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北高原历史文化研究文萃【第一卷】坝上纵横(上)
建置考释 张北高原为什么俗称坝上[1]
尹自先
紧贴张北高原的南部边缘,有一条崎岖蜿蜒、岗峦起伏的群山。它的西段即大马群山,自兴和、尚义二县境内的大青山迤逦而东,过张家口、独石口外;它的东段即苏克斜鲁山,自独石口外又东北穿过丰宁、围场二县,跟大兴安岭尾闾相接。
张北高原南缘的这条群山,在清朝时叫兴安岭,又叫内兴安岭。《口北三厅志》对此山有记载,该志援引《大清一统志》曰:“兴安岭,《一统志》:正黄旗察哈尔(时驻牧尚义、兴和二县南部)北。其山甚高大,自张家口迤逦而东,绵亘千里,为漠北蒙古诸部落道里适中之所。或谓发源于长白山,由圣祖仁皇帝行围之索约而济(山在东北大兴安岭北段)地方绕至乌朱(珠)穆秦(沁),巴林、克西(什)克腾之乌兰布通,东界入热河围厂(场),又由围厂至独石口外,西连张家口,袤延数千里,实一形胜之区。”[2]
这一线群山俗称“大坝”最晚也在清初。乾隆四年(1739),直隶总督孙嘉淦出独石口北巡后,在《请于开平、兴和添驻满兵奏札》中就提到:“口外之山,绵亘千里,名曰大坝。”《口北三厅志》卷12《艺文一》究其称“坝”由来,民国《张北县志》解释:“南由沟渠而上达其巅,过此虽属高原,愈趋愈下,故名曰坝,如防水坝之意。”其实,“大坝”是蒙语,译言“岭”,清代南人北入大漠作纪行诗文,或作“达坂”“大巴”“打八”,不知何时约定俗成为“大坝”。
清中叶以前,兴安岭这条大坝的坝北,全部是蒙古人的驻牧地,坝南则是汉地。清政府以汉地为腹里内地,以蒙古地为藩外边地,于是大坝的地域就有了内外之分,坝南叫坝里又叫坝内,坝北叫坝外。再加上坝外地势高上,又把坝外叫作坝上,坝里叫作坝下。
大坝宽15~16公里,大部分海拔在1500米以上,赤城、丰宁二县交界的东猴顶山最高,达2293米,与高原内陆相对高差较大,个别可达200米左右。这里年均气温为摄氏0.5℃~0.9℃,年降水量在460毫米左右,属寒温半湿润地区。山体由花岗片麻岩和中酸性火山岩组成,沟谷及坡麓有少量的坡积和洪积物,以砂砾沙土及亚砂土为主。这些母质在低温、潮湿等条件下不发育,形成以灰色森林土和暗栗钙土为主的土壤,肥力较高,如在12厘米深度内,张北县狼窝沟暗栗钙土有机质含量为3.83%,是所在县份重要产粮区。山泉萦纡,地下水资源丰富,坝上大多数内陆河如大青沟河、安固里河、葫芦河等都源自北麓;滦河、潮河、白河、洋河等一些外流河也源于此。
大坝东西千里横亘,地理位置显赫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大漠的天然分界线。元人郝经《岭北行》诗云:“中原南北限西岭,野狐高出大庾顶。”西岭指西段大马群山,野狐即张北县之野狐岭。因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燕、赵与北魏古长城曾蜿蜒其巅,明王朝更立“九边”防线,清时在大坝各主要隘口设栅栏驻兵把守。
大坝划南北,也割寒暖,是明显的气候分界线。坝北高原海拔在1400~1600米,坝南地势陡降,海拔在1000米左右,高度相差400~600米。因受地形影响,大坝南北气候也迥乎两样。就温度而言,坝上年均气温在-1℃~4℃之间,坝底在4℃~7℃之间。以张北与张家口比较而言,两地虽然仅距47公里,但1月份(冬季代表月)张北为-15.7℃,张家口为-9.8℃;4月份(春季代表月)张北为4.7℃,张家口为10.1℃;7月份(夏季代表月)张北为18.5℃,张家口为23.3℃;10月份(秋季代表月)张北为3.7℃,张家口为8.6℃。两地年平均气温分别为2.7℃和7.9℃,温差为5.2℃。
从一些历史文献看,历史时期温差尤甚。元人周伯琦《扈从北行后记》记载,至正十二年(1352)阴历八月底过野狐岭下坝:“由兴和行三十里,过野狐岭,上为纳钵,地高风甚寒,东西盘折而下,平地天气即暄,无不减衣者。”[3]从此段记载可见秋季温差之大。
地势高差引起水热条件的差异,水热组合特点又决定了地带性植被的形成。坝上自然植被为草原,有许多优质牧草以及蘑菇、金莲花、蕨菜、口黄芪等野生植物为坝下少见。大坝南北动物相互渗透,区系复杂,但也有一些明显区别。如坝下的青羊、赤狐、貉、獾、沙土鼠、小沙百灵、白顶、白背矶鸫、三道眉草鹀、松鸡、褐马鸡、勺鸡等在坝上少有,而坝上的草兔、五趾跳鼠、黑线毛足鼠、长爪沙鼠、草原鼢鼠、黄鼠、沙狐、黄羊、蒙古百灵、毛腿沙鸡、野鸡、红脚隼、蒙古云雀、漠雀、凤头百灵等在坝下也少见。
[1]原载《地名知识》1982年第4期。
[2]《口北三厅志》卷2《山川志·多伦诺尔》。
[3]《口北三厅志》卷13《艺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