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馥洁文集(第八卷):静致斋哲话 静致斋诗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哲教篇

1.一言以蔽之,教育的根本精神在于: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融化为人生。把智慧融化为人生,就能提高素质、强化人文、美化精神、优化人格。

2.老子言:“得道”,孔子言“闻道”,《中庸》云:“修道”(“修道之谓教”),韩愈曰:“传道。”可见,教育的内容是“道”,教育的目标是“人”。

3.以人为直接对象的职业有三种:一是医疗,二是管理,三是教育。三者对于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医疗的功能是救人,其意义是使人的生命存在;管理的目的是用人,其意义是使人的生命有用;教育的宗旨是化人,其意义是使人的生命发光。医疗追求人的生命价值,管理关注人的工具价值,教育实现人的精神价值。

4.教育的辩证法: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以身教为主;批评与表扬相结合,以表扬为主;智育与德育相结合,以德育为主;文化休闲与娱乐休闲相结合,以文化休闲为主。

5.官员道德的核心是“公”(以权为公),商人道德的核心是“信”(以信交易),教师道德的核心是“敬”(以敬处业、以敬待人、以敬为学)。“敬”包括关爱、尊重、严谨三重含义。“敬”与“爱”相通,并包含着“爱”,但与“爱”有别:“敬”字大,“爱”字小;“敬”字阔,“爱”字窄;“敬”字重,“爱”字轻;“敬”字疏,“爱”字密。有爱而无敬,爱就易流于懈漫、轻浮、随意。语云“尊敬”“敬重”“敬佩”“敬仰”而不云“尊爱”“爱重”“爱佩”“爱仰”,由此语感的不同,可见“敬”“爱”之差异。

6.说起“大学”人们往往会说两句话:“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了与基础教育相区别,还可以增加四个字,即“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门人才”。这种观念虽然是正确的,但却是片面的、肤浅的。“大学”理念包含着十分丰富、十分深刻的内容:

(1)其教育活动理念为既传授知识更发展学术;

(2)其育人目标理念为既培养人才更优化人格;

(3)其社会功能理念为既服务社会更引导社会;

(4)其历史文化理念为既承传文明更创新文明;

(5)其主体标志理念为既建有大楼更拥有大师;

(6)其治学理念为既有严谨学风更有独立精神;

(7)其管理理念为既完善制度更强化素质;

(8)其工作人员理念为既有专业水平更有敬业意识;

(9)其工作理念为既是做事榜样更是做人表率;

(10)其校园文化理念为既有先进的物质文明更有浓郁的人文环境。

7.“大学之道”:大学是培养“大人”的教育场所。这里所谓的“大人”,不是“伟大人物”,更不是权贵人物(例如封建时代平民称当官者为“大人”),而是伟大人格。伟大人格是顶天立地的人,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有所自觉的人,是对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有所担当的人,是对人类命运和前途有所关怀的人,总之,是有人的良知、人的精神、人的品质的真正的人。养成人格即“成人”是大学之道的真谛。如果仅仅着眼于培养人才而不着力于养成人格,那就违背了大学之道。大学当然要传授知识、训练才能,但这些都是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养成人格”才是大学的根本宗旨、终极关怀。“大学之道”是“成人”之道,大学是“大人”之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大学》一书才真正阐明了“大学之道”的本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止善。”

8.“大人之学”:怎样才能通过大学学习养成自己的崇高人格、综合素质呢?(1)以事业统率专业和职业。专业是学科分类概念,其意义在知识;职业是谋生手段概念,其意义在生存;事业是人生价值概念,其意义在人生。学习专业、选择职业虽然也是上大学的目的之一,但却不是大学学习的全部目的,更不是最高目的,大学学习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去创立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因此,要以创立事业为制高点来统率、引导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成就事业固然要有专业知识和特长作为工具,要有职业岗位作为依托,但有专业知识和职业位置却不一定能成就事业,因为成就事业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和特长,更需要人具有“德、识、才、学”等良好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好,任何专业、任何职业都可以成就事业,所谓“七十二行,行行岀状元”。而综合素质差,即使你学习了多么热门的专业,多么前沿的专业,选择了许多人赞赏、羡慕的职业,也不能成就事业。古今中外有知识而无成就的人,可谓多矣。(2)把掌握生存的工具、方法与理解生存的目的、意义结合起来。大学要教导学生“学会生存”,而“学会生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会掌握生存的工具和方法,二是学会理解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即既懂得“何以生存”,又懂得“为何生存”。如果只懂得生存的目的和意义(知识的方向),而不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那就不能生存,只能空想;反之,如果只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懂得生存的目的和意义,那就会迷失生存方向,失去生存的意义。具体地说,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又要学会“为何”运用知识。“如何”运用是方法问题,“为何”运用是方向问题。

