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分解思维”:细分后再思考
“分解思维”有助于厘清工作重点
所谓“分解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把事情细分成若干要素后再思考。通过“分解”,可以
·提高清晰度;
·明确问题点;
·发现真正重要的任务。
“分解”的作用
“分解”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我想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讲解。
例如,上司对你说:“希望下一年度销售额翻倍。”此时,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销售额翻倍”的含义,你就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会觉得只要产品能卖出去就行,也就很容易盲目地开展销售业务。但是,如果分解并思考“销售额”的数字是怎么得来的,你就会发现(见图1–1):
销售额=客户数量(客户人数)×客单价(每位客户一次购买所支付的平均金额)

图1-1 把模糊的指示分解成具体内容
这样我们就能明白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了,行动也会更具体。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改善哪个变量更容易实现目标,或者通过分工让员工各自提高销售额。
再举一个例子。假设公司营业部的新员工对你抱怨:“总觉得工作进展有些不顺”。一般情况下,对方说“有些”的话,你是无法帮他分析和提供具体建议的。但是,如果你把这位新员工的“工作”进行分解,又会怎么样呢?
·拉不到客户吗?
·销售对象错了吗?
·与客户面对面交流时沟通方法不对吗?
·签约前的工作推进方式有误吗?
·是以上某些原因综合导致的吗?
如图1–2所示,像这样对“工作”进行分解,就能厘清“有些”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工作能力强的人都善于运用这种“分解思维”。特别是那些“清晰度高”的人,他们分解问题的精度很高。正因如此,他们才能选择合适的方法,高效率地取得成果。“清晰度低”的人与“清晰度高”的人的想法差异,如图1–3所示。

图1-2 分解“进展有些不顺”

图1-3 “清晰度低”的人与“清晰度高”的人的思维差异
分解与逻辑思考
分解的过程也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逻辑树”。如图1–4所示,在逻辑树上,越往下,分解出的要素越多,事情的构成要素就越清晰、越具体。越往上,事情就越抽象,越容易出现上一层的“清晰度低”的观点。也许有人会说“我知道这个”,但很多人只是知道这个概念,却没有将它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和每天的思考中。正因如此,他们总是烦恼不已,说话也含糊其词,最终导致沟通不畅。

图1-4 分解与逻辑思考
本书将通过介绍更简单的“分解”工作法,帮助大家在日常工作和职业生涯中遇到烦恼时,可以熟练运用这个卓有成效的思维方法。
“分解思维”好在哪里
以下是“分解思维”的优点。
·提高生产效率,不盲目努力,获得最佳结果
日本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劳动力显然无法增加,因而国家和企业都开始关注生产效率。即使不增加人数,如果平均每个人的生产效率从1提高到2,那么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产量也会翻倍。这种提高产量的方式是合理的,并且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生产量=劳动力人口×人均生产率
如果想把生产量提高一倍……
生产量×2=(劳动力人口×2)×人均生产率→需要雇用新员工……
生产量×2=劳动力人口×(人均生产率×2)→提高人均生产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分解思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把时间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能充分运用“分解思维”,就能减少浪费,提高工作效率。顺便提一下,日本企业将进入重视“品质”的时代。在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传统制造时代,要在第二天立刻生产出今天10倍的产品数量是不可能的,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很容易复制,因此第二天生产出今天10倍乃至100倍的产品数量就有可能。然而,要想实现如此大的销量,产品的“品质”是保证。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浪费时间,把精力和时间用在提高产品品质上。
·让模糊的指示变得明确,提高清晰度
例如,当被告知“这项业务进展不顺”时,我们是不可能明白该如何进行提升和改进的。此时,即使是上司也不可能对此提出有效的建议。然而,如果我们说“在整个业务流程中,这部分非常浪费时间,是个瓶颈,需要优化流程”,就能让对方明白接下来要完成的事情(见图1–5)。
一般来讲,“工作能力强”“头脑聪明”的人,会把问题分解成具体任务,并能明确表达这些任务。但要留意,当问题被分解得过细时,也无法准确传达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如果能根据沟通对象的情况进行分解说明,那么即使我们认为自己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周围人的看法也会改变。

