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龙山黑陶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古称“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列宗盆地,似一条巨龙一般,一路蜿蜒东流,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后,在菏泽市东明县进入山东境内,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淄博、滨州、东营9市25 县(市、区)之后,于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全长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六长河[1]。在山东境内,黄河全长为628千米,是山东第一大河。

图1—1 山东省主要河流分布图(本书所有图片均为笔者原创)
综观世界历史,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大都位于河海之滨或河流交汇之地,如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美索不达米亚原野上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血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因黄河为地上悬河,自古以来,洪水会周期性地泛滥,一方面给华夏先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大量泥沙,形成广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正是在这片黄色的原野上,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
自黄帝王朝时期(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含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开始,各个部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创造了璀璨的黄河早期文明,如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文化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其中,出现于海岱地区(齐鲁地区)的龙山文化是黄河早期文明的一个典型代表。
20世纪20年代末,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的一个小镇几乎一夜成名,因为一位大学生的到来,因为他的一个偶然发现。这个小镇的名字为龙山镇(现为济南市章丘市龙山村)。在小镇东边的武原河畔上,有一块矩形台地,高出地平面3—5米,外形像一座城垣,当地人称之为城子崖。1928年4月4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人类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吴金鼎[2],在进行田野调查时,恰巧路过城子崖。在这座台地上,他不经意间捡到了一些破碎的遗物,有石块、贝壳、兽骨,还有几块陶片。凝视着这些陶片,吴金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而他的心情却随之越来越激动,越来越兴奋,因为他愈加确信自己发现的不是一般的陶片,因为它们的颜色是黑色,从未有人见过的黑色。这些陶片,有着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黑陶。这一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因首次发现于龙山镇,故被考古学家命名为龙山文化[3],而出现在这一时期的黑陶则被统称为龙山黑陶。
龙山黑陶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黑色素胎陶质器皿。陶器之所以成为黑色,是因为在器皿烧制的最后一个阶段,人们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并产生浓烟渗入器皿,从而将其熏黑,形成乌黑如漆的效果。龙山黑陶“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开创了陶器发展的新阶段,代表了陶器制作工艺的一个新高度。它聚水之柔,凝土之博,纳木之秀,浴火之烈,发金之声,被誉为“五行之灵”。在龙山黑陶中,以蛋壳陶为绝品,它黑如漆、亮如镜、硬如瓷、声如磬、薄如纸,壁厚仅为0.3毫米,最薄处仅有0.2毫米,掂之飘忽若无,敲之铮铮有声,堪称东方艺术珍品,为世界陶艺一绝,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在龙山黑陶漫长的演进历史中,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精致、由饮食到礼仪、由实用到艺术的发展过程,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祭祀、社交、装饰等各种领域。然而,到了商代,随着青铜器的出现,这一精致典雅、魅力夺人的远古技艺,逐渐由盛转衰,至汉代已基本消失无迹。龙山黑陶技艺从此沉睡在历史长河的河底,这一睡就是两千年。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沉睡了20个世纪的龙山黑陶技艺终于被唤醒了,唤醒它的是来自德州、济南等龙山文化故地的一批艺人。这些喝着黄河水长大的艺人,身体里流淌着激情澎湃的血液,骨子里透露着对黑陶艺术的热爱和痴迷,头脑里隐藏着水滴石穿、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心底里毅然决然地将传承黑陶文化的重任放在了自己并不太宽阔的肩膀之上。40多年来,他们先建工厂、研究所,再建文化产业园、博物馆,又建陶艺吧、刻陶学校,持续、系统、深入地对黑陶工艺进行挖掘、整理、优化,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使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自此,黑陶走出尘封的历史,涅槃重生。
龙山黑陶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家喻户晓、举世闻名,源于三个主要因素:优质原料、传统工艺和民族文化。
龙山黑陶的制作原料可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一种特殊的泥土,一种经黄河千年淤积而形成的泥土——黄河胶泥。胶泥质地细腻、密度较大、黏度适宜,是烧制陶器的最理想材料。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龙山黑陶再次问世之前,质量如此上乘的胶泥,竟是孩子们手中捏来揉去的泥巴,是他们一起追逐嬉戏的玩物。然而,稚子孩童手中的泥巴,一旦到了艺人们的手中,其待遇、身份却有了天壤之别。虽然泥巴还是那块泥巴,但它已不再是玩物,而成为艺人们的手中至宝。在他们手中,这一块块泥巴,将变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黑陶艺人秉承传统的制陶技艺,采用传统的手工轮制成型技术,其流程较为系统、讲究。胶泥取来之后,先筛土,再和泥,揉成泥块,然后就进入制陶最重要、最基本的环节——拉坯。将揉好的泥块放在转盘上,转盘不停地转呀转,艺人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拉呀拉。慢慢地,奇迹出现了——那一团团的泥巴被拉出了各种各样的形状,如花瓶、笔筒、葫芦、香炉,不胜枚举。提到拉坯,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荧屏上那部经典的电影《人鬼情未了》里那令人陶醉的一幕:转盘旁边,莫莉(Moly)和萨姆(Sam)两人相互偎依,双手交织,任泥巴在手中飞速流转……蓦然之间,美妙的旋律在耳畔轻轻响起,悠扬的歌声叩动心扉:“oh,my love,my darling,I’ ve hungered for your touch……”
陶坯拉好之后,将其阴干3天左右,稍加修饰,即可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雕刻。如果说黑陶形体制作的成败关键在于拉坯,那么其艺术价值提升的核心环节就在于雕刻。这不仅需要特制的雕刻工具和精湛的雕刻技法(如深雕、浅雕、透雕等),更需要别具一格的创作理念。黑陶艺人心中一直笃信这样一种理念:“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于是,他们充分汲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将其作为新鲜血液注入黑陶形体之中,使其有血有肉。同时,在雕刻过程中,充分吸收书法、国画、刺绣、瓷器等各类国粹艺术的精华。如此一来,黑陶不仅在形式上是精美的,在内容上更是丰厚的,因为它承载着太多太多的文化积淀。将沉甸甸的陶坯打磨光亮,阴干10天左右之后,方可入窑烧制。
烧制完成的龙山黑陶,乌黑似漆,明亮如镜,望之似金,叩之如磬,造型精致,工艺精湛,形神兼备,堪称乌金墨玉、巧夺天工。它下可进百姓厨房,上可进大雅之堂,是不可多得的雅俗共赏之珍品。
这些深受黄河之水泽被的黑陶艺人,用手中的一把把刻刀,将黄河畔的一块块胶泥,化作一件件美轮美奂的黑陶艺术品。他们就这样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默默地报答母亲的恩情,默默地将黄河文化传承下去,将它传向遥远的地方,传向遥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