9.教师不但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思想者。知识的传授者只是把既有的知识和技能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会。而知识的思想者则不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知识的形成原因、知识的创造方式、知识的内在联系、知识的人文精神、知识的价值评价、知识的应用方向、知识的可能后果等问题。再渊博的知识的传授者也只是一个知识“贩子”,而再浅薄的知识的思想者也是一个知识“主人”。

10.在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但是自己知道的,而且是自己思考过的;教师所讲授的理论,不但是自己记得的,而且是自己理解了的;教师所教授的技能,不但是自己会操作的,而且是自己有感受的;教师所用的话语,不但是出之于口的,而且是发之于心的。这样,就可以克服“有学无识”“有理无思”“有技无情”“有口无心”的“无人主义”的课堂教学弊端。

11.课堂教学的艺术在于在诸多因素的张力中保持和谐,达到抒情而不煽情,说理而不拘理,通俗而不庸俗,深入而不深奥,浅出而不浅薄,自然而不散漫,严谨而不拘谨。

12.教学上的感染力不仅是以情动人,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新颖的观点、独特的见解、严谨的逻辑、精彩的语言都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教学上的启发式也不仅是提问求答,设置疑问、指点迷津、引导思考、激发想象、引起兴趣、催发灵感都会产生启发作用。启发的特点是给学生的思维留有余地、留出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

13.教师要搞好教学,应处理好“师与道”“师与生”的双重关系。处理“师与道”关系的原则是把外在的“道”(知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思想、兴趣、情感、心灵、精神、人格,使人与“道”融为一体(同化),这样,传授知识的过程就与呈现人格的过程相融通。处理“师生关系”的原则是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能力、理解障碍、心态情绪,要有准确深入的了解和设身处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感染学生,与学生思维互动、情绪互通,从而达到知识上、思想上的互化。总之,“师道同化”“师生互动”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14.针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向研究生强调的观念是,要他们认识到:

(1)论文的学术意义大于学位价值;

(2)论文的规范遵守先于观点创新;

(3)论文的学风培养重于方法训练;

(4)论文写作过程的实践锻炼高于论文完成后的质量评价。

15.王蒙在给《松窗随笔》一书写的序言中说,好的文风应该是:“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有平等切磋之态,无装腔作势之姿;有以理服人之诚,无居高临下之威;有与人为善之心,无刻薄恶毒之状。不搞假大空,不搞浮夸,不搞欺世盗名,不搞煽情作秀,不想一鸣惊人,没有吓人战术。”这不仅是一种好的文风,更是真诚、朴实、善良的做人之道。

16.学习和写作过程中的弊病:

(1)对文本和理论没有理解——“生吞活剥”;

(2)文章用拼凑连缀的办法写成——“东拼西凑”;

(3)文章的意思不连贯、逻辑不清晰——“南辕北辙”;

(4)文章的文字不晓畅、不通顺、不准确——“佶屈聱牙”。

17.做文时要顺理而成章(遵循理论以形成逻辑、章守法);读文时应沿章而求理(通过逻辑、篇章结构分析来把握其思想)。

18.使“学”与“写”融为一体,以“写”来凝结和升华“学”的心情、收获、意义,例如:学有所乐,写兴趣;学有所得,写体会;学有所长,写专业;学有所用,写现实;学有所通,写未来。

19.学风的退化的表现:

原典价值失落,二手资料升值;

理性态度淡出,情绪色彩浓烈;

学术精神脆弱,任务观念强化;

独创因素减退,借鉴成分加多;

论证方法缺失,叙述内容加大;

庄重气象消解,轻薄趣味增强。

20.当前优化学风的关键是:

“诚”的警觉(诚而不伪),

“实”的自觉(实而不浮),

“学”的执着(学而不厌),

“创”的追求(新而不陈),

“矩”的遵守(谨而不漫)。

21.学风的误区和学风的异化:

把“主观臆造”误认为“思维创新”;

把“情感性赞扬”误认为“客观性评价”;

把“言之有理”异化为“强词夺理”;

把“自信不疑”异化为“自命不凡”;

把“成才自信”异化为“恃才傲物”;

把“借人之力”异化为“贪天之功”。

22.读书的功用约有四点:一曰增长知识,二曰启发思想,三曰陶冶情操,四曰美化心灵。即为人展示一个真善美的境界,使人的精神得到提升。当然,并不是每本书都兼有这四种功能,能有其一,即好书。

