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篇
1.世界有现象与本质的二分,社会有现实与理想的二分,人生有事实与价值的二分。现象、现实、事实是形下世界,本质、理想、价值是形上世界。本体的意义就在于超越形下世界,支撑形上世界。如果没有本体,人就不会穿透现象的迷惑,不会超越现实的局限,不会突破事实的束缚。哲学上的本体论就是阐明本体的含义和意义的理论。
2.本体论是哲学的内容,但它基于人的“本体意识”。人的“本体意识”有观念层次,也有感情层次。感情层次的“本体意识”可以称为“本体情结”,其内涵是:人对自己自然生命的有限性的一声叹息,人对自己思想认识的纷乱性的一种梳理,人对自己灵魂的漂泊性的一种安顿,人对自己精神的躁动性的一种宁静,人对自己追求绝对自由的一种安慰,人对自己生存焦虑的一种解脱。人若没有本体依托,就会“六神无主”,甚至会“魂不附体”“神不守舍”。本体追求情结与上帝信仰情结虽有不同,却可相通。
3.本体论是对世界的“提纲挈领”“提要钩玄”的把握,是对世界“隐私”的窥视,是对世界“奥秘”的言说,是对世界“内心”的倾诉,是对世界“真相”的描绘,是对世界“内幕”的揭示,是对世界“谎言”的揭穿,是对世界“神话”的谈论,是对世界“故事”的讲述。
4.哲学的功能有三:一曰反思本体,二曰批判现实,三曰建立理想。本体和理想都是对现实的超越,前者是复归式超越,后者是提升式超越,而为了提升必须复归。因此,反思本体是建立理想的根据和前提。于是,本体论就成为哲学首先的和根本的内容。它既是批判现实的标准,又是支撑理想的支柱。老子的“道”、孔子的“仁”、王弼的“无”、张载的“太虚”、朱熹的“理”、王阳明的“心”、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具有这种功能。由此可见,哲学的本体论不会终结。
5.哲学的本质在于超越:
以意义超越存在;
以价值超越事实;
以理想超越现实;
以精神超越物质;
以道义超越功利;
以无限超越有限。
为什么要超越?因为追求超越是人的本性。怎样实现超越?必须建立本体论,因为本体论是超越境界的理论支柱和精神源泉。
6.近代以来,人类处在一个知识愈益遮蔽智慧的时代。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来,哲学实现了向认识论的转向。这种转向,既是科学知识发展的结果,又是科学知识发展的导引。于是人类的知识飞速发展,迅速增长,快速更迭,大量积累。至20世纪60年代以降,形成了“知识爆炸”“信息泛滥”之势。科学知识增长的结果,一方面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导致了智慧的萎缩。人类越来越变得有知识而无智慧,有技能而无境界。正如印度政治家卡兰·辛格说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智慧却日趋枯竭”。这说明,认识论的哲学很难提升智慧,要提升智慧必须重建本体论哲学。
7.古代哲学家思考的问题是:本体存在不存在,近代哲学家思考的问题是,本体可知不可知;现代哲学家思考的问题是:本体能说不能说;当代哲学家思考的问题是:本体(关于本体的理论——哲学)有用没有用。古代哲学重本体,近代哲学重主体,现代哲学重载体(语言、逻辑、方法、工具都是思想的载体),当代哲学重具体(现实生活领域中的哲学问题)。哲学问题因时代发展而转换。
8.古代哲学追问“能在不能在”,近代哲学追问“能知不能知”,现代哲学追问“能说不能说”,当今哲学追问“能用不能用”,大致如此。
9.古代哲学重本体,近代哲学重主体,现代哲学重载体(语言、逻辑、方法都是思想的工具载体),当代哲学重具体(主张面向实际生活)。可见,从近代以来哲学家就淡化着本体、遗忘了本体,后现代主义还要消解本体。本体的遗忘使哲学工具化、生活化了,因而使哲学逐渐弱化甚至丧失了其反思、批判现实的力量,及其建构、支撑理想的功能。这种力量和功能的消失,不但会导致哲学本身的消亡,而且会使人类迷失精神家园,失落终极关怀。近代以降,人类越来越功利化、物欲化、世俗化、平面化、消费化,正是人类以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以科技知识淹没人文精神,以形下姿态取代形上姿态,以常识思维遮蔽反思思维的结果。这说明,离开本体的主体是无根的浮萍、断线的风筝、无家的浪子,虽然一时会飘浮空中,最终必落入泥潭,陷入歧途。要拯救人类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哲学必须重建本体。重建本体是未来哲学发展的趋向。
10.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是一个广阔的论域,也是一个深刻的论题。它可以从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人生对于哲学的意义两个方面论述。而且在探讨这两个方面的任何一面时,由于哲学自身的多元性和人生的多元性,因而会展开一系列论题。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中国哲学与人生、西方哲学与人生、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的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的人生等。
11.哲学是人的生存智慧。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所阐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为了给人们指明生存的方向和方式、生存的目标和路径,亦即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人的“精神家园”。然而,生存智慧并非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导和驾驭生存知识和生存技能的思想观念。
12.就一般意义而论,人生对于哲学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为哲学提供形下(经验)资源。这种形下资源可以用来理解(别人的,尤其是哲学家的)哲学,也可以用来创建(自己的)哲学。没有人生的经历、经验、体验作为资源,要理解哲学、创建哲学都是不可能的。
13.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为人生支撑一种形上姿态。形上姿态就是对人生进行反思、批判的姿态,是人提升到超越性层次所具有、所采取的姿态。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超越的价值境界,二是反思的思维方式。对于人生的形上姿态可以有许多说法,孔子把它叫作“闻道”“谋道”姿态(“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老子把它叫作“守道”姿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庄子把它叫作“以道观之”的姿态。张载叫作立于“天地之心”、立于“生民之命”的姿态。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非常关注树立人生的形上姿态,着力引导人们用形上姿态去统率形下姿态,使二者统一起来。例如,《左传》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此之谓三不朽”,“立德”就是形上姿态;又如《易传·系辞》云:“易者,圣人之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崇德”就是形上姿态;又如《中庸》云:“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就是形上姿态;又如《易传·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继道成性”就是形上姿态;又如《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形上姿态。海德格尔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形上姿态;毛泽东说: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就是形上姿态。借用诗人的话语来说,形上姿态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姿态,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的“高峰”姿态。就是我们过去说的站于基本立场上、用根本观点和方法看问题的姿态,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后的姿态。
