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文明的含义与要素

对文明的含义与要素的理解,是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的含义与要素是不同的。这部分通过对文明含义与要素的研究,提出了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

一 文明的含义

在东方和西方语境中,文明的含义是不同的。东方语境中的“文明”侧重于文明的具体体现和形式,西方语境中的“文明”侧重于文明形成的过程。在东方语境的汉语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周易·乾·文言》),其意思是“真龙在田间,看到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会肃然起敬”。这里的文明实际上体现了礼貌和礼仪,是与“野蛮”相对应的。但《易经》并没有继续解释“文明”的含义,只是描绘了“文明”的一种表现。除此之外,从汉语词语的组合方式上来看,“文明”一词实际上是“文”和“明”两个词的结合,其含义也与这两个词的含义有关。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认为“文”即“错画也,象交文”,[1]其意思是“文”与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纹”相通;《说文解字》中的“明”即“照也”“明从日”。[2]现代汉语中“文明”的含义有三个:文化;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旧时指有西方现代色彩的(风俗、习惯、事物)。[3]由此可见,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文明一词的含义存在着异同,但是现代汉语中“文明”的含义接近于本书所说的“文明”的含义。

在西方语境中英文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其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在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英国著名词典学家霍恩比(A.S.Hornby)编撰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文明”(Civilization)的解释有四种:人类社会非常发达和有组织的状态;在特定时期和地区社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全世界所有人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世界文明;现代社会提供的舒适的生活方式。[4]赛斯·鲍姆(Seth D.Baum)等认为文明的概念应当更强调文化的发达状态、社会和技术的发展。[5]布雷特·鲍登(Brett Bowden)在研究了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德语等语言中的“文明”以及社会学家等的定义后,提出最好的“文明”的定义是:“完美的公民生活、社会的发展,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人们之间的关系。”[6]由此可见,东西方语境中“文明”的含义与定义方式不同,东方注重对“文明具体表现”的定义,西方注重对“文明过程”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对文明的论述主要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的。马克思对文明并没有定义,但其有一套完整的关于文明的理论。马克思的文明理论属于其“世界历史理论”的一部分,其文明理论不仅论述了文明体内部的发展规律,而且论述了诸文明体之间的交会与诸文明体走向世界大同的趋势。[7]马克思的文明理论阐述了文明之间关系的规律,对于理解纷繁复杂的文明现象、文明关系具有非常好的借鉴价值。

二 文明的要素

国内外学者对文明要素(或者特征)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二要素、三要素、多要素之说。这些研究的共同特征是大多将文字作为文明出现的基础,且基本受到了历史学家们的影响。在大多数历史学家看来,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出现。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其十二卷本的《历史研究》中对23个先进的文明进行对比后发现,23个民族有22个是有文字的;其他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研究成果也把重点放在以往5000年中先进的、有文字的欧亚大陆文明民族身上。这些书都是十分简略地提到哥伦比亚以前的印第安文明,除了谈到最近与欧亚大陆文明民族的相互影响,它们对世界其余地区的讨论甚至更加简略。[8]汤因比的研究影响了诸多的西方学者。文字的出现确实是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不同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不能反映人类文明之间发展程度的差异。

二要素说是很多中国学者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那里推论出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并没有专门针对“文明”的论述,但恩格斯参照美国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而写成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根据人类起源的生活技术因素,全面剖析了文明要素起源的一般过程是经历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三大时期,[9]而且马克思、恩格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提出了“三形态理论”,将人类社会,也即文明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阶段,在社会形态上表现为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三个阶段。同时,马克思主义“从文明的本质、文明演进的动力、文明体的结构层次、文明演进的历史阶段以及文明体交汇走向世界大同的趋势等方面,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文明的阐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0]中国学者彭树智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也认为文明本身包括“精神内涵”和“物质外延”两个方面。[11]但这种划分一方面是政策性的划分;另一方面过于宽泛,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理上“文明”的要素。

文明的“三要素论”或“多因素(或多特征)论”是另外一些学者的观点。英国学者格林·丹尼尔整理,于1968年出版的《最初的文明》一书中认为文明三要素是:城市、文字、复杂礼仪建筑。亨廷顿从未来文明的发展趋势的角度认为全球文明的要素是:“全球文明可能是更高层次的道德、宗教、知识、艺术、哲学、技术、物质福祉等等的混合体。”[12]一些人类学者从文明和文化的区别角度,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征召权力、纳贡或束手、文字、社会氛围、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这实际上认为文明是由多因素构成的。[13]同时,斯塔夫里阿诺斯也指出,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一切特征,比如南美安第斯山脉的文明是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而埃及文明和玛雅文明则没有通常所说的城市。但是,无论如何,这一主张都认为文明是由“多因素(或特征)”组成的,不仅仅限于三因素或者更多的因素。

中国官方和学者也对文明的要素进行过论述。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5月15日召开的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对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作了很清晰的回答,他说古代文明主要是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经典典籍,二是发明创造,三是建筑。从现代文明来看,“文明之美集中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等经典著作和文学、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之中”。[14]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的文明实际上包含了哲学和艺术(文学、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习近平主席的关于文明要素的论述实际上是“二要素论”,加上“文明与宗教同格起源、同步诞生、同位发展,宗教信仰与文化精神、终极关怀与世俗社会融为一体”。[15]因此,中国学者易中天提出文明构成的“三要素”:哲学、艺术和宗教。这三个要素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交叉或者组合的情况,比如宗教中存在着宗教哲学、宗教艺术,艺术中存在着艺术的哲学、宗教的哲学,等等。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科技)也是文明的要素。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实现巨大的飞跃,对人类文明、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自19世纪初以来,在西方对科学的理解中,科学与文明形成了紧密的关联,从而取代了先前科学与基督教的关联。[16]中国著名科学家、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对(近代)科学与文明的关系进行过深刻的阐述,他认为:“近代科学是众多不同文明中科学知识的总汇,包含着不同文明的元素。”[17]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比如新近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对当前的国际关系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需要不同文明的国家在医疗卫生的领域内广泛地开展科技合作,共同应对这一新的全球挑战。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以及澜湄国家共同面临的诸多问题,都需要用科学的手段加以解决,为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综合国内外对文明及其要素的研究来看,文明的含义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而不同。本书认同马克思主义对文明及文明时代的表述:“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18]同时,从国际关系的研究来看,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虽然未直面宗教,但把宗教作为理解国际关系严肃的文明之基础,被视为国际关系研究非实证主义的“文化转向”的开端。[19]

因此,本书所用文明的含义主要包括哲学、宗教、艺术和科学这四要素,但其内容是多方面的:哲学包括中国文明中的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等;宗教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艺术包括但不仅限于音乐、绘画、建筑等。因此,本书认为易中天的“文明的三要素”是较为全面、贴切和最有概括性的:哲学、宗教是人类心灵的寄托,而艺术则是人类对万物之美的诠释。文字的出现只是文明出现的标志,而哲学、艺术和宗教则是人类对文字最好的运用:三者解决了人类文明某些关键难题,使文明得以延续下去。科学则是促进文明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的能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