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置考释 辽代“头下抚州”之辩[1]
李惠生 马逵
辽朝是10世纪契丹族于中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王朝。辽政权建立之后,除沿用原来当地的州县建置外,还设立了一些头(投)下军州,头下军州是辽朝特有的一种制度,其具体方法就是把战争俘虏的大批汉人及奚(库莫奚)、渤海人充作契丹贵族和军将的奴隶,用一种类似分封之法,把一个地区赠给某一个贵族和军将的同时,连同战争俘获的人口一并赐予,而这些地区仍袭用原有之名来称谓。《辽史·地理志》“头下军州”条说:“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帐(即宗室)诸王、国舅、公主许置立州,自余不得建城郭。”“建州县以居之”,这些所谓州、县,实际上是为了防止奴隶逃亡,“筑寨居之”,以强迫其从事劳动。[2]这种奴役奴隶的寨堡,称为“投下”或“头下”。契丹统治者所推行的头下州军制,既是强迫奴隶劳动的场所,又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封建经济因素。譬如在这种头下军州里实行赋税制就是一例:“井邑商贾之家,征税各归头下;唯酒税课纳上京盐铁司。”[3]
据史家分析,辽朝头下军州的建置有两个高峰:一是太宗时期,自天显元年(927)至大同元年(947),持续了20年;二是圣宗朝,统和元年(983)至太平十年(1030),持续了近50年。兴宗以后头下州的建置几乎是个空白了。太宗时期,正是契丹致力向中原扩张时期,参与战争的贵戚大臣,常可获得大量俘户,并以各自战功而得到州、军的建置,亦实为头下军州的扩张时期。其头下主之出身,基本是出于战功。而圣宗朝前期,即统和二十二年(1004)缔结澶渊之盟前,虽有同样的便利,以至于始置头下军州者亦不在少数,然而,却将原有的头下军州大多收回朝廷,并竭力控制现有头下军州的规模。
圣宗朝所置头下(军)州之中,其中竟有六个是公主或驸马所建,与军功者各半。日本史学家田村实造认为:“辽自中朝以后,作为头下州的基本要素——军功已不再成为条件,几乎都是仅以公主从嫁户为主体,而形成的州县。”[4]
《辽史·地理志》所载头下军州有16个,目前考证出有45个,其分布范围主要是在契丹统治的腹心地区,环绕上京、中京周边而建立的。众多史料证明,辽代曾于今河北省张北县建有头下州——抚州。《金史·地理志》“抚州”条载:“辽秦国大长公主建为州,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复置刺史。”但《辽史》中却没有头下抚州之记载。然而,众多史学家却认为“辽建有抚州”,如辽金史专家向南、冯永谦、张修桂等的考证。[5]
清代史学家顾祖禹最早指出抚州为“辽之所置”,[6]他在《读史方舆纪要》里对抚州有较详记述:“兴和城,(开平)卫西南四百余里,去宣府三百余里,后魏柔远镇地,唐新州地,契丹建为抚州。金为柔远镇,明昌三年复置抚州,治柔远县,又升为镇宁军,属西京路。元亦曰抚州,寻升为隆兴路,亦曰兴和路。”近代史学家向南就《辽史》中没有头下抚州之记载进行了探究,他在《辽史地理志补正》中说:“二十四史中以《辽史》为最劣,而《辽史》中又以《地理志》问题最多。由于元人修史草率从事,再加上当时所依据的资料极其有限,致使《地理志》在记载州城上有严重缺漏。‘抚州’亦是《地理志》失载之一。”他在《辽史地理志补正》中还说:“金志:‘抚州,镇宁军节度使,辽秦国大长公主建为州,章宗明昌三年复置刺史,为桓州支郡,治柔远县。’金史所记甚明,辽有抚州。”冯永谦在《辽史地理志考补——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失载之州军》西京道失载之“抚州”下写道:“抚州,《辽史》不载,但《金史》在抚州的建置沿革中却说:‘抚州,下,镇宁军节度使,辽秦国大长公主建为州,章宗明昌三年复置刺史,为桓州支郡,治柔远县。明昌四年置司侯司。承安二年升为节镇,军名镇宁,……柔远(县)倚,大定十年置于燕子城,名为抚州。’金灭辽后,拥有此州,仍依辽之旧,继续称抚州,只是《辽史地理志》失载。”张修桂、赖长寿在《辽史地理志汇释》中亦说:“抚州,《金史》:‘抚州,下,镇宁军节度使,辽秦国大长公主建为州,章宗明昌三年复置刺史,为桓州支郡,治柔远。’《金史》所记甚明,辽有抚州。”
