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在《明清社会群体研究》一书的序言中曾言:“明清时期任何一个群体都是我们考察社会变动与发展、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的有力视点。”这是我一直以来对明清社会群体研究抱有极大兴趣并致力于研究与思考的主要原因。不过,兴趣点太多,个人之力无法一一企及。于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博士、硕士研究生们投入明清社会群体的研究,不少同学的选题颇具学术意义,并撰写出了特色鲜明的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冯明本科的专业是市场营销,但他对于中国历史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兴趣与执着。硕士研究生期间,他反复梳理中国古代史的主要线索和重大问题,做了充分的专业准备工作,并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志文献,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清代湖北义学研究》,作为他初窥学术门径的尝试。在此期间,他做了大量有益的学术训练和积累,比如查阅各类历史文献,对于义学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关照地方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等。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冯明顺利地考上了博士研究生,继续向着他的学术发展目标前进。读博期间,冯明对明清社会群体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广泛涉猎历史文献与今人成果,综合考量之后,最终确定了张居正改革群体作为研究的选题。该选题承载了冯明深厚的家乡情结,正如他在学位论文绪论“研究缘起”中所言:“湖北是张居正的故乡,有关张居正和湖北的研究成果不多,从事张居正研究的湖北学者亦很少。但张居正有着浓厚的桑梓情怀,居京做官时,热切关心故里,做了不少惠及乡里的实事,他的改革事业与湖北关系密切。作为张居正的乡党,若能为张居正研究尽绵薄之力,亦为人生一大幸事。”其选题流露的情怀可见一斑。

冯明博士毕业之后,前往黄冈师范学院任教,后因妻子在湖北宜昌工作,调回三峡大学工作,从事三峡文化和鄂西“三线建设”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冯明一直在修改和完善博士学位论文,并将出版发行。

该作的书名仍为《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客观而言,学术界对于张居正、张居正改革有着超乎一般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然而,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张居正及其思想、张居正改革及其改革措施、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治格局的关系等方面,其中不乏同质化、重复性研究,研究方法及视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换言之,张居正及张居正改革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恰是这一领域的新拓展。该作选取张居正改革群体为研究对象,将张居正改革置于明代中后期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通过考察张居正改革群体之演变,力图揭示张居正改革群体与张居正、张居正改革、晚明政治格局及晚明社会变迁的复杂关系。选题立意甚好,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创新性。

关于张居正改革群体,该作认为:“张居正改革群体,是在张居正领导下,积极参与张居正改革,并形成紧密利益关系的政治群体。”张居正改革群体包括核心成员和边缘成员,核心成员主要指受张居正重用,且为某项或各项改革措施的主要推动者或执行者,有的与张居正存在紧密的私人关系;边缘成员则主要指未参与具体改革进程,但追随张居正,并对张居正改革有一定影响的一类人。这一群体的界定及其中核心、边缘群体的区分比较合理,既有助于我们明确主题,又有助于我们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与实质。

该作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张居正及其时代,集中讨论张居正的人生经历、成就及时代背景,为深入理解张居正改革群体提供一个全面的时代及个人背景。二是张居正改革群体构成,分析张居正改革群体的演变过程、组成及其特征,其中对于张居正改革群体进行了成员的筛选和类分,文中尤其关注了学缘、地缘、事缘、血缘、姻缘等促成群体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从地域、出身、官职等方面总结张居正改革群体的特征。三是张居正改革群体与万历新政,重点考察张居正改革群体与张居正及张居正改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万历新政中的若干重要措施的推行,考察张居正改革群体在改革举措的形成、实施等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总体评价张居正改革群体在万历新政中的角色、地位及作用。四是张居正改革群体与晚明政治格局,深入考察张居正改革群体与晚明政治格局变动的关系,文中充分关注了张居正改革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通过考察张居正改革群体与皇室、中官、言官关系变化,揭示群体之间的互动;还考察了张居正改革与湖北地方社会的关系,分析张居正与湖北地方官员、士绅的关联,并通过张居正两次回乡的不同经历,揭示其政治生涯的变化。

虽然全书只有四章,但该作紧扣主题,围绕张居正、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改革群体层层分析,既有事件、人物的个案分析与史料、史实考稽,又有改革与时局的宏观考察与把握。文中所见史料翔实,冯明除了参阅《明史》《明实录》等官修史书外,十分注重文集、笔记、书牍、家谱、地方志等历史文献的释读,尤其重视与张居正相关联人物的书牍。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该项研究,冯明开展了多次田野考察工作,前往张居正的家乡荆州,拜访当地专家,寻找与张居正相关的历史遗迹,十分惊喜地获得了张居正家族的《太岳宗谱》,以及相关的碑刻资料。据冯明介绍,他专门去了张居正高祖张旺和张旺之父张唐墓地所在的枝江市白洋镇实地踏勘,获取资料。冯明在拜访张居正后裔的过程中,也收获了不少家族史料。正是基于这种资料的积累,冯明对于张居正及张居正改革群体的研究,才能够做到笔触细腻,把握准确。

该作多有新见,从选题到具体问题的分析再到观点的阐述,均体现出较为明显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该作把张居正改革视为明代中后期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时期改革浪潮的高峰,对于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在这一总体立论之下,对张居正改革群体进行整体评价,并对张居正改革进行重新审视。书中认为,张居正改革群体具有以楚人为重、南人为主,楚官经历、终南捷径,进士为主、他途甚少,官员精干、巡抚为主,一个中心、多元互动等特征;张居正改革群体形成了从中央的阁臣、部臣到地方的督抚、州县官完整的行政体系,有力地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张居正改革群体成员动机与目的不一,缺乏共同的改革目标、纲领等,没有形成完备的组织体系,改革群体的稳定性与利益平衡主要靠张居正的个人魅力和权势来维系;张居正群体成员良莠不齐、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张居正若干重大事务处置失策,注定张居正改革群体解体的必然性,亦造成张居正的人生悲剧和改革的被迫中断;张居正改革是对张璁兴革的深化、系统化以及制度化的过程,然而,两人具备的改革条件存有差异,在君臣关系、改革群体素质以及个人政治素养等方面,张居正更具优势,因而改革成效更为显著。这些观点,不仅是对于张居正改革群体的深刻认识,而且颇具新见,对于学术界进一步理解张居正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该作的学术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相信该作出版之后,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当然,该作仍有可以进一步完善之处,准确地说,该作尚存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在选题确立之初,我在与冯明的研讨中,提出了三点认识,希望他在研究中思考。第一,通过张居正改革群体的研究,揭示中国古代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如何借助各种社会关系资源和政治资源,实现其政治目标和政治意志。第二,张居正改革的举措是多方面的,推行的程度和效果也不一,在改革的进程中,张居正是如何通过其改革群体去分别推行和实施的?导致不同成效的具体原因何在?第三,将张居正改革群体置于整个中国传统社会,通过对于张居正、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改革群体具体而微的研究,总结历次政治改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应该说,冯明对于以上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和揭示,但还有深化的空间。这项工作留待冯明日后开展。当然,我更希望看到学界朋友在这个领域开展广泛的学术对话。

吴琦 谨识于南湖之滨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