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璞岭村卷:茶叶、药材产业规模化助力高质量脱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在武陵山片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考察中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后又到陕西、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时,提出了“四个切实”“四个一批”“六个精准”。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五个一批”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之后,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反贫困体系逐步健全,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同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1]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因地制宜探索“N个一批”精准扶贫措施,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加速得到解决。

很多基层党委政府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比喻为一场战役,制定了“作战图”“作战手册”等规划,并流传“挂图作战”“不脱贫不下战场”等鼓舞人心的口号,中西部诸多贫困地区地方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也都紧密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来组织实施。必须看到,规模浩大的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给贫困农村带来了海量的发展资源。既包括大量的专项财政资金,也包括大量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还包括金融机构、施工单位、社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专业技术部门、电商平台等多个类型的帮扶力量。这些资源规模空前地投入农村地区,对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村庄的发展能力与思路、村庄的社会关系(农户之间的关系、干群之间的关系、农户与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等)网络结构、农村事务治理、村民的可持续生计模式与产业格局都逐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2]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3]实际上,从各地实行的“N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来看,我国已经在解决农村和贫困人口的多维贫困问题上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我国广大农村在这次高度组织化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已经在解决绝对贫困的同时,实现了农村居民可持续生计和村庄发展模式的重构与再造。

学界在评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过程中,有部分学者就提出了农村在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后该如何发展的问题,贫困人口在社会保障兜底保障和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或是产业帮扶之后该如何继续接受帮扶的问题。大家都对如何巩固和持续发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效果进行了深思。从世界各国的反贫困政策理念变迁来看,增强贫困人口的参与能力、鼓励就业并实现社会融入一直是西方福利国家在经历多次社会福利政策改革后所最终坚持的,例如以这一理念为导向的政策通常被称为“发展性社会政策”。因此,增强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并在所在地区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中实现融合,是促进个体发展能力与地区发展能力双向良性互促的逻辑路径与理念导向。这就意味着,在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后,如何持续提升农村的发展能力、发展活力和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是社会各界应当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针对学术界的关注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百村调研子项目“武陵山片区土家族贫困村精准扶贫成效研究”课题组于2017年6月中旬远赴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璞岭村进行实地调研,并按照总课题组的要求完成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工作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百村调研工作办公室,中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以及中共都镇湾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扶贫办的帮助下,课题组顺利地在璞岭村完成了近半个月的驻村调研。调研方式包括查阅璞岭村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纸质资料,与驻村帮扶干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访谈,到各个村民小组完成抽样调查问卷。调研的主题就是璞岭村的精准扶贫模式、实践和成效。

璞岭村地处武陵山特困连片地区东北部,距县城110公里,是一个偏僻的山村;因地处深山,发展条件差,是该县精准扶贫的重要战场之一。当地干部群众将全村地貌特征概括为“山大人又稀、山山像屋脊、中间三条溪、三坪一烧箕”,海拔落差在300~1800米。2016年,全村户籍人数2300人743户,男女性别比为53.5∶46.5,土家族人口占86.08%。调研分析发现,璞岭村的致贫原因为:基础设施差,村民市场参与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单一,农户依靠本地农业增收难度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村庄发展能力弱;因病致贫问题严重,村民灾难性支出压力大;村民受教育程度低,人力资本积累薄弱;自我发展主观能动性不强,产业发展与村庄治理缺乏积极观念;山区灾害频发,村庄发展环境缺乏稳定性。得益于被选中作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精准识别工作的试点地区,璞岭村的精准识别试点工作提炼出了“四看四算”的精准识别办法和“一看二算三会四评”的精准识别程序。在“1156”扶贫模式的引导下,璞岭村以发展主导产业为着力点,以增强内生动力为落脚点,推进“精品茶叶大村、高山药材名村、宜居宜业新村”建设,致力于打造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示范村。经过自2015年以来的精准扶贫实践,璞岭村以茶叶、药材为品牌的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产业规模化发展脱贫体系初步形成,贫困户住房质量显著改善,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持续提升,社会保障兜底保障效果突出,社会扶贫资源补充帮扶效果显现,集体经济发展步入起步阶段。就贫困户的增收情况而言,璞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受访家庭的收入水平总体有了提升,并且获得的政府转移性收入也显著高于非贫困户受访家庭。此外,医疗报销费用也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产生更大的减贫效应。低保金和其他惠农补贴等也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产生了显著的增收效应。问卷分析表明,璞岭村的村民对当前的生活水平给予了积极评价。尽管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受访者的生活水平还存在差距,但就纵向而言,贫困户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

璞岭村精准扶贫成效的取得,展现了以下六条经验。第一,重视发挥党组织引领贫困户解放思想的基础作用。第二,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贫困户增收和增技。第三,持续整合扶贫资源助推产业协同发展脱贫体系的形成。第四,充分调动非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脱贫行动。第五,科学选择茶叶和药材作为扶贫产业有助于抵御价格波动。第六,积极动员贫困户融入扶贫项目增强社会治理参与能力。但是,要真正帮助贫困户形成可持续生计,并从根本上改变璞岭村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发展环境,璞岭村的精准脱贫的巩固工作还应该加强。璞岭村虽然已经脱贫“摘帽”,但扶贫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新时代,璞岭村实现高质量的精准脱贫还面临以下挑战。一是产业发展脱贫体系初步形成但增收效果尚不明显。二是产业规模化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太协调。三是现有人力资本水平与高质量产业发展脱贫之间差距较大。四是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生态环境破坏不容忽视。五是璞岭村社会事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结合璞岭村村情和精准脱贫已经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璞岭村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脱贫,应当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第一,加强对脱贫户生活状态的跟踪关注和服务。第二,加强对扶贫产业的市场信息研判。第三,加快推进扶贫产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从业者技能培训。第四,强化农业专业合作社引领贫困户提升增收致富的作用。第五,加大社会扶贫资源的引入和整合。第六,提升璞岭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璞岭村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践可以说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精准扶贫实践的一个缩影。目前,该村已经初步走上了一条以茶叶和药材为主打品牌的产业之路。璞岭村实施以产业发展为主导的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也为该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1] 《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国家统计局,2019年2月16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15_1649231.html。

[2] 文中引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均引自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10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特此说明。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