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与文化(第八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首语

真空妙有

徐小跃

说有说无应该是佛教各宗各派共同的理论任务。因为佛教以“空”来透视“有”,又以“缘生缘灭”来让人明白有无。在我看来,对有无、对空有的理解没有比通过认知“真空妙有”来得更有效的了。《佛学大辞典》说:“非有之有曰妙有,以对于非空之空而曰真空也。”[1]

佛教的“性宗谈空”,“相宗说有”,“空”是“真空”,“有”是“妙有”,也可以说缘起(妙有)性空(毕竟空),性空缘起。因为真实,才能缘起妙有。“有”与“空”之间并没有绝对。“妙有”说明你与凡夫俗子看到的“有”是不一样的。“妙有”是对“有”之实际相状及其属性的透视。我将其概括为,“妙有”是“因缘之有”与“变化之有”者也。“真空”也即“毕竟空”都是在强调一切“有”,因为是“妙有”,所以就其本质属性来说“它们”是不真实的,真的是空的。换句话说,虽然是“有”,但就其本质来说,“有”毕竟是“空”的。

因为“有”被揭示出了“妙有”,决定了“有”之性质是“因缘”(“无我”)与“变化”(“无常”),即“空”的,“性空”是也。“妙有”已表明“性空”,所以“有”与“空”是相即的关系,是“不异”的关系。所以佛教才说:“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

“有”是凡夫所见之“有”;“妙有”是觉悟者所见之“有”。“妙有”命题的确定既已表明“有”的空性即无我之性与无常之性是随之呈现。

你若认识到“有”是“妙有”,即“因缘和合”与“变化无常”,那么你自然会得出结论:“有”真是空性的存在,即“联系”与“发展”的存在。如此一来,“妙有”就等于是“真空”;“真空”就等于是“妙有”。“有”之前加了一个“妙”字,即通过这个“妙”字,其本身就表明觉悟到了“有”之真性。

“妙有”是“诸相非相”的同义语,而“见此”即悟了“有”是“性空”,亦即表明见到“如来”了。所谓“见如来”,就是洞见了“有”的本来属性、真性矣——无我与无常者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此之谓也。从字面来理解“如来”二字,就是“如其本来”。什么“如其本来”呢?当是指宇宙间一切存在,也即佛教所说的“诸法”“五蕴”“凡所有相”“一切有为法”。那么,“诸法”“五蕴”“凡所有相”“一切有为法”的本来性状、相状是怎样的呢?佛教指出:性空,非相,妙有,假有,幻有,不真有。而如果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洞见到了这一点,那么证明你看到了宇宙间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了。“见诸法非相,即见如来”,此之谓也。为什么说是“非相”呢?因为一切“相”都是“无我”与“无常”的存在,所以它没有“一相”,没有“常相”!

所以我们可以说,“妙有”所表示的正是“凡所有相都是非相”的意思。故见妙有亦见如来矣。

一切“有”都是“妙有”,正因为是“妙有”,所以一切“有”之性才真的是空呢!“妙有真空”“真空妙有”,此之谓也。

说“空”说“有”,实际上都是一回事。只要是佛教,它一定是以“缘起论”为其理论基础的,缺此就不叫佛教,所以空宗与有宗,尤其是有宗,虽然重点强调“有”,但它又一定要指出“有”是“缘起性空”的。

“十二因缘”都是在说“有”,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并发挥着作用。因此你就不能视它们为没有,它们是“有”的,但人可以“转化”它们,“超越”它们,这也可能是视“有”为“有”的原因所在。

因为“有”是“妙有”,所以才决定了“有”不是“真有”!因为“空”是“真空”,所以才决定了“空”不是什么没有!或者说,“真空”要表达的意思是,“有”的性是空的(无我与无常),但不是指“绝虚”的那种存在。