14.人生形上姿态的意义在于:
第一,有了形上姿态就能对人生的状态和意义进行审视、反思、批判,从而使人生的意义得到“呈现”“澄明”;
第二,有了形上姿态就能对人生进行改造、提升,使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一点是解释人生、觉解人生,第二点是发展人生、提高人生。马克思说:以往的哲学家都着力于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有了形上姿态就既能解释人生,又能改造人生。也就是说,如果人生有了形上姿态,人就能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观照平凡的人生,处理好人生的实际问题,使人生的一切活动,有“一个”制高点、大方向。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夺也。”(《孟子·告子上》)具体地说,有了形上姿态就能用形上姿态观照形下问题、以超越的境界对待现实的生活、以崇高的道义引导功利的活动、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从而使人在平常的、现实的、实际的人生过程中不断地去觉解人生的意义、提升人生的价值、创造人生的诗意、推进人生的发展。通俗地说,使人在“人生在世”的本质规定中和“人活一世”的价值活动中,能站得高、望得远、看得深、识得透、举得起、放得下。在社会功利化倾向和人的功能化倾向颇为严重的今天,确立人生的形上(超越)姿态尤为重要,也特别困难,甚至变得严峻。当前,人们采取形上姿态对待物质利益、政治权力就特别必要。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且还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定力。走好既“立德”又“立功”、既“崇德”又“广业”的人生之路。
15.形上追求根源于人的社会性、精神性、超越性。因此对形上姿态的追求本来应是人人都有的共性。那为什么还要学哲学呢?因为人们对形上追求的盲目而不自觉、含糊而不自明。人们并不一定认识形上姿态的必要性。因此需要通过哲学使人们对形上追求达到自觉状态,从而提高人生的质量和层次。
16.终极关怀是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它可以通过人的临终关怀表现出来。一个人的临终关怀可以映射他人生的终极关怀。例如祥林嫂的临终关怀是为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自己一世的罪名,阿Q希望自己画押时把圈画圆,曹操要侍妾在铜雀台上设帐,向自己的坟墓奏乐,严监生要人熄灭一根灯芯草以省油,秦始皇想长生不老等,都是各自的终极关怀的表现。
17.哲学支撑人生的形上姿态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哲学有本体论根基。本体论是超越性价值境界的支柱,是反思性思维方式的基地。没有本体的构建,就没有形上姿态的支撑。
18.本体论的现实功能,可以用几句成语来概括:使人能“提纲挈领”地把握世界,“纲举目张”地解释世界,“明体达用”地改造世界。
19.本体论的理论功能,可以借用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话语来表述:“本立而道生”(孔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张载)。
20.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石,也是哲学中的理论难题。要思考和研究本体论,应遵循五个方面。
(1)本体论决定于哲学观,哲学家有什么样的哲学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本体论。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无论哪种特殊的本体论,都是对世界本原、本质、统一性、终极性的追求和思考。都是“末”中求“本”、“用”中求“体”、“在者”中求“在”、“是者”中求 “是”。
(3)本体论源于人的生存的内在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企求。这些矛盾主要是有限与无限、杂多与统一、现存与超越、现实与理想、瞬间与永恒的矛盾。
(4)本体论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具有历史性。人对本体的探寻永远没终结,没有一种本体论是绝对的终点。
(5)哲学本体论基于人人都有的本体意识,人不但有求未知、解疑惑、得实情的需要,而且还有“追根问底”“探本溯源”“打破砂锅问(纹)到底”的旨趣。
21.存在是实体、性质、活动、关系的综合统一体,其中的任一因素都可能抽象出来作为本体。于是有实体本体论、性质本体论、活动本体论、关系本体论等。从不同的本体论出发可以建立不同的哲学体系。
22.西方哲学对“我何以在”的回答:古希腊哲学曰“存在故我在”;中世纪哲学曰“我信故我在”;近代哲学曰“我思故我在”;现代哲学曰“我说故我在”;马克思哲学曰“我做(实践)故我在”。也就是说,在古希腊哲学看来本体“自在”,而在中世纪哲学看来本体是“信”(信仰)出来的,在近代哲学看来本体是“想”(认识)出来的,在现代哲学看来本体是“说”(言语)出来的,在马克思哲学看来本体是“做”(实践)出来的,在后现代哲学看来本体是“编”(本体不存在)出来的。
23.哲学的本体论是“有”论,还是“是”论,在学术界是有分歧的。这种分歧直接起源于对西方一词的翻译。若以中文而论,“是”“有”都是一种抽象。二者都是从“这是什么”“这里有什么”“那是什么”“那里有什么”中抽象出来的。抽象出来以后,“有”“是”标志的问题就成为什么是“是”?什么是“有”?回答这一问题的理论就成为“是之所以为是”“有之所以为有”的本体论,亦即对于“是”和“有”本身的追问。因为相对于具体、特殊的“是”和“有”而言,对于什么是“是”?什么是“有”?这个问题是最高层次的抽象,因之,二者都是本体论。说本体论是“是”论或“有”论没有严格区分。然而,从词义来考察,“是”有本质的含义,“有”有存在的含义。说本体是“普遍本质”与说本体是“终极存在”二者仍是有区别的。
24.宗教上的“人类中心论”,是从人是“上帝”的儿子的意义上确立人类中心的;人是“神之子”,所以是宇宙的中心,这是创世说的“人类中心论”。哲学上的“人类中心论”,是从人是万物的主体的意义上确立人类中心的;人是“物之主”,所以是宇宙的中心;这是进化论的“人类中心论”。宗教上的“人类中心论”不能成立,哲学上的“人类中心论”难以否定。
25.宗教的“上帝”和哲学的本体虽然有“神”与“非神”的性质区别,但在地位和功能上二者却有相同之处:
