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填补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空白
——《上海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927—1937)》序
杨剑龙
迥异于近代以来在西方政治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的情形,自由主义在中国政治思想中大多处于边缘处境,甚至处于被忽视被鄙视的境地,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发展与评价的历史中,尤为明显。我曾在2008年出版的《论语派的文化情致与小品文创作》一书中,将“论语派”视作自由主义作家群:“论语派作家在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濡染中,形成了他们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独特的文化情致。他们执著于对个体独立与自由的坚守,执著于自由主义政治立场,反对与抗拒对于个体独立与自由的压制。”长期以来,在极“左”思潮和阶级论视域中,往往将自由主义作家归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作家,予以否定、批判、鄙视,甚至形成了谈“自由”而色变的畸形状态。现在我们回眸20世纪中国文学史,诸多自由主义作家及其创作,越来越得到重视与肯定:胡适、周作人、林语堂、朱光潜、梁实秋、沈从文、徐志摩、李长之、废名、师陀、萧乾、李健吾、林徽因、凌叔华、章克标、邵洵美、梁宗岱、穆旦等。自由主义作家的历史贡献应该得到深入的研究与充分的肯定:自由主义作家强调对于个体独立与自由的坚守,拓展了文学对人生与人性表达的广度与深度;自由主义作家强调文学独立性和审美性,建构起文学创作的多样化审美范式;自由主义作家抗拒对于个体独立与自由的压制,形成了现代知识分子思想自由个性独立的传统。虽然自由主义文学至今也未得到充分的研究与肯定,虽然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至今也未得到深入的梳理与探究,但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自由主义作家、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理应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充分的肯定、广泛的弘扬。
也许由于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吴宓,也许受到我研究论语派的启发,进国在选择博士学位论题时,便拟定了以上海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为论题,力图梳理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上海的兴盛与发展的过程。进国2012年学位论文答辩时,我的评语为:“蒋进国的论文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自由主义作家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了自由主义思潮的发生发展后,分析自由主义思潮在上海的发展过程,探究书报审查制度、政治权力等对于上海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论文分别研究了胡适、徐志摩、梁实秋、林语堂等创作的自由主义倾向,还对于上海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意义和局限进行反思。该论文拓展与深化了对于自由主义文学的研究,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论文视野开阔、资料详实、梳理比较清晰、书写规范、表达流畅,有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呈现出作者较好的论文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后,对论文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在该著即将出版之际,嘱我为其著作作序,义不容辞。从上海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角度看,该著具有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意义和价值,其成就与特点大概有如下几方面。
一,从上海文化场域梳理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文化场域与文学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关联,该著在梳理了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后,梳理了东西方自由主义理念的阐释与嬗变后,细致梳理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化场域中,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与发展进程,分析上海雄厚的现代工业基础、繁荣的金融体系、独立的法制环境、便捷的交通网络、发达的现代出版业以及完善的文化休闲空间等,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上海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进国认为:“现代上海的经济基础、文化积淀、社会体制、公共文化空间和出版传播平台等众多优势,为自由主义思潮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物质、文化和场域时空环境,为自由主义作家的生活和写作创造了适宜的文化空间,也为20年代末期中国文学中心的南移做好了接纳的准备。”这是切中肯綮的。
二,从社群日常生活分析自由主义作家聚散。在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心的转移和知识分子的迁徙沪上后,在梳理30年代上海自由主义作家的殊途同归、萍踪偶聚的集聚后,该著从社群日常生活角度梳理分析上海自由主义作家的聚散,分析胡适作为畅销书魁首的经济收入,分析林语堂、梁实秋沪上的居住环境,梳理自由主义作家们的周六沙龙和平社餐会,分析自由主义文人的打麻将、吃花酒等娱乐休闲方式等,再梳理场域流变与上海自由主义作家的星散,分析上海文网中左右翼作家的合流。该著在翔实资料的梳理分析中,在独具慧眼的角度与探究中,梳理分析上海自由主义作家的生活生存与聚散状态。
三,从上海叙事视角研究自由主义文人创作。该著认为上海自由主义作家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有一条符合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特征的叙事脉络”。该著分析胡适的政论文章“鲜明地体现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呈现其政论文的平实性、时效性、逻辑性等;梳理徐志摩的创作“重点反思中国治乱循环的社会政治模式”,呈现出“‘荒歉’时代的焦虑”;分析梁实秋的散文“显得儒雅君子、温柔敦厚、笔锋温婉,具有英美绅士公平、容忍的自由主义风度”,以理性的节制反映常态的人性;梳理林语堂的政治小品,“他用政治隐喻的方式,将沉重而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处理成文章的隐性背景,含沙射影地批判时局”;分析沈从文“试图创作一种能给读者带来超越现实生活的幽美悲悯的文学”,“以‘乡下人’视角尖锐批判都市人性,虚构农村田园牧歌乌托邦”。该著对于自由主义文人创作的梳理分析,独辟蹊径,切中肯綮。
进国在该著的“余论”中指出:“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信念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在胡适、梁实秋、徐志摩和林语堂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手中,被再次建构起来。”认为:“30年代上海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不但没有背离五四新文化的传统,而且用文学话语坚守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理念之一:自由。”这就充分肯定了上海自由主义作家们的建树与功绩。
进国在上海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呈现出十分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和认真严谨的研究精神,读博期间就在CSSCI核心刊物独立发表学术论文5篇,毕业后进国一直保持着这种态度和精神,该著的出版是进国的博士生学术研究的总结,期望进国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问世。
杨剑龙
2024年2月19日
于天悦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