23.书籍是文化的载体,教育是文化的承传,读书是教育的方式。因此,一个人的阅读史,表现着他接受教育的过程和程度,蕴含着他吸取文化的历程和水平;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决定着民族的精神发育过程,影响着民族的文化发展路径。所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24.读书的智慧境界:保宁勇禅师在《示看经警策文》中指出,读佛经“当净三业”,即“端身正坐,如对圣容,则身业净也;口无杂言,断诸嬉笑,则口业净也;意不散乱,屏息万缘,则意业净也”。并说,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心灵与佛经合一的境界:“内心既寂,外境俱消。方契悟于真源,庶研穷于法理。可谓水澄珠莹,云散月明。义海涌于胸襟,智岳凝于耳目。” 这不只是读佛经的境界,而是读一切书的最高境界——智慧境界。

25.巴尔扎克说:“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诗句中只透露一点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的心中去发展。”这与孔子说的“举一反三”,含义相类;都希望读者在学习时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6.讲课、讲话必须具备启发性和感染力两种功能。启发性要靠说理之深,感染力要靠抒情之真。以理启人,以情感人,二者兼顾,必收良效。

27.课堂教学有其独特的模式,它不同于时政讲演、学术报告、诗歌朗诵、论文宣读,也不同于电台播音、戏剧独白、讲述故事。其根本特点是既讲述又解释,讲述即传道、授业,解释即解惑、释疑。韩愈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可以说是对课堂教学特征的高度概括。

28.哲学的学习方式有三种:

一是素养性学习,这种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包括提升人生境界和增强思维能力;

二是专业性学习,这种学习是把哲学当作一门学科、一门知识来学习,其目的是成为从事哲学学科的专业工作者;

三是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把哲学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通过学习,掌握从事哲学学术研究的能力与方法。

29.哲学教学和哲学研究应该处理好形上姿态与形下姿态的关系、理论品格与实践品格的关系、真理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学术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处理的方式是:用形上姿态(世界观)观照经验问题;用理论思维把握实践规律;使真理具有时代意义;使学术化为人生价值。从而,达到“以道观器”“以器体道”的境界。

30.从事任何问题的学术研究,都既要有深厚的历史感,又要有深刻的哲理性。历史感是基础,哲理性是灵魂;历史感使人知道来龙去脉,哲理性使人能够探赜索隐;历史感使人觉得厚重坚实,哲理性使人感到深刻高远;没有历史感会流于浮泛,没有哲理性会显得肤浅。

31.“自得”既是一种治学方法,更是一种治学境界。从方法说,它强调自主,反对依附;以境界言,它崇尚自由,摒弃制约。郭象反对依附于“言”,云:“明夫至道非言之所得也,唯在乎自得也。”(《南华真经注疏》卷七)陆九渊反对依附于“师”,说:“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陈献章反对依附于“书”,谓:“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之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闻见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之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失卷而茫然。”(《陈献章集》卷一《道学传序》)他们都通过反对依附而强调治学的自主性。孟子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居安、资深、左右逢源,是对治学境界的描绘。后来程颢、朱熹在阐发这一观点时,指出 “急迫求之”不能自得,“安排布置”不是自得,自得的境界是“所以处之者安固而不摇”,“所藉者深远而无尽”,“日用之间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八)他们都通过对不受制约的状态的形容,来赞赏治学的自由性。所以,“自得”是用自主的方法达到自由的境界的一种治学态度,它是认识与价值的统一。

32.学术研究应确立四个层次的目标:

一是准确性目标;

二是深刻性目标;

三是独到性目标;

四是创新性目标。

准确性目标是首先的基本的目标。

33.治学不可不专,治学也不可太专。不专则无根据,太专则无灵活处。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要作哲学家,需念不是哲学的书。”德国化学家希腾贝格也说:“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未必真正懂得化学。”这是因为学科之间不但互相渗透而且互相支持,离开了他方的支持,自方不会完美;人脑两半球之间既各司其职又互相激发,离开了彼一半,此一半就会窒息。

34.真理的信念、知识的情感、思想的独立、学术的使命,是一个真正学者的基本精神。

35.“学术”是思想观点和理论论证的统一,思想是“学”,论证是“术”。有“学”无“术”是独断,有“术”无“学”是工匠。

36.强化学问基础,关键是一个“实”字;

提高学术境界,核心是一个“新”字;

培养学者情怀,精髓是一个“诚”字。

37.一个学术团体:

不开展学术活动,就没有生命;

没有人热心参与,就没有力量;

不关注现实问题,就没有活力;

不推动学术创新,就没有价值。

38.学术团体既没有利益也没有权力,只能以有意义的学术活动来吸引人、启发人、推动人、凝聚人。

39.专业、职业、事业三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专业是选择职业的条件又是创立事业的基础,事业是职业的内容又是专业实现的目标。这就是三者的统一性。然而,一种专业知识可以适应于多个职业的需要,同类职业可能需要多种专业人才从事,而掌握任何专业、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能够创造事业。这又是三者关系的辩证性。所以,学好任何专业,对于选择职业、成就事业都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