(1)二者都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二者都有派生万物的功能;
(3)二者都是人的价值至境;
(4)二者都是人的超越性的表现。
26.哲学是学科也是思想,而且思想的价值高于学科;哲学能优化思维也能升华精神,而且升华精神的价值高于优化思维。
27.哲学是学术,更是思想,是学术和思想的统一。没有学术根基的思想是浅薄的常识,没有思想活力的学术是僵化的教条。而且,在二者的统一中,思想的价值高于学术的价值。因此,搞哲学,既要研究学术,更要思考问题;既要写著作,更要出思想。概而言之,既要治学,更要运思。
28.自然科学谈“物理”;
社会科学谈“事理”;
人文学科谈“人理”;
哲学谈“天理”。
29.自然科学是“知物”之道;
技术科学是“制器”之道;
社会科学是“治世”之道;
人文学科是“做人”之道;
哲学是“知天”之道。
30.中国哲学观种种:
(1)老子的哲学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哲学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哲学概念也不同于具体事物的名称;
(2)孔子的哲学观:“本立而道生”——哲学是由建立本体而形成的;
(3)孟子的哲学观:“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上》)——哲学是隐含在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人们对它的指导作用往往认识不到。
31.西方哲学观种种:
(1)哲学是“爱智慧”(古希腊);
(2)哲学是“怀疑”(古希腊);
(3)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冯友兰);
(4)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5)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
(6)哲学是“科学的科学”(黑格尔)。
32.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包括三个方面。
(1)哲学对象观: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庄子·天下》)“夫易,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系辞》)“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和顺于道理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2)哲学内容观:如“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庄子·天下》);“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易传》)
(3)哲学功能观:如“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夫易,圣人之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语录》)
33.哲学解释应走中西互释、古今互释的路径。中西互释就是一方面以西方哲学范畴和观念解释中国哲学,另一方面以中国哲学范畴和观念解释西方哲学;古今互释就是一方面以现代的哲学范畴和观念解释古代的哲学,另一方面以古代的哲学范畴和观念解释现代的哲学。在这种阐释的过程中,难免对所释对象的文本、精神有所扭转、歪曲、误读和遮蔽,但这是无可奈何之事,这是解释活动本身的命运。
34.哲学是“追本求源”“正本清源”的学问,不是“推波助澜”的学问,更不是“随波逐流”的学问。然而,“求源”“清源”却不能脱离“流”和“波”,必须沿波以讨源,溯流以穷源。如果因为波涛洪流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而企图越过江流,直奔源头,进而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那只能是事与愿违,劳而无功。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法”,要把一切现象“悬置”起来,直观本质,达到纯粹意识,就是一种“舍流求源”的方法。
35.语言哲学兴起是具有必然性的。近代物质技术、物质工具、物质财富的发展,使语言、文字的使用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迅速,也更加迫切。于是,语言文字的作用与价值显得愈益重要。这种历史背景使哲学家认识到了语言对于人的生存的重要意义,进而形成“语言是存在的家”这种观念。由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传播的工具到语言是存在之家,是对语言的本体化过程。
36.如果说人在语言中生存,那么由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人的生存是受制的,永不自由的。
37.以语言哲学看来,人是语言的存在,亦即“我说故我在”。那么,沉默就是不存在,谎言就是伪存在,空言就是虚存在,浪言就是过度存在。
38.中西诠释学的共性是确立诠释者的主体地位,发挥诠释者的主体性,但二者的诠释路径有异。西方诠释学是主体用“知识”进行诠释,中国诠释学是主体用“人生”进行诠释。“知识”诠释路径的特点是:诠释图式是通过知识积累而建立的,诠释目的是达到对真理的认识,诠释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人生”诠释的特点是:诠释图式是通过人生体验而形成的,诠释目的是达到对意义的把握,诠释方法主要是直觉体悟。
39.中国哲学着眼于“人与人”的关系,
西方哲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40.西方哲学本体与现象分离,认为现象不能表现本体,“他在”必定遮蔽“自在”。因此,需超越现象去追求本体之真、“自在”之美,故有裸体艺术;中国哲学本体与现象融通(体用一元),认为现象即现本体、“他在”与“自在”合一,因此无须离用求体、离“他在”求“自在”,故无裸体艺术。
41.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都包含着内在的智慧矛盾。这一矛盾归根结底是本体与价值的矛盾,亦即本体探索与价值追求的张力。本体探索以求宇宙之真,价值追求以扬人生之善;本体探索以求终极存在,价值追求以立终极关怀。然而,中西哲学处理这种矛盾的方式却不相同:西方哲学以本体与表现、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此岸与彼岸之二分将矛盾对立化;中国哲学以体与用、天与人、道与性的合一将矛盾同一化。具体而言,中国哲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与“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之间是贯通的,“为天地立心”与“为生民立命”之间是统一的。故中国哲学的智慧是“圆融无碍”的,西方哲学的智慧是“冲突坎坷”的。故中国哲学多智慧之欢乐,西方哲学多智慧之痛苦。
