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大汶河
据西汉初年《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从前,共工与颛顼[7]争夺帝王之位,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战争以颛顼笑到最后而结束。铩羽而归的共工在恼羞成怒之下,一头撞向地处西北方向的不周山,顿时天塌地陷。天空因失去不周山的支撑而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因此均向西北方向移动,而东南方向系挂大地的大绳也因之绷断,大地的东南角随即陷塌,从而造成天下江河尽向东南流的局面。然而,在山东泰安境内,泰山之阳,却有一条河流反其道而行之,这条自东向西流淌的河流名为大汶河。
大汶河,古称汶水,是黄河在山东的唯一支流,是黄河入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是泰安市最大的河流,也是全国罕见的一条倒流河。它发源于泰莱山区,由东向西流经莱芜、新泰、泰安、宁阳、肥城、东平、汶上等地之后,注入东平湖,最终汇入黄河,全长208千米。大汶河之所以倒流,固然是因其所处地形东高西低而致,不过,对于这一特殊现象的形成,当地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说,汶水一路向西蜿蜒,清清的河水一直流入西天王母池内,专供王母洗浴之用。当东海龙王敖广闻知此事,颇为震怒。天下大江大河,皆归东海,而一条小小的汶水,却背朝东海西流去讨好王母,真是岂有此理!敖广立即将管辖汶水的小青龙召来,狠狠训斥一番,并责令它尽快将汶水改道东流。几天之后,却无任何音讯,有些忐忑不安的敖广立刻命自己的三女儿下凡督查。
当三姑娘来至汶水岸边,发现河水依旧浩荡西流,心中不免生出些许恼怒。前来请罪的小青龙告知,若将汶水改道东流,河水将泛滥成灾,伤及无数黎民百姓,故而斗胆以下犯上,维持原状。闻听此言,心地善良的三姑娘怒气渐消,立即返回龙宫替小青龙求情,并请求父王撤销之前的命令,以免苍生之苦。正所谓龙言既出,驷马难追,倘若食言,岂不让王母耻笑,堂堂龙王颜面何存?于是,刚愎自用的敖广非但没有听从女儿的劝告,还将其斥责一通,并将汶水改道事宜交由女儿负责,以三天为限。若有违抗,严惩不贷。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女。敖广独断专行,三姑娘也一意孤行。三姑娘回到汶水之后,将父王的命令置于脑后,与小青龙日夜奔走于汶水两岸,下雨降露,润泽苍生,百姓无不感恩戴德。而龙颜大怒的敖广多次大发洪水以图改道,镇守此地的三姑娘始终没让父王的阴谋得逞。为了感谢三姑娘的恩德,人们在汶水下游修建了一座精巧的寺庙,名为三娘庙。在三姑娘的庇佑之下,汶水一直未曾改道,至今仍源源不断地向西流淌。
大汶河支流众多,比较著名的支流有五条,分别为牟汶河、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瀛汶河。五汶汇流之处,称为大汶口。此处河面宽阔,水势平缓,过去曾是一处著名的古渡口。这里是古人跨越大汶河这一天然屏障的最易之处,也是南北古驿道的必经之路。一时之间,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一幕幕繁荣旺盛的景象化作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画,这便是素有“泰安八景之一”之誉的汶河古渡。《诗经》中有关于汶河古渡的最早记载:“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敖。”[8]
古人穿越汶水的方式极为特殊,其间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据说,最初汶水只是一个小水沟,人们只需要轻轻一迈即可越过。后来,由于山水长期的冲刷,小水沟渐渐变成一条小河,路过的人们便将挑东西的扁担放在小河两岸,搭成一座独木桥。随着河床越来越宽,扁担的长度已无法满足渡河的需求。于是,“筏瓮渡水”的渡河方式便应运而生——渡河工具为一口四周捆绑着木棍等漂浮物、形似木筏的大瓮,渡河之人或货物皆置于瓮中,由水性极好的健壮男子数人边游边推,送至对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过往行人及货物越来越多,以瓮渡河的传统方式显然不再适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木制渡船。有了渡船,便有了渡口,这便是汶河古渡。
早在6300多年前,就有一批古代先人来到汶河古渡附近,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将泰山石打造成精制的石器(如石铲、石刀、石斧、石凿等),耕作农田,种植庄稼(主要农作物为粟,即小米);他们用石块、木头、树枝等材料搭建棚栏,饲养家畜家禽(如猪、羊、牛、狗、鸡等);他们将兽骨、兽角、河蚌磨制成尖锐的利器(如长矛、匕首、鱼镖、箭镞等),猎取野物(如獐、斑鹿、狸等),捕获河鲜(如鱼、龟、鳖等);他们用汶水两岸的泥土烧制成色彩明艳、纹理丰富的彩陶,还将玉石、兽骨、象牙雕刻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正是这群勤劳勇敢、心灵手巧的人,造就了灿烂辉煌、举世闻名的大汶口文化。
其实,先民之所以选择在此地栖居,绝非偶然之举。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水源,更拥有肥沃的土壤。大汶河两岸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厚实,质地优良,肥力强劲。这片肥美的土地拥有一个响当当的专有名字,叫作汶阳田。
春秋战国时期,汶阳田本属鲁国所有,但因其土地肥沃且处于齐、鲁两国交界处,故而招致齐国的觊觎垂涎,并由此引发了多次战争,留下了“自古闻名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的千古佳话。在众多战争之中,最著名的当属爆发于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年)的长勺之战。在此次战役中,著名军事理论家曹刿灵活运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战原理,书写了一部以弱胜强的战争传奇,最终使得汶阳田重返鲁国(成语“汶阳田反”即源于此)。
悠悠汶河,浩荡西流,它默默地哺育着一代代两岸人民,静静地诉说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