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世权臣的崛起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内忧外患,力挽狂澜

第六章:内忧外患,力挽狂澜

随着苏哲等人成功摧毁蒙古军队的粮草储备库,南宋边境暂时迎来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但苏哲心里清楚,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蒙古军队必定会酝酿一场更为猛烈的报复行动。于是,他一刻也不敢懈怠,回到临安后,便全身心投入到火器部队的强化训练以及军事防御体系的完善工作中。

与此同时,临安城内却暗流涌动。朝中一些对苏哲心怀嫉妒的官员,见他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又深受皇帝和丞相的赏识,威望与日俱增,心中愈发不满。他们开始暗中勾结,试图寻找机会打压苏哲,破坏他的军事改革计划。

这日,苏哲正在校场指导火器部队进行实战演练,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即刻前往丞相府。苏哲心中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但还是迅速收拾好行装,骑马赶往丞相府。

来到丞相府,苏哲发现气氛异常凝重。陈宜中正坐在书房里,脸色阴沉,手中紧紧握着一份奏折。看到苏哲进来,陈宜中微微叹了口气,将奏折递给了他。

苏哲接过奏折,仔细阅读起来。只见奏折上罗列了苏哲的多项“罪状”,指责他在军事改革中独断专行,浪费国家大量钱财,还私自招募士兵,有谋反之心。奏折的末尾,还联名了数位朝中大臣,要求皇帝彻查苏哲。

苏哲看完奏折,心中又气又怒。他知道,这肯定是那些心怀不轨的官员在背后搞鬼。他强压怒火,对陈宜中说道:“丞相大人,这分明是有人故意陷害我!我一心为了国家,为了抗击蒙古,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南宋的安危,绝无半点谋反之心。”

陈宜中点了点头,说道:“苏将军,我自然是相信你的。这些年你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我都看在眼里。但这份奏折是多位大臣联名呈上的,皇上也不能置之不理。明日早朝,皇上定会提及此事,你一定要做好准备,为自己辩护。”

苏哲心中明白,明日早朝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他向陈宜中告辞后,回到府邸,便开始仔细思考应对之策。他深知,想要在朝堂上说服众人,不仅要有理有据地反驳那些莫须有的罪名,还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第二天,苏哲早早地来到了朝堂。随着皇帝的一声“上朝”,早朝正式开始。大臣们纷纷上前,向皇帝汇报各自的工作。就在这时,御史大夫站了出来,手持那份弹劾苏哲的奏折,向皇帝启奏道:“陛下,苏哲在军事改革中肆意妄为,劳民伤财,如今已引起了朝中诸多大臣的不满。恳请陛下彻查此事,以正朝纲。”

皇帝接过奏折,眉头紧锁,他看向苏哲,问道:“苏爱卿,御史大夫所言,你有何解释?”

苏哲向前一步,拱手行礼,说道:“陛下,臣冤枉!臣自组建火器部队以来,一直兢兢业业,致力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保卫国家的安全。臣所做的每一项改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目的是为了让南宋在与蒙古的战争中占据优势。至于说臣浪费钱财,私自招募士兵,更是无稽之谈。臣所花费的每一笔军费,都有详细的账目记录,随时可以接受朝廷的审查。而招募士兵,也是为了扩充军队的规模,增强国防力量,这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

御史大夫冷哼一声,说道:“苏哲,你说得倒是轻巧。你口口声声说为了国家,可你的改革却让许多传统将领失去了职位,引起了军队内部的混乱。这难道也是为了国家吗?”

苏哲不卑不亢地回应道:“御史大夫,时代在变,战争的形势也在变。传统的军事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战争需求。臣对军队进行改革,是为了淘汰那些陈旧的观念和方法,引入更先进的军事理念和技术。至于说一些传统将领失去职位,那是因为他们无法适应新的战争模式。臣在选拔人才时,始终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任人唯贤,绝无偏袒。”

朝堂上的大臣们听了苏哲的话,有的点头表示赞同,有的则依然持怀疑态度。皇帝沉思片刻,说道:“苏爱卿,你说你的改革是为了国家好,那你能否拿出一些实际的成果来证明呢?”