42.“天理”“物理”“生理”“事理”“心理”“伦理”,本质属于同一层次和范畴,它们相关而不相同,相用而不相合,如果说是从前者推演出后者,或者从后者推出前者,难免不遇到困难,陷入困惑。中国人总是想从“伦理”中推出“心理”(恻隐之心)、“事理”(仁政)、“生理”(仁者生生之意)、“物理”(“民胞物与”)、“天理”(“理乃仁义礼智的总名”),结果陷入道德本位主义,将道德本体化;西方人想从“天理”“物理”中推出“生理”“事理”“心理”“伦理”,结果陷入机械唯物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天理”乃哲学理性,“物理”乃科学理性,“生理”乃生命理性,“事理”(“治理”)乃社会、历史、政治理性,“心理”乃情感理性,“伦理”乃道德理性。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内圣开出新外王”就是想从道德理性、道德本体推演,开发出科学(物理)和民主(治理)。
43.中国哲学主张“体用一元”,即以体导用、以用显体、极高明而道中庸、道不离器、理在欲中、性在情中、天人合一等;西方哲学主张“体用二分”,现象和本质、自在与为我、感性与理性、人和事都是分离的、矛盾的。
44.西方哲学起源于对自然的探求,希腊的哲学家多是自然科学家,“求真”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至中世纪,宗教取代了科学的地位,宗教的宗旨在于“求善”。科学解决人的技术问题、人的物质生活问题;到了近代科学飞速发展,生产力迅速增长,财富迅速积累,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境界的问题仍属于宗教管辖的领域。由于“真”与“善”的分离,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因此,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因此,哲学家们开始对依附于科学理性的哲学提出反思,说“要重估理性的价值”。现代西方哲学家转向“求真”与“求善”的统一。可见,西方的物文明由科学支持,而精神文明靠宗教支持。哲学其实只是科学的延伸,并没起到自身的作用。
而在中国,哲学从来都是“真”“善”“美”的统一。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求人伦之善,统一于“道”中。所以中国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高于西方,功能大于西方。西方的哲学被科学与宗教分解了,哲学没有自身独立之地了。而中国的哲学既没有依附于科学也没有依附于宗教。或者说,中国哲学没有分化为“求真”的科学和“求善”的宗教。所以,哲学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功能。
45.在中国哲学中的“边缘术语”如精神、物质、运动、质、量、度、对立、统一等,在西方哲学里成了范畴;反之,也是一样,在西方哲学里的“边缘术语”如道、器、阴阳、心、气等,在中国哲学里成了范畴。
46.20世纪初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是为了说明:中国也有和西方相类的哲学,因此用西方哲学的框架解释中国哲学是可能的;21世纪初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反思则意在说明:中国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哲学,中国的思想和学问有自身的独特性,强用西方哲学规范中国传统思想会使中国思想的固有内容或被遗失,或被扭曲,或被遮蔽,从而丧失其在人类智慧丛林中的独特价值和地位。两次关于“合法性”的讨论,一是与西方“求同”,一是向西方“取异”。无论是“求同”还是“取异”,都是为了维护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主体性。
47.“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原理”。萨特说:人“这一种存在物,在可受任何概念予以规定之前,就已存在。”人之初,只是虚无,只有“存在”,而无本质,无规定性;他只是存在、露面、出场。后来,他在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把自己推向未来,才造就了自己的本质,才说明了自身。这种观点,虽然否定了人的普遍本质、先验本性,但却肯定了个人自由选择的主观能动性。
儒家哲学对人的看法与此相反,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人是天心”“人为至贵”“人性本善”是孔孟儒学设定的人的普遍本质、先验本性,其内涵是“仁义礼智”。人的存在过程既是这种本质的展开,也是这种本质的实现。每一个人都应在本质的规定下,安置自己的存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既然本质先于存在、本质规定存在,那么,人在存在过程中的个体性、能动性、自由性就受到了限制,而人的群体性、社会性则在共同本质的维系下得到了强化。社会群体也由此得以凝聚和巩固。
由此看来,“本质先于存在”和“存在先于本质”各有优劣。只有辩证地处理人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在存在中把握本质,以本质去引导存在,才能使个体与群体全面发展,自由与规范互相协调。
48.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人格、维护人的权益、热爱人的生命、关怀人的生存、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的精神。但在不同的哲学视域中其含义却有差异:西方哲学重在“尊重人”(尊重人格、维护人权),讲“天赋人权”;中国哲学重在“热爱人”(关爱人生、提升人德),讲“仁者爱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在“发展人”,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9.“是否”是关于本体论的问题;
“能否”是关于主体性的问题;
“当否”“应否”是关于价值观的问题;
“可否”是关于价值实现的问题(“可否实现”由客观条件、主观条件综合决定,即由客观可能性、主体需要性确定);
“然否”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
50.“立身处世”是存在论问题;
“安身立命”是价值论问题。
“立身处世”是确立位置;
“安身立命”是寻求家园。
学会“立身处世”是学习做人的道理;
寻求“安身立命”是寻找人生的境界。
“立身”要学;
“安身”要寻!
51.“人生在世”是本体论问题;
“人活一世”是价值论问题;
“立身处世”是方法论问题。
52.“元”在甲骨文中,字形下部像一个面朝左站着的人,上部“一”表示头部;本义指“头”;引申为“为首的”“开始的”,又引申为“主要的、根本的”;假借指“构成一个整体的”。“原”字从“厂”从“泉”,“厂”像山崖,意为泉水从崖洞流出;本义指“水源”;递次引申义为“最初的,开始的”,“原来的,本来的”,“未经加工的”等义;而本义“水源”被“源”字取代。“源”字本义指“水流所出处”,引申义为“事物的来源或根由”。可见,“元”“原”“源”三字都有“开始”“最初”之义,但“元”有“为首”义,“原”有“本原”义,“源”有“源头”义。如果说“原”“源”二字表达的是实然之义的话,那么“元”则含有“开始的”事实之义、“首要的”价值之义,而且还有事实与价值兼备的“整体”之义。
53.“王国维问题”:在哲学中,为什么可信的不可爱,可爱的不可信?
“李约瑟问题”:中国为什么未能产生西方那样的现代科学技术?
“休谟问题”:事实判断为什么不能推出价值判断?
“康德问题”:形而上学究竟如何可能?
“韦伯问题”:儒教伦理为什么不能产生资本主义?为什么学术与政治在实现人生的意义上是矛盾的?
“亚当·斯密问题”: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还是有同情心?
