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5章 钱公大才,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天子声音洪亮,说话抑扬顿挫:
“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敢问在廷诸卿,孰能为朕解其义?”
大明自有国情在此,
如果向衮衮诸公提问“除了加税之外怎么能搞钱充盈国库?”,“西北灾民这么多,有没有谁能出个主意救一救老百姓?”这样务实的问题,
那一定是一问一个鸦雀无声,无人响应。
但崇祯提出个意识形态相关的问题,堂上顿时一片咳嗽声——
按照惯例,每个官员在出班奏事之前,“皆预咳一声”。
算是给同僚打个招呼,避免两个人同时出班造成尴尬。
大家都抢着发言,自然由最德高望重的先说。
钱谦益当仁不让出班跪奏:
“臣谨奏:孟子所谓【民贵君轻】者,实喻舟水之道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故圣王畏民岩如临深渊。陛下宵衣旰食,蠲免三饷,此即贵民之实。然社稷乃宗庙所系,君王代天牧民,譬如北辰居所,众星拱之。故《书》云【元后作民父母】,贵民正所以尊君也。”
好家伙,这水太凉,
大明汉弗莱是吧,一串废话,搁这搁这呢?
崇祯笑道:
“钱侍郎真大才也,果然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钱谦益听到皇帝夸自己大才,心中本来得意,等皇帝说完才发觉不对劲。
不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嘛?
他还在发懵,背后人群中已经有抑制不住的轻笑声频频传出。
皇帝这是在说自己言之无物?!!
钱谦益回过味来,脸色涨得通红,正要开口为自己辩解两句找回些场子。
皇帝居然主动致歉:
“适才偶发谐谑,于牧斋(钱谦益字)颇有唐突,此朕之过也。”
“曹大铛谨记:早朝既毕,自内库出《朱子语类》一帙,赍送钱牧斋侍郎邸,聊表歉意。”
钱谦益一股怒气顿时泄了大半,
皇帝先是承认过失,又送上儒家经典,
以当今圣上急躁的性子能够做到这一步,不正说明自己简在帝心,备受皇帝尊重吗?
果然昨日钱龙锡分析的有道理,皇上多半确实属意自己进补内阁。
在回到御道上自己本来所占位置前,他经过老神在在的孙承宗,和站在文官第二排的钱龙锡对了个眼色,
钱龙锡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让钱谦益更是心中大定。
东林党人之外的官员感觉却和两位钱大人不尽相同。
孙承宗身体斜倚在紫檀木踏垛上,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大明和其他朝代相比,历经两百多年,君臣相得的时间少得可怜。
大多数时候,皇帝和文官互相敌视,关系用剑拔弩张来形容都不为过。
几位强势君王主政时,文官犯了一点错,皇帝就要拉出去剥皮萱草,凌迟车裂,甚至诛九族,“诛十族”,杀得人头滚滚。
皇帝弱势或年纪幼小的时候,百官又过分强势,以至于有时干脆骑在皇帝头上拉屎。
尤其是大明有言官制度,这帮言官一天到晚什么正事都不干,除了和其他文官内斗之外,唯一的正事就是骂皇帝。
以骂皇帝为荣,以骂皇帝为乐,
如果彻底激怒皇帝被拉出去廷仗就更好了,
只要没被打死,就得到了直言敢谏的好名声,哪怕辞官回家也是名声所向,自然成了士林领袖。
君臣本该各司其职,同心协力为国家做贡献,
然而因为糟糕的政治风气,互相之间对立越来越严重,到了晚明更是登峰造极,闹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接连几任皇帝因为厌倦了和文官之间没完没了的冲突,干脆选择眼不见心不烦,躲在后宫几十年不上朝。
孙承宗和崇祯见过几次面,就深刻认识到当今天子气度非凡,善得人心,
如初升之阳光芒四射,一言一行之间有让人愿意为之效死的魅力。
泰昌严肃,天启木讷,
万历皇帝……不提也罢。
孙承宗历经三朝,
其中百分之五十的朝会死气沉沉,如同坐牢。
剩下百分之五十,则是皇帝和不同派系文官的吵架大会。
崇祯这样,一句话便让百官会心一笑,轻松下来如同好友议事,其乐融融的情景……
孙承宗翻遍记忆也不记得自己曾经历过。
今上还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品格——虽是少年英才,却并不因自己身份高贵而自傲,
无论贵贱亲疏都待人以礼,与其相处如沐春风。
这一点和本朝另一位少年早慧的天子截然相反。
世宗嘉靖皇帝天生帝王之才,冲虚之年以小宗继大统,就能发动大礼仪之争压制文官。
却也因位高才颖,骄矜过甚,高高在上看不起任何大臣。
刚才发生的小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孙承宗和皇帝深谈过四五次,深知崇祯不喜钱谦益这样只会空谈道德,论及实务便束手无策的臣子。
然而意识到自己玩笑开的太过火,皇帝还是立刻放下身段主动道歉。
如此容人之量……
果然如四郎所说,有汉光武之风也!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斯言自春秋垂世,迄今千祀矣。虽历廿三姓之革鼎,真金不蚀,光耀如新。”
“然迄今,朕观本朝宗室,大多已忘了‘民为贵’的道理。”
崇祯说完道理两个字就闭口不言,故意让奉天门前陷入一片沉默。
是啊,
神宗皇帝的两位儿子——福王朱常洵和瑞王朱常浩富可敌国,仍然不放弃每一个从封地百姓身上榨出一点油水的机会,
此外,蜀王,楚王,周王,襄王也是各个不遑多让,
残暴贪婪,声名远播,当朝百官远在京城都有所耳闻。
只是,皇帝此时提起这个话头,是何用意?
想削减宗室待遇改善大明财政,那孙承宗一百个支持。
但没有经过私下讨论串联就在朝会上提出……
太祖皇帝留下《皇明祖训》,严禁“以事削夺宗禄”。
只要一开口,言官们必会如同闻到腥味的鲨鱼一样,一拥而上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群起而攻之,
天子若一个处理不当,说不定要颜面大失,威信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