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下的激越与迟疑:周立波的文学创作与评价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周立波是中国当代文坛重要的作家,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创作贯穿左联时期、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一度中断了周立波的文学创作,但在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再次登上文坛,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刻。他集文学翻译家、文学理论家、文学教育家和作家于一身,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多面手,他在涉足的各文学领域内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翻译了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为中国的农业合作化小说提供了范本,还翻译了基希的报告文学作品《秘密的中国》,为摸索期的中国报告文学带来了理论和方法。他又以记者的身份,陪同美国上尉卡尔逊访问了晋察冀边区,写出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与《战地日记》。抗战时期他又随军南征,创作出了《南下记》和《万里征尘》,为中国的报告文学写作做出了示范,他堪称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的先驱。周立波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进行文学评论写作,写出了《文学中的典型人物》《艺术的幻想》《俄国文学中的死》《文艺的特性》等众多文艺理论文章,其开阔的视野和渊博的学识为中国的文艺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延安时期,他任“鲁艺”的教员,讲授“名著选读”课程,为“鲁艺”学员梳理古今中外的艺术精粹,为共产党培养了大量的文艺工作者。其间,他写下的十多万字的讲授提纲,涉及十余位外国优秀作家及几十部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前我国革命作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外国文学所达到的高度”[1]。更为重要的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周立波分别创作了可以代表时代文学高度的小说——《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鼓舞并指引广大人民群众改天换地、重整乾坤,对革命的成功和社会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创作横贯半个世纪,映现了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中国革命的历程,推动和促进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个人创作之外,新中国成立后他还积极推动家乡的文化建设,提携和引导年轻作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风格独特的文艺工作者,为湖南和中国的文坛培养了众多的新生力量。

面对这样一个创作丰沃、影响深远的作家,中国的文学批评却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未对其给出应有的历史评价。在激情澎湃的年代,周立波的作品因为“不够理想”“不够纯粹”而受到打压,而在“新时期”,其作品又因“告别革命”的时代风潮而受到冷遇。周立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塑造成了一个犹豫徘徊的踟蹰者或是激情涌动的盲从者,他长时间被低估和片面阐释,这不能不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和反思。导致这样的结果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作家自身的原因,本书试图在周立波的创作中寻找他被低估的缘由,以此反思解放区作家的历史命运和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体系的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