54.和“理”对应的概念不同,“理”的含义则不同:
“理气”之“理”,是必然规律;
“理欲”之“理”,是应然价值;
“理情”之“理”,是理性原则;
“理势”之“理”,是历史规律。
55.自然科学家认为人在“物”中,故有“人是机器”“人是动物”之论;社会科学家认为人在“事”中,故有“历史的人”“社会的人”之论;宗教家认为人在“神”中,故有“上帝造人”之言;哲学家则认为人在“天(宇宙)”中,故有“人为天地之心”之论。
56.哲学界有“实践思维”一词,何谓“实践思维”?其含义可能有五:
一曰对实践的思维——以实践为对象的思维;
二曰为实践而思维——以实践为目的的思维;
三曰依实践而思维——以实践为标准的思维;
四曰在实践中思维——以实践为基础(过程)的思维;
五曰像实践那样思维——有实践特性的思维。
前四种含义是唯物辩证法思维的根本特征,把唯物辩证思维叫作实践思维,第五种含义则混淆了实践与思维的界限。因而,实践思维概念能否成立是值得讨论的。
57.现实的人生有三个基本层面,这三个基本层面在三种学问中凝结沉淀:
历史是人生的记忆;
文学是人生的想象;
哲学是人生的思维。
58.经济讲利益;
政治讲权力;
道德讲责任;
法律讲权利;
艺术讲形象;
文学讲情感;
历史讲事实;
科学讲真理;
哲学讲道理。
59.搞哲学者易“大而不当”;
搞文学者易“华而不实”;
搞历史者易“固而不化”;
搞科学者“经而不权”(有原则性而少灵活性)。
60.“信言不美”是科学精神;
“要言不烦”是哲学气质;
“大言不惭”是狂者作风;
“空言不实”是骗子手法。
61.科学语言,言简而意赅;
哲学语言,言近而旨远。
62.科学知“真假”;
道德辨“善恶”;
艺术绘“美丑”;
法律明“是非”;
政治争“输赢”;
经济谈“得失”;
哲学论“好坏”。
63.“道术”是哲学;
“学术”是科学;
“艺术”是美学;
“技术”是工具;
“方术”是迷信。
64.哲学家常说“大话”;
文学家多说“空话”;
政治家时说“假话”;
史学家爱说“旧话”;
道德家尽说“好话”;
老百姓总说“真话”。
65.懂得哲学,才算真正懂得了理论;
懂得诗歌,才算真正懂得了文学;
懂得音乐,才算真正懂得了艺术;
懂得草书,才算真正懂得了书法。
66.哲学是从有限走向无限的思维,
诗歌是从有限走向无限的情感,
美是从有限走向无限的愉悦。
67.哲学、宗教、诗歌都是人对超越境界的追求,但超越的方式不同。哲学是以反思方式超越,宗教是以信仰方式超越,诗歌是以想象方式超越。可以说,宗教和诗歌是哲学的左邻右舍。
68.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方式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希腊人的生存环境为半岛、海域,土地瘠薄、资源匮乏、气候恶劣、景象多变,故形成了改造自然的生存方式;为了改造自然,必须探索自然;而探索自然必然形成人与自然的主客对立关系。就决定了希腊人认识自然的思维趋向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为大陆,土地辽阔、气候温和、水土肥沃、灌溉便利、四季分明,故形成了适应自然的生存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亲近自然的致思趋向、“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总之,以改造自然为生与以适应自然为生,决定了“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矛盾”“和谐”的思维方式与“胜天”“顺天”的生存方式是相适应的。
69.中华民族发育于大陆的自然环境,地势平坦而辽阔,四季分明而循环,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季节清晰,程序循环。天道(自然)和人事(农业),都以明确、简易、循环为特征,少变异、少奇险,因而中国人缺乏对自然的惊异感、怀疑感、神秘感,也缺乏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
70.西方文化的疯狂:火烧布鲁诺和十字军远征是宗教的疯狂,“圈地运动”(“羊吃人”)是经济的疯狂,两次世界大战是政治的疯狂,日本广岛原子弹灾难和当代一些科学家提出克隆人是科学的疯狂。中国文化的疯狂:“存天理,灭人欲”是道德的疯狂(“以理杀人”),株连九族等酷刑是法律的疯狂,“文化大革命”是政治的疯狂。文化的疯狂必然会给人类带来灾害。而文化疯狂的根源在于哲学的疯狂,如毛泽东所说的“形而上学猖獗”。
71.西方人讲“灵肉冲突”——灵魂与肉体的矛盾,认为人生的基本矛盾在“灵肉矛盾”,基督教以“灵魂”扼杀“肉欲”。文艺复兴后,“肉欲”升值,不求“灵魂”入天国,只求“肉欲”满足。
中国人讲“理欲矛盾”,特别是理学,重“理”者言“存理灭欲”,重“欲”者言“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酒肉穿肠过,佛印心中留”。
“理欲矛盾”是道德与人欲的对立,“灵肉矛盾”是宗教与现世的冲突。“理欲矛盾”源于孔子的“义利”对立观。
72.西方人讲“灵肉冲突”,中国人讲“理欲冲突”。二者都是关于人的精神境界和物质欲求、道德理想和功利目标的矛盾观念。然而二者的具体内涵却有差异。由于在信仰宗教的西方人看来,灵魂追求的是天国、是上帝,因此“灵肉冲突”体现了上帝与人、天堂与尘世、彼岸与此岸、信仰与现实的矛盾;由于在关注现实的中国人看来天理是天的法则、人的道德、圣人精神的合一,因此“理欲冲突”体现了天道与人心、圣人与凡人、君子与小人、道德与功利的矛盾。概而言之,“灵肉冲突”的实质是天国与现世的冲突,“理欲冲突”的实质是道德与利欲的冲突。
73.西方文化精神中存在着理性精神与信仰精神的分裂,所以,人的内心世界有着激烈的冲突,很难和谐。中华文化精神把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知识、真理与价值都统一在“仁爱”精神之中,使“仁爱”既有理性意义又有信仰价值,因此,人的内心世界容易和谐。
74.中西学者,对对方文化的认识,都难免有雾里看花之蔽;对对方文化的批评,也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失。因为,他们各自都囿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之中而不自觉。
75.哲学精神是哲学观点与哲学方法的凝结,是哲学思想和主体人格的统一。哲学精神是“道”,哲学方法是“术”。道寓于术,道统率术。因此,哲学精神重于哲学方法。哲学精神对于人生的功能,是提升人的境界;哲学方法对于人生的功能,是优化人的思维方式。以发挥哲学功能而言,发挥哲学精神的功能,比发挥哲学方法的功能更加重要。也就是说,发挥“道”的功能,比发挥“术”的功能更加重要。如果说,一个学哲学的人,其思维方式没有优化,是未学好哲学,那么,其精神境界没有提升,则等于未学过哲学。