如果你将“空”理解成什么都没有,那就叫“断灭空”,而“断灭空”就不是“空”了。“真空”所要表达的不是“断灭空”。“空”不是“断灭空”,即什么都没有的意思,那么就需要在“空”前面加上一个字“真”。可见,“真空”概念的建立是为了对治“断灭空”“恶取空”“顽空”等错误的见解。故而又叫“断灭见”“邪见”!不是什么都没有,言外之意就是“有”。但却又不是一般世俗所见之“有”,这样的“有”前面也需要加上一个字——“妙”。所谓的“妙有”就是“多有”,就是“变有”。而“多有”“变有”恰又是“真空”的意思。“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一也。

我将《心经》“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作如下转换:“妙五蕴皆真空”,“妙色不异真空,真空不异妙色。妙色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妙色”。

妙色之“多色”“变色”不异于(等于、是)真空之旨也。妙色之多色和变色就是“空”的真实意思。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多多的有”与“变化无常的有”,所以才叫“此有”为“妙有”!从而也才叫“此有”(“妙有”)为“真空”!

一切相都是因缘合成的、组合的、构成的。现象有,本性无;唯有众缘,实无一法。没有自性,没有固定不变的实质,当体即空。

“当”是代词,“本、这”的意思,例如“本尊”。所以正解“当体即空”也就非常重要了。在我看来,“当体”有二义:一是“这相”“本相”就是空的,突显的是对“此相”的认定,而不是脱离“本尊”(该事物、此有)的“另有一物”的存在;二是“这相的本体、体性、本质是空的”,突显的是对“此相”属性的规定。“当体”第一义侧重“现象有”;“当体”第二义侧重“本性无”。

诸法本性空——非真有,缘起有——非绝无。说“自性空”是为了对治“执着”——执着一因、一缘,数因、数缘而不是“众因多因”“众缘多缘”且“和合”者也;说“缘起有”是为了对治“恶取空”。对“空”说“有”,对“常”说“无”。实离于“有无”。既不能堕入断灭的绝对空,又不能牢牢系着实有不变的常执。

“空”不否定缘起的作用,也不泯灭因果,不可沉“空”而废“有”。我认为应这样更确切地表述:说空的目的、归旨正是为突显缘起的存在、缘起的作用、有因才有果的道理。例如,树为果,树种是其“因”,水分、土壤、阳光是其“缘”。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佛教的一系列用来表述诸法诸相,即一切存在之有之本性的那些用语,如缘起性空、因缘和合、无自性、缘生缘灭、无我、无常,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等都在说因果。“此有故彼有”,不是在说“因果”吗?“此无故彼无”不也是在说“因果”吗?“缘生缘灭”不还是在说“因果”吗?所以,从缘起性空而得出没有因果的结论是荒谬的。甚至这种表述都不够明晰,说什么,说“空”并不否定因果,说“空”是不废因果的。实际上,应该作这样的表述:缘起性空观念恰恰是要强调万物都是一种“因果”性的存在。“无我”不正是强调“关系”“联系”吗?而“关系”“联系”不就是存在着因果关系吗?

“顽空”就是执着于“空”(应确切地说就是认为一切都不存在,一切什么都没有。或更进一步地说,所谓“顽空”“恶取空”“断灭空”就是认为什么都没有暂时存在过,什么都不曾有过,灭了以后也不可能再生,不可能再有),是对“空”的误解。佛经上说:“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为“有”的见解虽然不究竟,但还知道要修善业,还能得善果。如果错解空性,执着空见,认为一切皆空,无因果,就可以随意作恶。之所以会出现“顽空”“恶取空”“断灭空”这样的“空见”,最关键的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佛教所谓“空”是什么意思。没弄清楚佛教讲“空”是对着“有”讲的,“当体即空”,此之谓也。此其一。没有弄清楚佛教讲“空”是要揭示出一切“有”之两大本质属性,一为“缘生”“无我”,一为“缘灭”“无常”,“妙有真空”,此之谓也。此其二。上述两点,都是不离“有”的!

妙有真空,真空妙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这才究竟。可见,《心经》说“色即是空”申论的是“有”之本性“无”;“空即是色”申论的是“无”(“空”)不是绝对的没有。“色即是空”申论的是“妙有”;“空即是色”申论的是“真空”。两者都说才叫“中道”,才叫“不偏”一边。

[作者简介:《东方哲学与文化》主编、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江苏南京210023)]


[1]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