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何为“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明确的阐释,“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三大驱动力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高科技”体现在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技术为支撑。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技术创新是生产力水平跃升的关键因素,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性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动因。关于科学技术创新对生产力“质”的提升的重要价值,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这种作用物自身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而是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50]“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51]。这些论述一方面反映了技术创新与应用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驱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生产力迭代创新即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壮大,是一种必然趋势。
近年来,全球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催生新产业,进而形成新生产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深度交叉融合、高度复杂和多点突破发展态势。支撑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在新技术的作用下进一步扩充与延伸,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
“高效能”体现在新质生产力通过深化新技术应用和释放数据要素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从历史上看,技术驱动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遵循“新技术诞生—关键生产要素变迁—基础设施、产业、生产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制度框架等适应性改变—社会经济变革”的路径,科技革命与经济变革之间存在着周期性的耦合。[52]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我们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53]
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技术创新性特征,可以推动生产力的价值创造能力出现跃升,不断拓宽传统的“物质变换”的范畴,生产力创造价值的基本能力也在物质变化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减少人力投入并提高产能,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快速作出决策和优化资源配置;在新一代材料科学领域,当前的核心挑战是在海量材料中寻找和筛选具有所需特性的材料,而微软推出的大模型MatterGen可以直接生成新颖、稳定的材料;在新能源领域,人工智能的创新和应用意味着将过去需要250年的化学反应缩短到25年。
“高质量”体现在由“技术+数据”双轮驱动带来的资源利用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提升。
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量变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转向质变,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转变,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内在要求。[54]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技术创新与广泛应用使得生产过程中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的传统增长模式,转向“技术+数据”驱动的质量型增长模式,从生产力要素的质量、生产力要素的组合质量和生产力的物化成果质量三个方面,扩展着生产力物质变换向高级化拓展的边界。[55]首先,新质生产力发展意味着技术创新的广度、深度和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都有了显著提高,因而能够实现以更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减少资源浪费,并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次,新质生产力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体现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增加收入等多个方面,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放眼全球,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过去的工业化进程更多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形势下,传统依靠资源大规模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弊端更加凸显,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就必须从科技创新中寻找新方法和新路径,以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马克思强调,“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56]“生产力发展具有一种自我规定的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一种历史必然性,即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突破原有的生产关系,产生新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57]生产力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和要求的生产关系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则会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质生产力概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上,有着坚实的哲学理论根基;同时,又是结合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素禀赋条件和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革而提出来的新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性,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