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乐安孙氏家族的族源及得姓始祖
作为中华民族人口众多的主要大姓,孙姓源头出自多支。学界有人认为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之后,汉代皇室成员汉宣帝刘询继位后,为避讳,荀况后代子孙便改“荀”为“孙”。还有学者认为出自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是商代帝王太丁的次子、帝辛(商纣王)的叔叔,他因犯颜直谏商纣王而被纣王杀害。之后其子孙为躲避被纣王追杀的危险,纷纷隐姓埋名,甚至改姓换名,有的以自己原本为王族子孙的缘故,便改为王孙氏,后衍化成单姓孙氏。而据《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孙姓祖源主要有三大源头:姬姓、芈姓、妫姓。
姬姓孙氏出自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如《元和姓纂》卷4“孙”姓条记载说:“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5]《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明确记载说:
孙氏出自姬姓。卫康叔八世孙武公和生公子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生武仲乙,以王父(按:指惠孙)字为氏。乙生昭子炎,炎生庄子纥,纥生宣子鰌,鰌生桓子良夫,良夫生文子林父,林父生嘉,世居汲郡。晋有孙登,即其裔也。[6]
由此可知,姬姓孙氏的祖先为卫国康叔八世孙卫武公姬和之孙姬武仲,姬武仲为卫武公姬和公子惠孙之孙,为纪念祖父惠孙,姬武仲便以祖父的孙字为氏,称孙氏,所以姬武仲又称孙仲,自此其后代皆以孙为姓。春秋时期叔孙豹之子孙昭子、卫国上卿孙良夫、卿大夫孙林父,以及晋代的孙登都是他的后裔。
芈姓孙氏为楚王蚡冒之后,对此《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这样记载道:
又有出自芈姓。楚蚡冒生王子蒍章,字无钩,生蒍叔伯吕臣,孙蒍贾伯嬴生蒍艾猎,即令尹叔敖,亦为孙氏。[7]
文中所说蒍艾猎,即春秋时期楚国名相蒍敖(字艾猎、孙叔),其祖父为楚王蚡冒之孙、楚国令尹蒍吕臣,父亲蒍贾(字伯嬴)为春秋时楚国司马。蒍敖为政期间,“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8],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将其放在循吏之首进行介绍、赞美。其后人对这样一位为官奉职循理、政绩显赫且深受民众爱戴的祖辈颇感自豪,于是便以其字“孙叔”中的“孙”字为姓氏。
妫姓孙氏出自齐国贵族田完的后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如下一段记载:
又有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膑,膑生胜,字国辅,秦将。胜生盖,字光道,汉中守。生知,字万方,封武信君。知生念,字甚然,二子:丰、益。益字玄器,生卿,字伯高,汉侍中。生凭,字景纯,将军。二子:届、询。询字会宗,安定太守。二子:鸾、骐。鸾生爰居,爰居生福,为太原太守,遇赤眉之难,遂居太原中都。太原之族有岚州刺史昉,生存进,安定太守。询次子骐,字士龙,安邑令。二子:通、敻。通子孙世居清河,后魏有清河太守灵怀。武德中,子孙因官徙汝州郏城。灵怀曾孙茂道。[9]
以上对妫姓孙氏家族的族源及其家族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梳理。由上记载可知,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为陈国国君陈厉公的长子陈完之后、齐国大夫孙书,同时也是唐代魏郡武水乐安孙姓的得姓始祖。对此,唐代孙逖在为其父孙嘉之撰写的《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中有明确记载:“府君讳嘉之,字某,魏郡武水(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南)人也。故属乐安,盖齐大夫书之后。”[10]
孙书字子占,本姓田,而其祖先原本姓陈,为陈国国君陈厉公的长子陈完。关于陈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有以下一段具体记述:
陈完者,陈厉公他之子也。完生,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卜完,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厉公者,陈文公少子也,其母蔡女。文公卒,厉公兄鲍立,是为桓公。桓公与他异母。及桓公病,蔡人为他杀桓公鲍及太子免而立他,为厉公。厉公既立,娶蔡女。蔡女淫于蔡人,数归,厉公亦数如蔡。桓公之少子林怨厉公杀其父与兄,乃令蔡人诱厉公而杀之。林自立,是为庄公。故陈完不得立,为陈大夫。厉公之杀,以淫出国,故春秋曰“蔡人杀陈他”,罪之也。
庄公卒,立弟杵臼,是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御寇。御寇与完相爱,恐祸及己,完故奔齐。齐桓公欲使为卿,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齐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蜚,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卒妻完。完之奔齐,齐桓公立十四年矣。
完卒,谥为敬仲。仲生穉孟夷。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
田穉孟夷生湣孟庄,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田文子事齐庄公。
晋之大夫栾逞作乱于晋,来奔齐,齐庄公厚客之。晏婴与田文子谏,庄公弗听。
文子卒,生桓子无宇。田桓子无宇有力,事齐庄公,甚有宠。[11]
由上文记述可知,孙书出身于一个典型的贵族家族,其先祖陈完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陈厉公的次子。陈庄公自立为君时,陈完官任大夫一职。陈宣公二十一年(前672),陈国发生内乱,陈宣公废嫡立庶,太子御寇被杀。因御寇与陈完平日相善,往来频繁,因此陈完在御寇被杀之后便出逃到齐国,以远祸避害。齐桓公本来想让到齐国避难的陈完担任“卿”一职,陈完却以“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为由推辞,齐桓公于是任命陈完为掌管百工的“工正”一职。陈完到齐国之后,便把陈氏改为田氏[12],由此陈完改称田完。之后,田完的后代子孙在齐国逐渐繁衍,田氏家族不断发展。田完的四世孙是侍奉齐庄公的田桓子无宇,因其力大无比且以勇武著称,很受齐庄公的宠爱。田无宇生有田恒和田书二子[13],次子田书,在齐景公朝官至“大夫”一职,因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受封于乐安[14]地区,孙书由此亦成为乐安孙氏家族的得姓始祖。孙书受封乐安后,即率家人迁居此地,乐安孙姓家族由此不断繁衍发展。
孙书是著名的军事家,在春秋各国争霸中,多次被齐国君主任命为主帅出征作战。如据《春秋左传注·昭公十九年》记载:
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使孙书伐之。初,莒有妇人,莒子杀其夫,已为嫠妇。及老,托于纪鄣,纺焉以度而去之。及师至,则投诸外。或献诸子占,子占使师夜缒而登。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噪,城上之人亦噪。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七月丙子,齐师入纪。[15]
公元前523年秋,齐国大夫高发率军征伐莒国,莒国国君莒共公逃往纪鄣(莒国都城之一,在今江苏赣榆东北),齐景公便令孙书统兵攻取纪鄣。孙书利用当初受莒共公迫害的莒国一妇女作内应,以其投放城外的布帛为绳子,夜晚率兵攀绳登上纪鄣城,莒共公迫不得已弃城从西门逃跑,齐军以此轻取了纪鄣。
孙书父亲田无宇因以勇武著称而受到齐庄公宠爱,孙书本人则因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且伐莒有功而被齐景公封于乐安,父子二人的这种人生际遇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不影响后代子孙的发展路径。可以说,除了当时尚武的时代环境外,孙书与其父的发迹经历无疑亦为其后代子孙提供了发展的环境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