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 救国图强运动的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各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与努力,掀起了救国图强运动的浪潮。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发起的救国图强运动中的典范,太平天国运动是由洪秀全等人领导,为了反清、反封建发起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巧取强夺,加之部分地区连年灾荒,人民群众苦不堪言,国内各阶级间的矛盾快速上升,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以“拜上帝教”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拜上帝教”是洪秀全根据基督教的《劝世良言》创立的教派,他能够大胆学习、借鉴、运用西方文化,是历代农民领袖中第一人。同时,太平天国运动组织周密,军队建制完善,并修订了大量军事条例,军队凝聚力较强,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者和西方列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王朝的崩溃和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程度。义和团运动是以“反帝”为目的,以农民为主体自发的爱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十分严重,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矛盾,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义和团的宗教信仰有多元化、本土化的特点,它融合了大刀会、白莲教等组织的信仰,但义和团运动组织松散,各地义和团自成体系,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很难形成“合力”。虽然义和团运动维持的时间较短,但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均以失败告终。
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救国图强运动中的典范。在两次鸦片战争惨败之后,清王朝认识到必须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才能挽救中国。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人士,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持封建统治,挽救中国。在洋务运动期间,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的技术,训练了新式海、陆军,开办了江南制造厂等近代军工企业。同时,兴办了铁路、采矿、纺织等民用工业。除此之外,创办了新式学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虽然洋务派人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但他们仍认为封建制度是完美的,主张维持封建统治。由于封建统治本身的局限性,始终无法挽救中国。洋务运动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一次尝试,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打开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大门,在当时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挽救中国,无法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由此证明,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不可能成功挽救中国的。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发起的救国图强运动中的典范,是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第一次尝试,对近代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末路,西方列强加速瓜分中国。在这个背景下,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感到空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直接导致10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主张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戊戌变法由此拉开帷幕。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创办大量报馆、学会、学堂,宣传变法维新,全国议政的风气逐渐形成。戊戌变法的内容涉及经济、文教、军事、政治等方面。在经济方面,康有为主张发展工商业,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在文教方面,康有为主张鼓励开办私人学堂,学习西方文化、科技,选派留学生,奖励科研活动;在军事方面,康有为主张用西方军事训练,裁减老弱病残士兵,训练使用枪炮;在政治方面,康有为主张精简机构,大胆任用有能力的新人,广开言路。在维新派看来,想要挽救中国,不能仅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等制度。但由于维新派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且没有把改革理论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加之守旧派势力强大,导致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首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清王朝的自我改革。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的典范,是近代史上意义重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但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1840年以后,各个阶级对挽救中国做了各种尝试,但均未成功挽救中国,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加快了瓜分中国的脚步,同时清王朝统治者放弃抵抗外国侵略,社会矛盾激化。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意识到通过政府改良不能挽救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等人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准备发动起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真正解决中国问题。但起义消息被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国外。后来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纲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开展革命运动,但多次武装起义均失败。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革命军占领了汉口、汉阳,并号召各省起义。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湖南、山西、江苏等省份相继宣布独立,重重打击了清王朝。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清王朝最后一任皇帝退位,消灭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由于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没有建立革命武装,所以辛亥革命仅推翻了清王朝,并没有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孙中山不得不将革命果实让给袁世凯,1912年3月,袁世凯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对帝制进行复辟。因此,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解放了封建思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最终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同样不能挽救中国,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840年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各阶级均就挽救中国提出了相应的方案。由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各种方案均以失败告终,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