“辽代,秦国大长公主建有头下抚州,治今河北省张北县”之说,如今已被史学界专家学者广泛认同。尹自先主编的1994年版《张北县志》也载道:“辽初,秦晋国大长公主建投下(抚)州(封地)。”[7]
根据史料记载,辽代有多个秦国大长公主,如世宗长女和骨典,次女观音;景宗之观音女,圣宗女岩母堇,道宗女特里等皆曾封为秦国大长公主或秦晋国大长公主。那么,辽代的“头下抚州”究竟是哪个皇帝之女(大长公主)所建的呢?据《辽史·公主表》所载,世宗女和骨典是第一位有封号的秦国大长公主(景宗的姐姐),但经考证,辽头下抚州非她所建。史学家周振鹤在《辽代政区建置沿革考》“头下抚州”条下写道:“道宗大康元年(1075)以前置,道宗女特里头下州,治今河北省张北县。”[8]著名史学家陈汉章认为:“此秦国大长公主为道宗女特里。”[9]他在《辽史索隐》卷5“地理志·西京道·抚州”条下写道:“按金志,西京路抚州,辽秦国大长公主建为州,是金之抚州始于辽。考《辽史·公主表》秦晋国大长公主有二人,一圣宗女岩母堇,一道宗女特里,然圣宗女既置成州,则此抚州为道宗女之头下州。盖此州乾统(1101)初置,不久即入于金,故《辽史》不著。”
从辽代可见史料中,未有一公主尚有二头下州者。据《辽史·头下军州》载:“徽州宣德军节度,为辽圣宗女秦晋大长公主所建;成州长庆军节度,圣宗女(即岩母堇)晋国长公主所建;懿州广顺军节度,圣宗女长公主槊占所建。”由于岩母堇已有成州,观音女已有徽州,两者分别有万户、四千户,皆为大州,似无必要再予新的头下州。所以建“头下抚州”者,唯有道宗女特里了。
《辽史·公主表》载:“特里,道宗(皇帝耶律洪基)第三女,母宣懿皇后(萧观音)。封越国公主,乾统初,进封秦晋国大长公主,徙封梁宋国大长公主,下嫁萧酬斡。公主随天祚帝出奔。明年,次应州,留公主守辎重,金人围之,公主奔行在所,天祚潜逃,为金人所获。大康八年,以驸马都尉萧酬斡得罪,离之。大安初,改适萧特末。为都统,与金人战,败于石辇驿,被擒。”
因特里被俘获入金,所以金人对这位大长公主较熟悉,特载入《金史》。按辽制,公主建头下州,当在下嫁之时,未见升为长公主或大长公主之时方得建头下之例。《金史·地理志》称“辽秦国大长公主建为州”,乃以特里最后之封号称之,非指建头下州在特里成为大长公主之初,即乾统初年所建。
按《辽史·公主表》,特里初嫁萧酬斡。据《辽史·道宗纪》,萧酬斡封兰陵郡王在太康五年(1079),从以上记载则可知公主特里适(嫁)萧酬斡,当在特里获得头下抚州之时,应在太康元年(1075)。
从《辽史·公主表》还可知,特里有姊二,她为老三。大姐撒葛只,封郑国公。咸雍中徙封魏国,下嫁萧末(萧霞抹),大康初(1075)薨。二姐糺里,封齐国公主,进封赵国,下嫁萧挞不也,大安五年(1089)以疾薨。在姐妹三人中,只有特里长寿,侄子天祚帝耶律延禧即位后,于乾统初(1101),将这个姑母晋封为秦国大长公主。天祚帝是个亡国之君,六个女儿都只能享有公主的封号,在辽末战乱中被金人俘虏,其婚姻无须论及。在辽末公主中,只有特里是能享有秦国大长公主封号之人,所以头下抚州当为她所建。
另外,笔者读了张敏的《辽代公主及其封赏制度》[10]之后颇受启发。张敏在其《辽代公主及其封赏制度》中说:“受唐制影响,辽代公主的等级制度也非常严密,从《辽史》中可以看到公主等级大致可分为5个等级: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郡主、县主。皇之姑封为大长公主、皇姊妹封为长公主,皇女封公主,但同为帝女因嫡庶之别封号亦相差甚远。”由此可知,特里公主为天祚皇帝耶律延禧的姑母,乾统初晋封为秦晋国大长公主是当之无愧的。
张敏在《辽代公主及其封赏制度》中又说:“《辽史》中有明确记载的公主头下州有4个:徽州(圣宗朝秦晋大长公主所建)、成州(圣宗朝时晋国长公主所建)、懿州(圣宗朝时燕国长公主所建)、渭州(圣宗朝时韩国长公主驸马萧昌裔所建)。除此之外,可以肯定的具有媵地性质的头下州还有……秦国大长公主所建之抚州、佚名氏所建的媵州昌永军。但是,并非所有的公主都有获得兴建头下州的特权,从现存史料来看,这些拥有头下军州的公主,一般都是皇后所生的嫡系公主,且所嫁驸马在政治上大都比较强势。”从以上所言可以得知:(1)秦国大长公主所建之抚州,是具有媵地性质的头下州;(2)特里是宣懿皇后所生的嫡系公主,当享有建头下州特权的;(3)特里驸马萧酬斡家族显赫,在政治上应是强势的。特里与萧酬斡的婚姻,是由耶律洪基主婚的,刘喜民在其所著《契丹大辽九帝》[11]中有记述。
