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篇章语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

0 引言

语言成分具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描写和解释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从描写角度来说,只是孤立地把话语作为静态的言语产品不可能对它有全面的了解,分析话语必须结合语言使用的外部条件,包括:1)认知限制,如信息贮存和提取方式、认知策略、记忆限制、信息处理的最佳程序等;2)交际环境,包括对话双方的关系、言谈发生的场所、交际目的等;3)文化和种族背景,考虑文化和种族的差异或偏见对话语的渗透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话语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有几个重要的理论贡献。

第一,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参看Mann、Thompson,1987)。修辞结构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描写相邻句子的逻辑语义联系,将它们归纳为20多种关系,用来说明话语中的语句是如何由低到高在各个层面上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关于话题结构(thematic structure)的理论表述(参看Givón,1984/1990;Du Bois,1980;Chen,2004;陆镜光,2004a),说明话语中有关人物和事物如何引进,如何在下文中继续出现等等。同一对象如果在话语展开过程中反复出现,则构成话题链(topic chain)。话题链是体现话语结构连贯性的重要方面,不同强弱的话题性具有不同的句法表达。

第三,关于韵律单位与句法单位的关系问题。语调单位(intonation unit)与句法上的节点并不一一对应,Chafe(1987)提出一个语调单位中倾向于只出现一个新信息表现形式,即所谓单一新信息限制(one-new-concept constraint;Chafe,1987、1994;Tao,1996)。

第四,关于语体特征的差异性问题。从句法角度看,语体差异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为对时间连续性(temporal succession)和对行为主体的关注(agent orientation)程度的差异。典型的叙事语体具有时间连续性,关注动作的主体;操作语体具有时间连续性,但是不关注动作的主体;行为言谈不具有时间连续性,但是关注动作的主体;说明语体既不具有时间连续性,也不关注动作的主体。这种差异性导致了一系列不同的句法结构选择(参看Longacre,1983)。

第五,关于言谈参与者在会话中的句法互动。交际过程中,参与者的言谈在句法结构上是相互渗透的。例如,核心名词与限制性关系从句分别由会话双方共同完成,会话中独立于小句结构之外的延伸成分为会话参与者提供话轮转换机制等(参看Ford、Fox、Thompson,2002)。

第六,从在线生成的角度看互动交际中语句的产出,形成了“行进中的句子的句法”(the syntax of sentences-in-progress),强调新信息是随时间推移不断叠加的。语序的安排不仅与句法成分所传递的信息地位(新旧)有关,在会话互动中还提示话轮转换的相关位置(参看Lerner,1991;陆镜光,2000、2002)。

篇章语言学是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研究,关注交际-社会因素对言谈过程的制约和对语言产品的影响。关注交际-社会因素对言谈过程的制约,形成自身独立的一个门类——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而关注交际-社会因素对语言产品产生的影响,则形成自身独立的一个门类——篇章语法(Discourse Grammar)。

篇章语法分析是以语法范畴为出发点的、针对跨句的语法现象的分析。它关注不同语法范畴和语法手段在语篇当中的地位和功能,关注交际互动因素对语言表达方式乃至语法手段的塑造。一些文献中,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文献,话语分析(或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Text Grammar)与篇章语法是可互换使用的术语,如Brow和Yule(1983)所著Discourse Analysis(参看陈平,1987b;Chu,1998;徐赳赳,1995)。

以篇章-功能为导向的语法研究有两个目标。其一是描写,说明使用者如何运用语言形式。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表达“内容”相同而表现“形式”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指称一个对象,可以用名词短语、光杆名词,也可以用代词,说话人在怎样的情形下选择使用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其二是解释,回答“语言结构形式何以如此”。比如代词,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这个范畴,代词的普遍性是由什么机制决定的?

功能语法学家一般从三个方面寻求对所描述现象的解释。第一,认知视角的解释;第二,社会或互动视角的解释;第三,历时演变的解释。这三个方面事实上是相互联系的。功能语法学家认为,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源自交际中不同的功能需求,不同需求之间的相互竞争塑造了语言的结构形式(参看Du Bois,1985)。

汉语篇章语法研究的专著较早的有屈承熹(1998[2006])的A Discourse Grammar of Mandarin Chinese。该书的研究范围包括小句(clause)的某些部分﹑复句以及段落,认为篇章语法跟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1)话语分析一般来说注重交际,而篇章语法较注重结构;2)话语分析既研究口语也研究书面语,而篇章语法在该书中主要考虑书面语;3)话语语法既强调语法层次上的结构,同时也强调话语层次上的结构。作者还认为,句法在代词化(pronominalization)、反身化(reflexivization)、体标记(aspect marking)等方面还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篇章语法里得到较好的解释。全书共11章:1)引言:语法和篇章;2)动词词缀:体和篇章功能;3)篇章中的情态副词;4)句末小词;5)信息结构;6)主从关系和前景结构;7)话题、原型和汉语话题;8)篇章中的回指(anaphora);9)话题链和汉语句子;10)段落和超段落;11)结论。这本书一方面吸收了汉语篇章语法的主要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对作者自己多年研究的总结。其中有关汉语话题的原型分析法、汉语主从关系和前景结构之间的关系、体标记的篇章功能,以及段落和超段落的分析特别具有启发意义。

下面讨论篇章语法研究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并介绍美国西海岸功能语言学家的研究思想,同时通过汉语的相关实例加以解释,以方便读者对后续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