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保障革命战争需要的财政支出
革命根据地的财政支出,主要用在红军的战争供给上,还有小部分用于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办公费用、生活费用、教育费用和交通运输费用,以及兴办各种事业的投资和对敌军俘虏遣散的费用等。保证战争的供给,是革命根据地财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这个前提下,再去兼顾财政其他方面的需求。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大多处于战争状态,受到敌人的包围和封锁,财政十分困难,财政收入和物资十分紧张。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使物资发挥最大作用,保障革命战争所需的各项经费,是革命根据地在财政支出管理上必须解决的问题。革命根据地财政支出的原则之一就是:先前方,后地方;先红军,后地方。
在革命根据地财政支出占比最大的是红军的给养和经费供给。为了使有限的物资满足战争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实行低标准、基本平均的战时供给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前,红军物资的供给主要由打土豪和战争缴获来获取,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红军的供给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的就是供给制,红四军除了每天的口粮外,每人每天发5分的油盐柴菜钱,仅这一项每月就需要一万多元的现大洋。[16]在财政比较富裕时,每人发一两元零用钱,在财政紧张时,零用钱便不再发放,可能伙食费都会相应减少。革命根据地如此节俭,对克服财政困难、支援革命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第二次反“围剿”时,计划筹足三个月的经费,但只筹到了两个半月的经费,所缺的经费就是在红军和各级政府的节俭中解决的。由此可见,当时红军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
革命根据地的政府行政支出也是革命根据地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各级政府公用经费分为经常费用、临时费用和特别费用三个部分,根据实际需要和财政情况,严格规范了不同供给的经费标准。由于财政收入不稳定,无论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还是经济比较贫困的地区,政府工作人员的物资供给都是没有保障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了节省开支,曾要求乡政府工作人员自带伙食,区以上的干部供给标准要比红军官兵低,除了口粮外,每人每天发3分的油盐柴菜钱,有的革命根据地实行“一半吃公家,一半吃自己”的办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各级政府的办公经费进行了规定,乡级政府每月20—40元,区级政府每月50—60元,还规定县、区、乡政府的办公经费不能超过当地“打土豪筹款”的5%,医药费、交通费等其他费用以节约原则严格控制。[17]
关于运输费方面。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防止敌人进攻,各个革命根据地几乎都建立了后方基地,比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茨坪地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朝面山、大安洞、激石溪等地区。为了在后方基地储备物资,或者为了把物资运往前线的部队,各个革命根据地都需要预留一部分运输费。比如,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把油、盐等物质运输到后方基地,就花费了大量的车费和脚力费。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攻打遂川县城时,缴获了敌人大量的物资,需要雇用民夫来运送到后方基地。按当时的物价,由遂川运送到黄垇,每一担银元需要支付1000文,每一担布匹要支付30尺。
关于文教费方面。在土地革命初期,革命根据地处于起步阶段,受客观环境限制,并没有举办过多的文教事业。1927年11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宁冈县的砻市创办了红军教导队,有100多位学员。宁冈县等地方政府还创办了一些女子公读学校和小学。这些学校的创办,都需要财政经费支出。
关于其他费用方面。有些革命根据地还建立了兵工厂、印刷厂、红军医院等企业,相关资金由革命根据地财政承担。红军实行优待俘虏的政策,对于不愿意留下参加红军的俘虏,发放3—5元路费,因此财政还要承担一定的遣散费。在社会福利方面,有些根据地创办了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设立社会救济金,其所需的资金也需要财政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