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特色和创新之处
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今天,全球相互依存度更高,对于国际法治问题的研究具有越来越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然而,国际上已有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远远不足,并且观点各异。本书期望对国际法治理论体系能够加以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并加以尝试性的构建。其次,目前,中国对于国际法治的研究成果也很少,尤其对于从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视角研究国际法治问题的成果更少,对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与国际法治的交叉研究也很鲜见。而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加以数据统计和性质分析,揭示其对于国际法治的作用和影响,可以稍微弥补中国在该领域存在的理论研究之不足。最后,从实践角度而言,在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悄然崛起的当今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将中国的国际法学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匹配起来,借鉴他国在安理会决议中的过往经验,促进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向着国际法治的良性方向发展,也是本书的一个创新与特点。
[1] 赵建文:《联合国安理会在国际法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 何志鹏:《大国政治的终结——国际法治的目标探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3期。
[3] 赵建文:《联合国安理会在国际法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 何志鹏:《国际法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 该委员会由德国前总理勃兰特、瑞典前首相卡尔松共同发起成立。
[6] 曾令良:《全球治理与国际法的时代特征》,载中国国际法学会主办《中国国际法年刊》(2013年),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4—41页。
[7] [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编:《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295页。
[8] Christine E.J.Schwobel,Global Constitutionalism in International Legal Perspective,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11,p.25.
[9] John G.Hadwen and Johan Kaufmann,How United Nations Decisions Are Made,A.W.Sythoff-Leyden,1960,p.37.
[10] Oscar Schachter,United Nations Legal Order,Volume 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p.121.
[11] Kenneth Manusama,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in the Post-Cold War Era,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90,p.146.
[12] Karel C.Wellens,Resolutions and Statement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1946-1992),Kominklijke,Leiden,The Netherland,2006,p.25.
[13] Kurt Herndl,Reflections on The Role,Functions and Procedures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of the United Nations,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Martinus Publishers,2014,p.50.
[14] Vesselin Popovski and Trudy Fraser,The Security Council as Global Legislator,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London and New York,2015,pp.30-45.
[15] Martin Daniel,Reforming UN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13,p.36.
[16] Simon Chesterman,“The UN Security Council and the Rule of Law”,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56,2008,p.65.
[17] Vesselin Popovski,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and Professional Ethics,Ashgate,2005,p.56.
[18] Vera Gowlland Debbas,The Security Council and Issues of Responsibility Under International Law,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2013,p.122.
[19] Alejandro Rodiles,“Non-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Goettinge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13,p.143.
[20] 陈鲁直等主编:《联合国与世界秩序》,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83页。
[21] 邵沙平、黄颖:《新多边主义与国际法的新视野》,载赵建文主编《国际法研究》第4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页。
[22] 沈涓、张文广、谢新胜、戴瑞君:《第五届国际法论坛“改革开放与国际法”学术研讨会综述》,载黄东黎主编《国际法研究》第3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4页。
[23] 钟瑞华、刘敬东等:《第三届国际法论坛“国际法的新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孙世彦主编《国际法研究》第2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8—249页。
[24] 早在20世纪初,法国法哲学家狄骥就根据他的社会连带学说认为国家主权本来就是虚无的。转引自何志鹏、孙璐《国际法治与联合国的未来》,载赵建文主编《国际法研究》第4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7页。关于国际社会契约内涵与功能的讨论,参见何志鹏《国际社会契约:法治世界的原点架构》,《政法论坛》2012年第1期。
[25] 何志鹏、孙璐:《国际法治与联合国的未来》,载赵建文主编《国际法研究》第4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9—263页。
[26] 曾令良:《论联合国在推动国际法治建设中的作用》,《法商研究》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