76.“哲学”的希腊语本义是“爱智慧”。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用古汉语将“爱智慧”一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黄遵宪、康有为等把日本的译名介绍到中国,后渐通行。之所以用“哲学”二字译“爱智慧”,这是由于在汉语中“哲”有聪明、智慧之义,“学”有学习、追求之义。在中国文字中与“哲”字字义相通、相关的字有“知”“识”“智”“慧”等。那么,西周何以不用其他字译“爱智”而独选“哲”字呢?这就需要辨析诸字字义的异同了。(1)“知”的本义是“知道”“了解”,是动词,后引申为“知识”,作名词。(2)“识”的本义是“知道”“认识”,是动词。引申为“记住”“知识”,作名词。作动词时,“知”是一般的知道,“识”是比较深的认识;作名词时,“知”指“知识”,“识”指“有知识”“有见解”。(3)“智”的本义是“聪明”“智慧”(与“愚”相对),是形容词。又与“知”相通,名词。古代有时“智”写作“知”。多知为智,故“知”“智”同源。(4)“慧”是“聪明”“有才智”的意思,形容词。与“智”相通,故“智”“慧”连用曰“智慧”。《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势。”(5)“哲”是“明智”的意思,形容词。如《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诗·大雅抑》:“其维哲人,告之话言”,又《下武》:“下武维周,世有哲王”,又《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引申指“明智的人”。为名词。《左传·成公八年》:“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由此可见,第一,“智”“慧”“哲”三字都可以为形容词,而“知”“识”则不作形容词用。作形容词是性质规定,其抽象性高于名词。第二,在“智”“慧”“哲”三字中“哲”字的含义有强烈的主体性。除形容一般的智慧而外,常常用以赞美有崇高智慧的人如“哲人”“哲夫”“哲妇”“哲王”“前哲”。
77.智慧是统摄经验、知识、情感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无形却有力,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发挥着神奇的作用。它能将零碎的知识编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心灵。智慧与知识的区别,古代的希腊哲学家已经认识到了。赫拉克里特曾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否则,它就已经使赫西阿德、毕达哥拉斯、克塞诺芬尼和赫卡太智慧了。
78.古人以“词”为“诗之余”,亚里士多德以哲学为“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以此言之,哲学是知识的剩余,当人把知识学完之后,剩余的没有学的就是哲学,当人用科学把握世界之后,剩余的没有被把握的要靠哲学把握。
79.在“地理——物理——生理——心理——伦理——事理——道理——天理”这一递进的系列中,体现着从物到人、从简单到复杂、从科学到哲学的逻辑线索和丰富内容。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是对具体科学的升华,也是具体科学的归宿。
80.哲学对于常识、经验、科学,既有超越的一面,又有依赖的一面。超越是指对常识、经验、科学的思维前提的反思,依赖是指对常识、经验、科学的认识成果的汲取。如果没有超越,哲学就丧失了自己的品性和功能,如果没有依赖,哲学就失去了自己的资源和营养。
81.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而不是知识的堆积,虽然它包含着知识;哲学是对本体的探究,而不是对现象的描述,虽然它要通过现象;哲学是反思性的思维,而不是直接性的思考,虽然它也是思维活动;哲学是形而上的终极关怀,而不是形而下的功利沉溺,虽然它也注意形下问题;哲学是超越性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现存事物的维护,虽然它并不脱离实际。
82.相对于实践之源而言,常识、经验、科学和哲学都是流。然而,常识、经验是浊流,科学是清流,哲学是洄流。洄流既面向着源头,又追问着流水。
83.常识是边走边看,科学是边走边知,艺术是边走边欣赏,宗教是边走边求保佑。而哲学是走了一段路后,停下来回头看。此之谓“反思”。它已经不是在回头看景,而是回头看路,回头看人怎样走路。李商隐诗云:“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84.“反映”是科学的功能;
“反观”是历史的功能;
“反应”是艺术的功能;
“反省”是道德的功能;
“反思”是哲学的功能。
85.哲学不仅是“提问”之学,而且是“追问”之学。“追问”有持续性(“追问”的精神)、递进性(“追问”的方式)和穷究性(“追问”的趋向)的特征。哲学正是通过持续不断地“问”,逐层递进地“问”,穷根究底地“问”,为世界探究终极本体,为科学探索最后基地,为人生寻求至上意义。持续不断地“追问”下去,最终就成了对“追问者”的“追问”本身的“追问”。而对“追问者”的“追问”本身的“追问”,就是“反问”。“反问”也 就是“反思”。
86.反思的具体表现是追问,但追问却不一定是反思。因为不是所有的追问都能达到反思的水平。反思是最高层次的抽象思维,它是用最抽象的概念来表达的;而追问却不一定使用最抽象的概念,它可以用概念,也可以用名词。
87.通过反思才能使我们在主观热情和客观理性、价值追求和规律遵循、乐观精神和忧患意识、“善于说是”和“勇于说非”、“热风吹雨洒江天”和“冷眼向洋看世界”的统一中,既乐观积极、昂扬热情又冷静清醒、严肃谨慎地持续发展、稳步前进、健康上升。
88.反思有二义:一曰“反面而思”,相对于“正面之思”言;二曰“反向而思”,相对于“正向之思”言。哲学的“反思”指后者。“正向而思”的对象是存在,“反向而思”的对象是进行“正向而思”的思维。“反思”的实质就是“返思”。“正思”是“向前看”,“反思”是“回头想”——对“向前看”时的“思”回头想。
89.反思是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反思的主体是人,反思的对象是人的思维和精神。具体地说,就是对人的常识观念、科学理论、艺术思想、信仰意识的根据、方法和意义进行审视、追问。反思的特点是:
(1)主体性——反思是主体发出并面向主体的思维,面向客体的思维是思;
(2)置后性——反思总是在思之后进行;
(3)间接性——反思与思的关系是直接的,而与思之对象的关系是间接的;
(4)超越性——反思的目的和意义是实现对思的超越。
90.哲学既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亦即对意识、经验、知识、观念、思想的反思。那么,它就不是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学科(一切知识体系都是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而是以思想、精神为对象的学科。正由于是反思,所以,它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是对智慧的热爱,而不是对知识的追求。