图1-5 分解后更容易传达
·对整体进行分解后,与不同的对象适当沟通
通过对整体进行分解,我们能根据沟通对象的情况明确应该传达的内容,交流也会变得顺畅(见图1–5)。例如,某连锁餐饮店的整体目标是“改善业绩下滑的现状”。公司调查了业绩下滑的原因,发现原因是相似业态的店铺增加,价格竞争激烈。因此,假设你是该公司的员工,通过思考客户在“价格”之外的需求,并提出“健康饮食”的理念,以期改善现状。这时,如果你只是告诉社长“虽然成本会增加,但这会增加蔬菜消费量”“增加不含碳水的菜单”,社长是无法做出判断的。另外,如果你作为上司,对团队成员说“希望你们能改善业绩下滑的现状”,对方可能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
此时,如果把整体问题进行分解,就能知道,对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说法。例如,对社长可以说:“可以通过推出高单价的健康菜品,以实现同比销售额翻倍的目标。”对部长则应该说:“①要开发丰富的蔬菜菜单;②要宣传“健康饮食”的理念,实现同比销售额翻倍的目标。”对其他员工应该说:“希望你能想出一道单价更低、可摄入大量蔬菜的菜品”“希望大家考虑一下,什么样的菜品可以宣传健康理念。”如果像这样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工作就能顺利进行(见图1–6)。

图1-6 针对不同对象用不同的方式沟通
·为该做的事情打开思路
以个体经营的点心店为例。点心店的整体销售额是由“销售数量×平均单价”来决定的。店家与其简单地说“提高销售额”,不如将其分解为“销售数量×平均单价”,这样就能明白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了。
“销售数量”可以分解为“人数×购买次数×平均数量”。因此,若想要增加“人数”,很多人会想:“通过社交网站吸引客户怎么样?”“开展预售怎么样?”然而,如果对“人数”进行进一步分解,提高目标的清晰度,就能看清问题所在。例如,把“为自己购买”和“为他人购买”分开考虑会怎样呢(见图1–7)?也就是说,“点心×自用”“点心×馈赠用”。
如果客户只给自己买,那么大概率他们会每月1次,每次平均只买1份点心。如果能让企业客户购买点心用作商业馈赠,那么企业订购点心的次数和数量就会增加,假设每月购买4次(每周1次),每次平均购买6份,那么点心店每月就可能卖出24份点心。于是,销售数量就有了增加的可能。此外,“人数”还可以分解为“到店人数×购买率”(见图1–7)。也就是说,我们还要思考进店客户购买的概率是多少。

图1-7 分解后思考所需的对策(个体商店)
将“人数”问题分解后,店家就能明白问题所在。如果到店人数多,但购买率低,那么可能是商品及其陈列有问题。如果到店人数少,那么其原因是“店铺虽然开在人流量大的好地段,但是客户进店的概率依然非常低,商品卖不动”还是“本来人流量就很少,所以卖不出去”?
如果只看销售额,是不可能明白下一步该做什么的。但如果把销售额分解为“销售数量×客单价”,店家就可以想到“增加销售数量”和“提高客单价”两个对策;进一步将销售数量分解为“到店人数×购买率×购买次数×平均数量×平均单价”5个要素,来提高分解清晰度,就可以进一步讨论如下影响因素:“店铺前压根就没有客流,是不是店铺位置不好?”“可能需要提高购买率?”“能不能采取一些措施,让客户一个月多买几次?”“店铺选址好、客流量大,销售不只考虑客户自用,改成6件装的礼盒会更好销售吧?”比起盲目地推出新商品或在社交网站上增加宣传,思考更具体且实用的销售策略,由此确定必要的对策,才是更精准有效地提升销售额的方式。
·通过分解问题,避免矛盾
分解问题的好处是既可以避免冲突,又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就“怎样才能策划出畅销商品”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出公司内部讨论的场景。
当上司提出,“为了提高销售额,应该多做一些企划”时,若我们对这个意见不太满意,这时如果说“不,比起企划的数量,还是改变销售方式比较好”,就等于正面否定了对方的意见。如果上司性格比较冲动,就可能会引发争吵。然而,我们可以将对话分解为两个切入点。例如,我们可以说:“关于企划的讨论已经很充分了,销售方法也可以讨论一下吧?”像这样来沟通,并没有直接否定对方对企划的讨论。以“有两个切入点,可以选择哪一个”的方式进行提议,对方也会淡化被否定的感觉。也就是说,这种沟通方式既能回避对立,又能扩大方案的可能性(见图1–8)。
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发展成双方争夺同一个箱子的情况,就会陷入意气之争;然而,当我们提议“这个箱子不是分成两个吗?”“先讨论另一个箱子,再选择其中一个”时,大家都会觉得“原来如此,还有另一个箱子”,并开始关注我们提出的方案。不为了主张自己的观点而去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采用“分解问题后分为两种意见”的提议方式,这样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

