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认识生产力

生产力是经济学基本概念,生产力理论是我们认识和分析经济现象的理论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本质上是劳动者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客观力量,反映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发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以及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等联系中,表现为人们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能力,即人类改造自然时从事实践活动的生产能力。”[1]生产力既是社会财富的源泉,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起了一套系统的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之前,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生产力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古典经济学家最早在分析社会财富来源的过程中认识生产力与生产要素。18世纪中期,法国重农学派魁奈(Quesnay)从社会物质财富来源的视角,强调土地和人口作为生产要素对社会财富积累的重要性。[2]他强调:“君主和人民绝不能忘记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3]英国古典经济学奠基人配第(Petty)的名言“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4],被称为社会财富来源的“两要素论”。但他们都并没有直接系统地阐述生产力的内涵。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Smith)提出了“劳动生产力”的概念。“世间一切财富,原来都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银来购买的。”[5]“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6]“在制造业上,自然没做什么,人做了一切。”[7]也就是说,在斯密看来,自然力不能创造新价值,新增价值来源于人的劳动,劳动是社会财富和价值创造的源泉,劳动生产力提高则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此外,他还进一步阐述了财富创造过程中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作用。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1841年首次提出生产力理论的基本框架。他认为,“生产力是树之本,可以由此产生财富的果实。”[8]“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9]“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决定于它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10]在李斯特看来,物质、精神等一切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都应该纳入生产力理论的基本框架中,并充分认识到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对生产力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域中,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1]“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改进,引起这种改进的是:大规模的生产、资本的积聚,劳动的联合,分工,机器,改良的方法,化学力和其他自然力的作用,利用交通和运输工具而达到时间和空间的缩短,以及其他各种发明,科学就是靠这些发明来驱使自然力为劳动服务,劳动的社会性质或协作性质也由于这些发明而得以发展。”[12]

从历史逻辑来看,生产力是影响社会形态演变和时代变迁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身就是生产力发展史。“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3]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发展到现代工业社会,从农耕文明进入现代文明,都是生产力推动的结果。而且,“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14]可见,“新的生产力”更加强调的是其“质”的提升,而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大。

马克思还提出了经典的生产力三要素论,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因素。”[15]“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16]。劳动者是具有劳动能力和知识经验的人,可以以体力活动或脑力活动参与到社会生产中;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来改造和加工劳动对象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主要体现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被改造的物体,既包括直接来自于自然界、未加工过的自然资源,也包括经过初步加工而形成的原材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又被统称为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必须与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创造社会财富。

在生产力三要素中,生产工具被看作是反映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石器刀耕到大机器生产再到机器代人,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技术创新则是推动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18世纪,蒸汽机和纺纱机等广泛使用,出现了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9世纪,内燃机和电气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生产力,资本主义演进到帝国主义阶段,也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积累着物质基础。20世纪,计算机、原子能等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引发生产力构成要素出现质变,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驱动作用更加凸显。

马克思以生产工具为标志,将人类生产力发展阶段区分出“由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和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之间的差异”[17]。依据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要素,可以把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划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数字经济。不同的经济形态下,社会生产力的要素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来源,刀耕、铁犁、牛耕等都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个社会构建起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力系统。随着社会分工与协作的不断深化,出现了工场手工业并日益发展壮大,劳动者和劳动对象逐步通过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连接起来。“个人把工具当作器官,通过自己的技能和活动赋予它以灵魂,因此,掌握工具的能力取决于工人的技艺”[18]。也就是说,劳动者掌握和使用劳动工具的能力,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至成为整个系统的核心,劳动也就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

工业革命的爆发使得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风、电、蒸汽等能源代替人的肌肉充当动力。[19]“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20]“真正的机器体系替代了各个独立的机器。”[21]借助“化学力和其他自然力的应用,利用交通和运输工具而达到时间和空间的缩短”[22],社会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提升。

从生产组织方式上看,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从工场手工业发展成为机器大工业。工厂手工业阶段,劳动的主要组织方式是劳动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机器大工业生产中,机器和机器系统将劳动者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工人“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23]。这就意味着,机器大工业时期,劳动的主要组织方式是围绕机器流水线构建起来的协作体系,劳动者的技能和工作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机器替代,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导,机器、机器系统或者说劳动工具成为自动化生产体系的核心。工人的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在质的方面,虽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24]。机器支配工人,劳动资料支配劳动;与此同时,机器作为劳动资料也体现为资本的形式加入到社会生产中,资本日益成为社会最重要生产力要素。

可见,技术之所以能够引发生产力变革,在于它对生产要素与劳动过程的改造,并构建起新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曾通过对“蒸汽机”“珍妮走锭精纺机”“手推磨”“蒸汽磨”的描述,来分析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新兴生产力的出现如何导致了奴隶制的消亡,并推动人类进入工业资本家社会,以此阐释生产力革新引发社会关系变革的内在机理。而且,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可以成为技术创新应用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的加速器;反之,则可能成为新技术应用和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此,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变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互动,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