91.哲学是反思,可以说哲学是“归家”之学。“归家”就是老子所谓的“归根曰静”,就是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归家”不是指“守拙归田园”(陶渊明诗)的生活回归,而是“乘化以归尽”(陶渊明诗)的生命回归。生活回归是形而下的回归,生命回归是形而上的回归。人生是个人离家出征的过程,历史是人类离根长征的过程。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科学、艺术、道德是长征过程中的各种收获。而哲学总是怀着归意,怀着乡情,追问来路,探寻归路,免得人在路上漂泊无依、游离无根,所谓“苶然疲役而无知其所归”(庄子),“行而不知归”(列子)。那么,第一,人何以在出家后又想回家,总担心离家之后失家呢?这是因为,人在宇宙中要为自己找到一个根基,找到一种维系,找到一个根据地,然后才会有位置,有能放能收、能进能退的自由。所以,家、根是人的位置基础、力量源泉(是精神的寄托所在,精神的力量来源)。“失家”就会失去这种力量。第二,人既在离家后要归家,何不一开始就守家、在家而不出不离呢?因为,不离家则无收获,也无法生存。当人出而后回、离而后归之时,虽未必能衣锦还乡,但也会果实累累;即使不能果实累累,也会伤痕累累,这依然是收获。成败、得失的收获充实了人的生活,满足了人的生存,保证了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生命的满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证明。但是它们有多少价值、多大意义,只有回家后才能体味,才能认识,也才能呈现。经过出家到回家、离家到归家的周期,人发生了变化:今日归家之我已非昔日离家之我了。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所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哲学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学问,是“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学问。“老大回”是回到了精神故乡,“话巴山夜雨时”是回来后对“少小离家”后的征程进行反思。
92.爱因斯坦、玻尔等物理学大师对哲学主动亲近。因为他们的工作更接近物理理论的根基,而在根基深处,物理学与哲学已浑然一体。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惠勒说:“爱因斯坦永远是一个局外人”,就是说,他有超越局内人的哲学视野。他还说他的老师玻尔也是“局外人”,玻尔用“互补哲学”阐释量子力学非局内人可及。惠勒指出:许多科学家不喜欢哲学,甚至讨厌哲学,以为多余,以为无所谓,以为门面语。而玻尔则自觉地以继承古希腊自然哲学传统自命,并称自己从事的事业是自然哲学。而美国著名物理家费曼却坦言,他对哲学绝无好感,他远离哲学。例如,他从来都鼓励儿子自由发展自己的爱好,但当听说儿子居然要学哲学时,他却不能同意。费曼为什么反感哲学呢?他说:招惹我的不是哲学而是浮夸。可见,在他看来,哲学有浮夸之弊,而浮夸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对于自己的科学工作他曾俏皮地问道:“怎么样?作为一个哲学家,我做得成功吗?”
93.近代以降,哲学生机的衰退与哲学家生活的优裕形成了“二律背反”。哲学在学科上成为专业,哲学家在社会上成了职业(哲学家多是大学教授或研究院的专职研究员),这固然保证了哲学家的生活,但却扼杀了哲学的生机。因为,哲学在本质上是“爱智”,而不是“谋生”。在当代,哲学虽然可以用来谋生、求职,但当把哲学完全当作谋生、求职的工具时,哲学的“爱智”本质就被异化了,哲学的“独立”精神、“自由”品格就失落了。此乃哲学命运的“二律背反”。
94.德里达在《明信片》一书中说,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这就是说,在信息技术时代,哲学就要终结了。这种哲学终结论,在西方学界颇为流行,甚有影响。然而,他们所谓的哲学终结不过是“某种哲学”的终结而已,整个哲学是不会终结的,因为,形上追求是人的本性,而哲学是人的形上追求的唯一表达。
95.哲学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庙宇,它虽然没有实用价值,但却维护着人们的信仰,支撑着人们的精神,提升着人们的境界,美化着人们的心灵。如果没有哲学,人们的心灵就会被污染,残缺,甚至死亡。里尔克说:“灵魂没有了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哉斯言!美哉斯言!
96.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欧洲学”的首倡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陈乐民先生说:“任何学问就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剥下去,剥到核心,是哲学。没有文史哲的素养,也可以滔滔不绝地讲国际问题,讲得天花乱坠,但是如果有文史哲的厚度,再说出同一番话来,穿透力就不一样了。”[1]学问的核心之所以是哲学,是因为哲学为一切学问提供世界观的出发点、方法论的立足点和价值观的归宿点;它是一切学问的最初根据和终极关怀。
97.哲学是一门学了之后“什么都干不了”,但却“什么都能干好”的学问。
98.哲学是智慧之学、世界观之学、人之学,而人从事任何职业、创建任何事业,都必须认识人,认识世界,具有智慧,因此,哲学对于任何人都是必要的,对于任何职业、任何事业都是有益的。
99.如果说某些东西在学习之前认为它有趣、有用,而学后却觉得无趣、无用的话,那么哲学则是学之前认为无趣、无用,学之中觉得虽然无用但很有趣,学之后在人生的实践中会越来越感到它不但有趣而且有用,不但有用而且终身受益无穷,哲学之用是人生之用;如果说有的学科只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有意义的话,那么哲学则是对从事任何职业都有意义,哲学之用是素质之用;如果说有些知识主要是对于做事有价值的话,那么哲学则对于做事、育德、成人都有价值,哲学之用是人文之用;如果说某些理论仅以求真为目标的话,那么哲学则以求真、启善、判美三者的统一为理想,哲学之用是价值理性之用。总之,哲学之用不是功利之用、知识之用,也不仅是思维之用、方法之用,而是智慧之用。
100.哲学之“用”的特点:
(1)隐用而非显用;
(2)久用而非暂用;
(3)大用而非小用;
(4)道用而非技用。
101.哲学的形象:
运上天下地之思;
提非古非今之问;
说似懂非懂之言;
做可有可无之事;
具半人半神之性;
处忽高忽低之位。
102.哲学的境界:
(1)哲学境界是“至人无己”的大心境界。孔子曰“毋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老子曰“无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庄子曰“无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慧能曰“无心”(无住、无相、无念、无心),都昭示人们,智慧境界是超越自我的大心之境。
(2)哲学境界是“民胞物与”的博爱境界。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载云:“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3)哲学境界是“归根曰静”的宁静境界。
(4)哲学境界是“玄览神遇”的超验境界。
103.哲学的内容包括:
(1)自然之天论——自然观;
(2)必然之势论——规律观;
(3)实然之事论——历史观;
(4)应然之理论——价值观。
104.在哲学中认识论的困境是“越多说,越混乱”(如真理的相对与绝对问题),本体论的尴尬是“不可说还要说”。可以说,认识论的困境是“花如解语还多事”,本体论的境界是“石不能言最可人”。因此,对待哲学的最佳态度应该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05.防止哲学由“画龙点睛”之学沦为“画蛇添足”之学。
106.哲学的根本精神在于对世界本体的不断追问和探究,而不在于对“本体是什么”的现成回答。尽管哲学家对“本体是什么”的问题会有自己的答案和观点(例如老子的“道”)。然而,答案和观点本身还不是哲学,只有展开、推演、论证以及阐发这一答案和观点的思维过程,才是哲学。而这一思维过程是从现象探究本体、从在者追问存在的过程。