苏哲心中早有准备,他说道:“陛下,臣请求在朝堂上进行一场火器演示,让各位大人亲眼见识一下火器的威力。这样,大家就能明白臣为何如此重视火器部队的建设了。”

皇帝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同意了苏哲的请求。于是,苏哲命人将一些小型火器抬到了朝堂之上。他亲自为皇帝和大臣们演示了突火枪、火炮等火器的使用方法,并详细讲解了这些火器在战场上的优势。

随着一声巨响,火炮发射出的炮弹准确地击中了远处的目标。大臣们被这巨大的威力所震撼,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就连那些原本对苏哲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也开始对火器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苏哲趁机说道:“陛下,各位大人,正是因为有了火器部队的存在,我们才能够在与蒙古的战争中取得多次胜利。火器的威力大家已经看到了,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还能够极大地鼓舞我军的士气。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发展火器技术,加强火器部队的建设,那么南宋必将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皇帝听了苏哲的话,心中十分满意。他说道:“苏爱卿,今日你的演示让朕大开眼界。看来你的军事改革确实是有成效的。朕相信你是一心为了国家,那些弹劾你的奏折,朕就不予理会了。不过,你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多与朝中大臣沟通交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苏哲连忙跪地谢恩:“陛下圣明!臣一定牢记陛下的教诲,努力为国家效力。”

经过这场朝堂风波,苏哲成功地化解了危机,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和军事改革计划。但他也深知,朝中的反对势力依然存在,自己今后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挑战。

就在苏哲忙于应对朝堂内的纷争时,边境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蒙古军队再次集结了大量兵力,准备对南宋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进攻。这一次,蒙古军队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加强了粮草储备和后勤保障,并且制定了更为周密的作战计划。

苏哲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马不停蹄地赶到边境,与驻守在那里的将领们商讨应对之策。经过一番分析和研究,苏哲发现蒙古军队这次的进攻重点依然是临安城。他们企图通过强大的兵力优势,一举攻破临安城,灭亡南宋。

苏哲深知临安城的重要性,一旦临安城失守,南宋将彻底灭亡。他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率领一支精锐部队,绕过蒙古军队的主力,直捣蒙古军队的后方重镇——大都。他认为,只要能够对大都构成威胁,蒙古军队必然会回师救援,这样就能减轻临安城的压力,为南宋军队赢得宝贵的时间。

然而,这个计划充满了风险。大都作为蒙古的都城,防守十分严密,而且路途遥远,途中还会遭遇蒙古军队的重重阻拦。但苏哲没有丝毫犹豫,他坚信只有出奇制胜,才能在这场生死之战中取得胜利。

在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后,苏哲率领着数千名精锐士兵,踏上了前往大都的征程。他们一路风餐露宿,避开了蒙古军队的多次巡逻,终于来到了大都附近。

苏哲并没有急于发动进攻,而是先派人对大都的城防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侦察。他发现,大都的城墙高大坚固,城门紧闭,城墙上布满了弓箭手和投石车。要想强攻大都,几乎是不可能的。

苏哲陷入了沉思,他苦苦思索着破城的办法。就在这时,一名士兵报告说,他们在大都城外发现了一条废弃的地道,似乎可以通往城内。苏哲听后,心中大喜,他立刻带领士兵们来到地道口,亲自查看了地道的情况。

经过一番探查,苏哲发现这条地道虽然狭窄破旧,但确实可以通往大都城内。他决定利用这条地道,发动一场突袭。他挑选了数百名身手敏捷的士兵,组成了一支突击队,让他们携带武器和炸药,从地道潜入大都城内。

深夜,月黑风高。突击队的士兵们悄悄地从地道潜入了大都城内。他们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计划,迅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向城内的各个重要目标发起攻击。一时间,大都城内火光冲天,喊杀声四起。

蒙古军队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措手不及,他们纷纷从睡梦中惊醒,仓促应战。然而,突击队的士兵们个个英勇善战,他们利用地形的优势,与蒙古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与此同时,苏哲率领着大部队在大都城外发起了佯攻。他们点燃了大量的火把,制造出一种大军压境的假象,吸引了蒙古军队的注意力。

蒙古军队以为南宋军队真的要攻打大都,连忙调集大量兵力进行防守。就在他们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突击队的士兵们已经成功地摧毁了大都城内的几个重要军事设施,包括粮草库、武器库和指挥中心。

蒙古军队的指挥系统陷入了混乱,士兵们士气低落,战斗力大打折扣。苏哲见时机成熟,下令发起总攻。他率领着大部队迅速攻入大都城内,与突击队的士兵们会合。在他们的前后夹击下,蒙古军队彻底溃败,纷纷四散逃窜。

苏哲成功地占领了大都,这一消息传到蒙古军队的前线后,引起了极大的恐慌。蒙古军队的将领们担心大都有失,连忙下令撤军,回师救援。

临安城的危机终于解除了,南宋军队在这场生死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苏哲再次成为了南宋的英雄,他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受到了百姓们的敬仰和爱戴。

然而,苏哲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知道,这场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南宋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他将继续努力,为了南宋的繁荣昌盛,为了百姓的幸福安康,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