在特里公主建“头下抚州”之前,这“抚州”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燕子城”。在《辽史》诸帝“纪”或《游幸表》中,多次记载辽朝帝后到燕子城游幸,仅景宗一帝就曾三次光顾:“保宁五年(973)七月,(景宗帝)驻跸燕子城”;“乾亨二年(980),清暑燕子城”;“乾亨四年(982)四月,清暑燕子城”。关于“燕子城”名字的来历,民间传说该城为辽景宗皇后萧绰所建,萧绰小名燕燕,故以其名命之。民间传说总归传说,不必究其真伪。但史籍中不乏“燕子城”的记载,它在辽代有名气,金代仍袭用其名。金初,西北路招讨使司治所就设在燕子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升为抚州。金章宗时,蒙古边患加剧,明昌六年(1195)十一月,“命尚书左丞夹谷衡行省于抚州”。次年十月,遣“签枢密院事完颜匡于抚州”。次年三月,复命“尚书户部侍郎温昉佩金符,行六部尚书于抚州”。承安二年(1197)升为镇宁军节度。
抚州,金代又名燕赐城,金人赵秉文《抚州》诗云:“燕赐城边春草生,野狐岭上断人行。沙平草远望不尽,日暮唯有牛羊声。”“燕赐城”的来历又是怎样呢?抚州位于蒙古高原的南端,是北连漠北,南通中原的交通枢纽。金代,抚州是金朝北部缘边大郡,距金界壕150多里,既是抵御蒙古、鞑靼、阻卜等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防线、桥头堡,又是与他们政治、经济往来的接触地。由于双方经常发生战争与摩擦,无论是外族战败投降,还是金廷恩赐宴赏游牧民族部落首领,地点经常选择在抚州。《金史·完颜襄传》载:“北部复叛,……其后斜出部族诣抚州降。”这斜出部族降金之地便在抚州。曹永年在《内蒙古通史》中说:“当初金因宴赐蒙古、鞑靼等部落头领于此(抚州),故抚州又有了‘宴赐城’之美名。”[12]周清澍等在《内蒙古历史地理》中也说:“抚州,辽秦国大长公主所建头下州。金初废,原州城名燕子城,置西北路招讨司驻于此。燕子城女真语称吉甫鲁湾城,金人诗文中多称‘燕赐城’,燕赐即宴赐的别写,当初因宴赐蒙古、鞑靼等部头领于此,城因而得名。”[13]可知,民间呼“燕子城”“燕赐城”,当是“宴赐城”的谐音。
综上,“头下抚州”的创建人是辽朝道宗皇帝之女、秦国大长公主、兰陵郡王妃特里,应该与小名燕燕的辽景宗皇后萧绰无关。
[1]原载张北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动态》总第11期,2014。
[2]参见《辽史·地理一》《辽史·地理四》《辽史·韩延徽传》,中华书局,1974。
[3]《辽史·地理》。
[4]田村实造:《辽代的移民政策和州县制的建立》,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2,第520页。
[5]向南:《〈辽史地理志〉补正》,《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5期,第81页;冯永谦:《辽史地理志考补——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失载之州军》,《北方文物》1998年第3期,第73页;张修桂等编著《辽史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第216页。
[6]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8《北直九》“万全都指挥使司·兴和城”条:“契丹建为抚州。”
[7]尹自先主编《张北县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44页。
[8]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9]陈汉章:《辽史索隐》卷5《地理志·西京道》,《二十五史三编》第8分册,1947,第238页。
[10]张敏:《辽代公主及其封赏制度》,《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11]刘喜民:《契丹大辽九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12]曹永年:《内蒙古通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13]周清澍、亦邻真、张文和等著《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