图1-8 通过分解问题,避免矛盾
·分解促进团队达成“共识”
还有一点,从团队的角度讲,对整体问题分解后,如果因此达成“共识”,讨论就会很愉快。假设在公司内部,B to B的营销团队负责开发新客户,销售团队则负责提高签约成功率。在讨论销售额时,如果双方都各执己见,“营销团队不要提意见,要努力开发新客户”“不,销售团队有工夫说闲话,不如努力提高签约成功率”,双方就都会心怀不满,难以展开沟通。
在这样的公司,大家都会在背后抱怨:“问题是营销团队开发的新客户不行。”“明明有了这么多新客户,为什么销售团队还不能签约呢?”进而,公司也就成了一盘散沙。但是,如果双方对问题分解后达成共识,然后对商品或服务单价进行讨论和有效沟通,就很容易确定共同目标。
谷歌的OKR与分解思维
谷歌等优秀企业采用的OKR工作法,与“分解思维”类似。OKR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简称,意思是目标(Objectives)和为了达成目标而完成的关键成果(Key Results)。
稍微再解释一下,假设有一个目标是“建设更美好的社会”,针对这一目标,进而思考“为了实现建设更美好的社会的目标,具体要做到哪些呢?”由此就可以推导出关键成果。针对最初目标设定大约3个关键成果,而这个层级的成果又成为下一层级的目标(见图1–9)。按照这样的顺序,把最初的目标分解成各项具体的行动方案,以达成关键成果,在完成各项具体成果后,总目标也就实现了。

图1-9 分解目标的OKR
例如,如果“建设更美好的社会”是总目标,那么针对这个总目标就可以逐层拆分出以下关键成果:
“要想建设更美好的社会,企业必须完成这样的销售额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
“为了完成这些销售额,公司应该怎么做呢?”
“需要增加20%客户,再提高客单价。”
“为此应该做些什么呢?”
……
通过这样的分解,谷歌公司就给其全球的每一名员工都设定了目标。在日本,OKR被误解为人事评价系统,实际上,OKR原本是一种目标管理方法,经理的工作就是对员工个人的OKR进行评估,公司内所有的OKR原则上是公开的。
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如果情况有所改变,每个目标自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谷歌公司的员工经常会在咖啡馆等地讨论“那个OKR不错,我们这个需要改善一下吧?”也就是说,谷歌已经形成了经常重新审视目标和成果的企业文化。
与之相对的是,日本的公司一旦确定了目标,员工就会持续不断地默默努力直至目标实现,这样的企业文化已深入人心。如果有人在中途提出“我们设置的目标和成果对吗?”这种问题,通常会被呵斥“你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不如多些实际行动吧!”实际上,这种做法虽然在过去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时代在发展,这种方法已经不适用了,如今的企业有必要在工作中对已决定的目标和成果进行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