
本卷序一
中斯关系源远流长,这在两国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即便是今天,斯里兰卡还不时会出土与中国有关的历史文物。作为印度洋航道上的交通要道,斯里兰卡在古代中国和欧洲、非洲的历史交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斯里兰卡是较早承认新中国的南亚国家,两国领导人在冷战期间高瞻远瞩,积极致力于推动和发展双边关系,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中斯两国在1952年签署的《米胶协定》意义深远,它既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南南合作的一个历史典范。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援建的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中心至今仍然是科伦坡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中斯两国友谊历久弥坚的重要象征。多年来,斯里兰卡为它自己在全球不结盟运动中的角色深感自豪。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斯里兰卡和中国一样,坚定地反对一些西方国家虚伪的“人权”政策和地缘政治操弄。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中斯两国总是能互相支持与合作,共同维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利益。
在2003—2007年担任斯里兰卡驻华大使期间,我有幸见证了两国关系的发展进程。在任职期间,我不仅积极参与和推动了两国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互访,还亲历了中国对斯里兰卡国内反恐与民族和解政策的支持、印度洋海啸后的国际救援,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双边贸易的迅速增长等。在建交初期,中斯两国双边贸易主要是通过以货易货的记账形式进行,贸易量非常有限,直到1983年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才开始改为以现汇方式结算。2021年,两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已接近60亿美元。如今,中国已成为斯里兰卡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斯里兰卡十分重要的外资来源之一。
多年来,由于斯里兰卡国内基础设施陈旧、缺少外部投资,无法充分发挥在印度洋国际航道中的交通枢纽功能,因此,斯里兰卡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不仅为斯里兰卡国内基础设施升级提供了机会,也大大提升了斯里兰卡港口在印度洋国际航道中的价值。尽管这些合作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是我相信随着这些合作项目逐渐投入运营,未来斯里兰卡不仅会在印度洋航道上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也会在未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和王震教授于2016年12月在科伦坡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首次相识,他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次年8月,在科伦坡举行的另一次研讨会上,他邀请我参加当年底于上海举行的“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2017年的上海之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使我更加体会到近年来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称羡,也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如今,王震教授请我为他主编的《“一带一路”国别研究报告·斯里兰卡卷》作序,我愿意和他的读者们分享上述观点,以表达对他的鼓励和支持。我很高兴地看到,他带领着来自两个国家的学术团队从事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学有专长的学者。我相信,这套“百科全书式”(encyclopedic)的作品将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斯里兰卡。同时,我更希望未来还会有更多学者加入其中,为促进中国和斯里兰卡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尼哈尔·罗德里格(Nihal Rodrigo)
斯里兰卡前外交国务秘书、前驻华特命全权大使(2003—2007)
与南盟秘书长(1999—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