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改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即产业结构高级化,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转化,产业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政府必须确立完善的行政法规对其加以引导,同时也需要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相结合,使劳动力市场结构能够适应产业结构的进步。

目前,中国许多地区都在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如一些地方认为转型升级就是淘汰传统产业,尤其是淘汰一些夕阳产业转而发展新兴产业,在“羊群效应”驱使下许多产业盲目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当然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事实上,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转型”,通常指的是支柱产业的转换,衡量的标准可以是三次产业比例的变化,也可以是产业投入要素的密度和比例的变化。其本质是原有要素在变化环境下的一种重新组合,是产出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质的飞跃。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推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当然,不管是转型还是升级,其最终目标都是产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更少、产出的利润更高。

本书借鉴苏东水的方法,[3]将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产业发展,即产业生产规模整体扩大,产值水平不断提升;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三次产业构成实现从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二产业为主再到第三产业为主的升级转变过程;三是产业价值链升级,即实现价值链中生产环节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移,从而提高技术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本书中的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升级概念通用,采用三个层次划分法,研究产业转型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具体影响路径如图1-2所示。

图1-2 产业转型升级的三个层次

二 产业结构

“结构”一词起初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产业结构的概念被引入经济领域始于20世纪40年代。产业结构也称作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即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为某些企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会对某些企业带来生存的威胁。通常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服务业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服务业的比重会不断提高,服务业从业者有较大的市场机会。产业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本身以及技术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链五个要素。目前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说法是,产业结构是各个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目的所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外在比例关系。[4]

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产业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按生产活动的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部门;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进行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是按照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的。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使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为此联合国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现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订本。这套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将经济活动分为A~Q共17个部门,其中包括99个企业类别。这17个部门为:A.农业、狩猎业和林业,B.渔业,C.采矿及采石,D.制造业,E.电、煤气和水的供应,F.建筑业,G.批发和零售、修理业,H.旅馆和餐馆,I.运输、仓储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产、租赁业,L.公共管理和国防,M.教育,N.保健和社会工作,O.社会和个人的服务,P.家庭雇工,Q.境外组织和机构。本书采用中国2002年修订的相关行业分类与代码的划分标准,将产业类型划分如下(见表1-1)。

表1-1 中国产业类型划分

三 新型劳动力市场

新型劳动力市场,即新时代下的劳动力市场模式。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正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依靠要素投入拉动增长的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劳动力资源作为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核心要素,其地位越发凸显。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机制,因此,传统劳动力市场在新环境下的运行效果和运行效率将面临重大挑战。

近些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总体态势保持稳中有进,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但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劳动力就业从改革开放以来供过于求的“打工潮”,转变成了劳动力总量压力依然巨大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这显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出现了矛盾。针对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从“十二五”规划开始,中国就确立了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要求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经济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持续推进,“去产能”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山西、内蒙古等资源密集型地区稳定就业压力较大,大量职工存在下岗失业风险;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青年劳动力失业问题更加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大量农村贫困劳动力亟待向新型就业市场转移,这就需要为农村人口创造适当的培训教育机会,以及提供更多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劳动力市场所提供的新的就业形态使工作模式更为多样化。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在新时代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和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 大学生就业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而进行的活动。在中国,通常将16~60周岁定义为法定劳动年龄。大学生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大学毕业生从事获得报酬或者收入的活动,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包括正在从事和正在寻找各种职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为了便于统计大学生就业人数,本书的大学生就业人群特指已经从事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叙述的简洁性,本书没有严格区分“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这两个词语,本书中的“大学生”均指的是“大学毕业生”。

就业结构和就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就业结构是根据产业、地区和性别等因素划分的就业构成及相关关系的总称。[5]本书的就业结构特指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构成,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指的是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在三次产业间的就业构成。

就业数量指的是在一定地区和时期内,为了获取维持生存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而从事劳动活动的就业人口总数。本书中的大学生就业数量指的是已经从事工作的大专及以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人数,不包含正在寻找而尚未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变动以及产业在不同地区间转移,将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本书中的大学生就业其内涵包括数量和结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