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序
史丽玲是我指导的首届博士生之一。无论是读博期间还是在毕业之后的高校教学科研生涯中,她对学术的热情以及在学术道路上的成长,从来都让我欣慰和自豪。
丽玲读博期间,国内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和诗歌研究领域比较冷清,但她却依然选择了以美国非裔诗歌为研究方向,并聚焦于美国首位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的非裔诗人格温朵琳·布鲁克斯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她凭借对这一领域的热情与信心以及对学术研究的专注与超脱,潜心治学,不问东西,佳作迭出,不断取得进步。她在读博第二年就在《当代外国文学》发表学术论文,随后在博士毕业前后在国内权威期刊《外国文学评论》连续发表2篇关于布鲁克斯诗歌研究的高质量论文,分别探讨布鲁克斯诗歌与西方史诗的互文性、黑人女性言语与救赎、黑人都市的种族空间生产等颇具创新性的学术问题。她还先后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云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1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美国黑人艺术运动的左翼话语体系与大众文艺生产研究”。她通过这些项目和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围绕布鲁克斯、美国非裔诗歌、美国黑人艺术运动以及现代主义诗歌等重要话题展开系统研究。她的研究既有专注于一点的纵深,也有稳步拓展的智慧,更有大胆创新的勇气,这背后映射出她从青年学者成长为成熟学者的艰辛却从容的学术道路。
十余年来,丽玲发表了不少高水平学术成果,先后获得过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了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每一步都令人欣喜和期待。如今,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经过多年的沉淀与打磨、且通过她本人严苛的自我学术审查之后终于交付出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相信,这部专著的出版,既是她多年来富有创造性的学术开创阶段的一个见证,也将是中国乃至世界学界在美国非裔诗歌研究、尤其是布鲁克斯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丽玲的这部专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布鲁克斯研究佳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布鲁克斯诗歌研究专著,可以说,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关于这位美国重要诗人的研究空白。格温朵琳·布鲁克斯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非裔诗人之一。1950年,布鲁克斯成为美国非裔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的诗人,1968年起担任伊利诺伊州桂冠诗人30余载,于1985年成为继罗伯特·海登(Robert Hayden)之后担任国家图书馆诗歌顾问(后更名为美国桂冠诗人)的第二位非裔诗人。在20世纪90年代,她还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奖章和美国政府人文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国家人文基金会杰弗逊讲席。1994年,美国非裔诗人举行了以她的诗句命名的“狂怒之花”全国大会,向布鲁克斯致敬,成为美国黑人艺术运动以来近30年时间中最为盛大的诗歌盛会,也是见证了布鲁克斯在世纪交汇之时作为美国非裔诗歌传统延绵、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布鲁克斯的传记作者乔治·肯特(George E.Kent)在评价布鲁克斯早期诗歌生涯时说,她“有效地弥补了20世纪40年代她那一代的学院派诗人与60年代年轻一代激进的黑人诗人之间的断层”[1];而“狂怒之花”全国非裔诗人大会则反映了她的诗歌传统已经成为美国非裔诗歌传统的灵魂存在。对于这样一位“在美国诗坛占据着独一无二的位置”的诗人,中国的研究不应该缺席。在这一意义上,丽玲的专著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布鲁克斯在其长达50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始终将自我身份的定义和追求与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巧妙地结合。她在《沃普兰德第二训诫》(“The Second Sermon on the Warpland”)一诗中所说的“狂怒之花”(the furious flower)成为她诗学观念的一个隐喻:政治上的激愤书写与艺术之花的精细雕琢高度统一于她的诗歌创作中。她在文学生涯的不同阶段又从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立场进行艺术实践。她的早期诗歌一方面发扬了兰斯顿·休斯的民族书写传统,另一方面又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诗学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其范式,将民族书写与国家书写、民族文化与欧美文化传统置于其大众现代主义诗歌艺术平台上进行对话和互动,奠定了她毕生的诗学基调,尽管在黑人艺术运动时期有所偏离。布鲁克斯融政治诉求于艺术创新的诗学实践为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美国非裔诗歌提供了灵感和动力,也是美国学界研究视角和学术成果的聚焦所在。