107.哲学运思有两个指向:一是终极追问,二是终极关怀。终极追问是探究世界的本原,即求终极之真;终极关怀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即求终极之善(包括求终极之美)。终极追问的理论形式是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理论形式是价值论,二者统一起来就是“爱智”之学。“真”的内涵是“必然”,“善”的内涵是“自由”,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真”和“善”、“必然”和“自由”的关系问题,哲学的终极目标是“真”与“善”、“必然”与“自由”的和谐统一。科学也求“真”,伦理学也求“善”,但它们所求的“真”“善”,既无终极意义,也不思考 “真”与“善”之 关系。
108.把对世界各方面问题的探索和回答,按范畴的哲学逻辑推演次序,建构成一个包罗万象体系哲学的研究方式,在当代已经终结了。其原因在于:
(1)科学分化日细,难以整合;
(2)科学认识日深,无须思辨:
(3)信息流量骤增,难以统摄;
(4)社会文化多元,无须统一;
(5)思维节奏加速,难求稳定;
(6)社会问题丛生,难以总归。
109.实现哲学的理论创新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普世性原理与时代性内容的关系;
(2)范畴更新与体系重建的关系;
(3)形下关怀与形上追求的关系;
(4)思想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关系;
(5)反映实践与遵循逻辑的关系。
哲学理论创新是在这些关系所形成的张力中实现的。
110.当代哲学是淡化体系、强化问题的时代。企图建构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体系,来说明世界上甚至宇宙间的各种问题,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而只有着力于对当今人类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形而上的思考,才能发挥哲学的功能,从而找到哲学新的生长点。体系的终结并非哲学的终结,而是哲学的转向。由体系哲学转向问题哲学,是当代哲学发展的大趋势。可以说,哲学果真进入“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时代了。
111.哲学的未来走向是:回归生活,重建本体。所谓回归生活,就是使哲学走出象牙塔,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所谓重建本体,就是使哲学避免庸俗化,重新提升到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地位。只讲回归生活,不提重建本体,就会消解哲学;只讲重建本体,不提回归生活,就会窒息哲学。只有把回归生活与重建本体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既反思生活又发展哲学。
112.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应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部分基本理论构成,其余的历史观、人性论、方法论等都可以由基本理论引申出来。而这三大理论又形成“一体两翼”的逻辑结构,研究世界终极存在和终极关怀,从而揭示主客统一性的本体论是“体”;研究主体意识如何反映客体、认识客体,进而达到与客体本性相符合的真理境界的认识论是“一翼”;研究客体属性如何适应主体、满足主体,进而形成与主体需要相符合的价值关系的价值论是另“一翼”。认识论的致思趋向是主体走向客体,主体客体化,主体以客体为尺度,即“人依于物”;价值论的致思趋向是客体走向主体,客体主体化,客体以主体为尺度,即“物依于人”。因此,只有认识论而没有价值论的哲学,必然会导致“见物不见人”的理论后果和“人被物役”的实践后果。
113.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由文化的特性决定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深刻理解文化的特性。文化的特性是:
(1)文化本质的精神性——构成文化要素的科学知识、思想观念、道德意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其本质都是精神的;
(2)文化存在的渗透性——文化渗透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过程之中,文化无所不在;
(3)文化作用的能动性——文化作为观念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但是当它形成之后,却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对社会存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4)文化与人的内在同一性——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生活样式,是人的本质的符号化,它根源于人的超越性需要,标志着人的超越性追求。
人的生命过程既是创造文化的过程,也是受制于文化的过程;既是体现文化的过程,又是陶冶于文化的过程。人创造着文化,体现着文化,所以,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制约着人,铸造着人,所以,文化的功能是“化人”。人对于文化既“身临其境”,又“身处其中”,还“身体力行”。文化与人有着内在的同一性。
114.文化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诠释:文化是人按照自己的生存需要,改造自然的成果和方式。因此,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然而,当文化形成之后,又对人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有三:
一是“化人”,即培养人的生存意识,陶冶人的精神风貌,培育人的人格特征;
二是“制人”,即制约人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
三是“释人”,即反映人的生存方式,解释人的生存历史,诠释人的生存意义。
这种重要作用,使文化成了人的“安身立命之所”。美国人类学家韦德·戴维斯说:“文化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如果剥去语言和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人们剩下的就只有孤僻、绝望和极大的愤怒了。”他又说:“如果你失去一种文化,你虽然不一定会失去现代化,但你失去的却是一整套对人类生存意义的诠释。”[2]这是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精辟论说。
115.文化是人认识自然的方式和成果,也是人超越自身的自然状态的方式和成果。前者是科技文化,后者是人文文化。科技文化是实然性的,其内核是真理;人文文化是应然性的,其内核是价值。
[1] 引自陈乐民《中西之间,欲罢不能》,《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1日第5版。
[2] 《参考消息》2003年6月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