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阅读的自觉:阅读美学的理论起点
小说评点无疑是依附于小说文本而存在的,脱离了小说文本,评点就失去了具体所指,而删去评点,小说仍然保持完整。然而,人们很容易发现,直接阅读小说与参照字里行间的评点阅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在直接阅读中,读者的思绪只是顺着人物的作为、情节的曲折自然起伏,很少反思人物如此言行、情节如此铺设的目的是什么,但在参照评点阅读时,我们的思绪常常要被小说文本之外的文字打断,它们提醒我们要反思小说的一字一句如此写来是何意图。我们在体验到直接满足的同时也品味到了另一种乐趣,其间具有巴赫金所谓的复调效果。我们会想到,若是没有这些评点,之前的阅读是如何的疏忽粗浅。显而易见,评点文字固然不能独立存在,但相比于小说的原始文本,评点本小说却是全新的文本。当然,这一点是从读者的阅读经验得出的。
事实上,评点文字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经验,评点家们并非完全站在文本之外不动声色地进行理性的分析,而是还有情感的投入;但在情感投入的同时,又在进行理性的评判。就像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评点家们把小说文本一一解析,然后再重新组织,在这解析与组织之间,小说文本的架构和肌质在他们面前豁然显露出来,他们发现了其中的内在线索。不同于新批评派的地方在于,评点家们并不认为自己的阅读是一种单纯的智力游戏,而是一种主动的再创造。在评点者看来,评点文字绝非是小说文本的附庸,相反,它们是饱含了自己思想情感的再创作。评点家们参透了情节的脉络,从人物的遭遇和自身的省悟中理解和同情人物的性格,与叙述者、人物形象形成了密切的碰撞和交流。
从现实情形而言,小说在当时的文坛仍居于诗文之后,但这恰好给予评点者宽松的阅读环境,他们把评点文字看作自己思想情绪的表露,不必过于顾忌作者的原意。不过,评点者的情绪表露也并非是直接而随意的宣泄,而是以小说的艺术法则作为根据,与作者一同进行创作。在此时,正如接受美学所揭示的,文学作品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而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在他们的引导之下,其他读者也会转变被动阅读的模式,与他们一道展开自己的再创作。由此而言,评点者具备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力图在阅读中能动地获得审美快感,也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层阐释。这显现出与传统的经史阅读和注疏迥然有别的一种阅读态度,表达了一种自由的“读者精神”。
因此,评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阅读学,它是评点家反复阅读的结果,同时又成为其他读者开卷阅读的先导。明清小说评点的兴盛标志着小说阅读的自觉,而这也正是小说阅读美学的理论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