美国学界对布鲁克斯诗歌的现代主义艺术实践及其社会文化诉求的诸多问题和层面进行了深度的探讨,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不过,丽玲的专著却另辟蹊径,聚焦于布鲁克斯诗歌的空间维度,以此透视诗人的社会思想,尤其是诗人对国族认同乃至世界情怀的思考与表达。丽玲所采用的这一学术视角不仅仅是因为其明显的创新性,更是因为在布鲁克斯的诗歌创作生涯中,空间始终是一个核心词。丽玲在引言中说,布鲁克斯诗歌的空间涉及三个维度,即:诗人的人生经历与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类型交织,特别是作为她生活和创作基地的芝加哥黑人区;美国非裔的历史有其独特的空间记忆和轨迹,包括从南方到北方、从乡村到城市;美国等级社会的空间化明显,美国社会依赖于从宏观的蓄奴制到微观的种族隔离制度的空间生产模式建立起白人至上的社会关系结构。不过,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点,即诗人自觉的空间意识与空间书写。布鲁克斯在长期基于黑人社区的文学创作中已然将个人的生活空间、民族的历史空间、美国社会空间乃至人类的精神空间贯穿,以空间化的思维和想象进行自我书写、民族书写、国家书写和世界书写。可以说,空间是布鲁克斯诗歌创作的思想自觉,也是其诗歌艺术的自觉建构。这一点正是丽玲专著的立论基础,也是该专著富有创新性的一大学术贡献。
该专著在中外学术史上首次对布鲁克斯的诗歌创作进行了系统的空间梳理。通过借鉴列斐伏尔、福柯、德勒兹等人的空间理论,作者基于对布鲁克斯诗歌作品和文学生涯的深刻洞察,勾勒出诗人六十年文学生涯的空间表征与空间轨迹。专著论述了布鲁克斯早期诗歌对都市黑人日常生活空间的揭示、民权运动时期对都市空间格局与街头公共空间的透视、后黑人艺术运动时期黑人民族的交往空间的反思、晚期诗歌对跨族和跨国文化空间的想象,不仅从空间视角重新建构了布鲁克斯的文学地图,也丰富了布鲁克斯诗歌角度的可能,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把握诗人的自我定义、民族认同、国家书写和人类关切的艺术视角和学术视角。
这部专著对布鲁克斯空间想象与空间建构的系统梳理与深度观察并非目的,而是作者考察布鲁克斯社会思想的基础和视角。这部专著系统探究了布鲁克斯的空间书写与社会文化诉求之间的动态关系,尤其是空间书写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动态关系,这是该专著更大的一个学术贡献。在专著中,作者从日常生活空间中洞察美国非裔公民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其在美国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将黑人贫民窟作为政治异质空间探讨话语权力关系,将非裔社区作为社交空间剖析美国非裔民族的文化、伦理认同和共同体建构,在全球场域审视美国非裔民族与非洲故国和世界的关系。总体而言,该专著将布鲁克斯诗歌中不同历史时期的“黑人空间”放置于公民社会之中,将美国国家身份与国家意识放置于政治国家系统中,全面探讨了黑人的公民身份诉求与美国国家体系中公民身份的排斥和吸纳之间的互动与协商,并在全球语境下审视了布鲁克斯建构跨越国界的世界非裔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在很大程度上,这些论述不仅丰富了布鲁克斯文化思想的研究成果,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理据。
总体而言,丽玲的专著以全新的视角观照和探究作为20世纪美国非裔诗歌丰碑人物之一的布鲁克斯及其诗学实践,不仅产生了富有创建性的学术成果,而且具有研究范式拓展和研究方法论的意义。一方面,该专著创造性地挖掘和梳理了她的空间诗学与空间艺术实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布鲁克斯的社会思想以及她诗歌空间书写与民族认同的动态关系,形成了关于布鲁克斯研究的独特性视角、原创性观点,凸显了布鲁克斯通过自觉的空间诗学实践对线性历史目的论进行有效瓦解和对种族主义社会本质进行深刻揭示与批判的思想智慧和艺术成就。另一方面,该专著将布鲁克斯研究从现代主义艺术和社会文化思想的传统学术关注引入空间理论等当代知识体系和社会话语体系,不仅拓展了布鲁克斯研究疆域,而且展示了布鲁克斯研究的新范式、新方法,并对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具有启发性和示范性。就中国学术研究而言,这部专著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学者的学术创新。在布鲁克斯研究中,作者基于中国学者的学术立场和中国学术的社会需要、基于对研究对象的独到理解,在准确运用当代西方理论话语的同时又解构、校正了当代西方理论话语,提出了中国学者的独立见解和学术表达,不仅彰显了丽玲作为学者的研究实力,而且反映出她作为成长之中的中国学者在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科研、勇于在国际学术对话和交流中创建中国学术话语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我不仅看到了丽玲作为学者的发展潜力,也看到了中国在美国非裔文学研究领域的未来前景。
2023年2月于武昌
罗良功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二级教授、英语文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