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楚共王的挑衅
众所周知,虽然天下很乱,但实际上只是晋、秦、楚这三个大国在唱主角,其他诸侯都是墙头草,看谁强大就追随谁。当然,其他诸侯都可以当观众,可以执行“骑墙”政策,但晋、秦、楚三国却不能“骑”,只能睁着雪亮的眼睛,紧盯对方,寻找机会。如果抓到机会,就猛冲过去,绝不等着吃亏。
楚共王在上次跟晋国的较量中吃了亏,被射瞎了一只眼睛,早就想找晋国报仇了。可他知道,晋厉公不好惹,晋国的几个公族也很强悍,如果盲目行动,只能再次吃亏。哪知晋国内乱的规模越闹越大,先死了“三郤”,再死了晋厉公,现任国君才十四岁,整个晋国高层正处于权力重新“洗牌”时期。这正是楚国的机会啊!
楚共王正准备出兵晋国,大占便宜,却听说了晋悼公的事迹,他像栾书一样,意识到晋悼公虽然年少却不简单。晋国居然在他的手里顺利完成了权力交接,这便宜还是不占为好。
既然晋国打不得,那还能占谁的便宜呢?对了,宋国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把宋国的地盘和人口拿到手里,楚国就会实力大增。否则,楚国就要坐视晋国做大,那跟等死有什么差别?
楚共王认为,宋国历来是晋国的跟班,如果以前去打宋国,晋国肯定会出兵援救;现在晋悼公刚继位,忙于人事调整,一定顾不上宋国。所以,现在打宋国肯定没错。于是,楚共王派人联络郑国,一起兴兵伐宋。
楚国为什么要叫上郑国呢?原因有二:一来,郑国向来执行“骑墙”政策,万一其趁楚国出兵在外对晋国献媚,楚国就会腹背受敌;二来,郑国和宋国向来互相攻伐不断,攻打宋国也符合郑国的利益。
果然,郑国一听楚国要去攻打宋国,欣然同意。就这样,晋悼公元年(前573),郑国冒着暑气,在六月天向宋国开展军事行动,大军一直开到了曹门。楚军也赶过来跟郑军会合,并攻下了朝郏。两军会师之后,楚国大将子辛、郑国大将皇辰两人率领联军,先后攻下了城郜、幽丘。随后,楚郑联军又攻下了彭城。攻下彭城之后,楚共王就把彭城交给了流亡楚国的五位宋国大夫鱼石等人看守。
宋国级别很高,国君是公爵,但国土面积太小,综合国力很单薄。如果认真打起来,顶多能跟郑国打平,现在侵略者又加上楚国,宋国真是苦不堪言。宋国人很明白,仅靠自己的力量,就算再努力,最后也必死无疑。因此,他们必须向晋国求救。
当然,宋国虽然实力不强,但还是很积极地在跟楚国“死磕”。宋国高层在彭城失守之后,就派老佐和华喜领兵反攻彭城。鱼石等人虽然依靠楚国得到了彭城,但手下只有三百兵车,战斗力不值一提。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宋国收复彭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遗憾的是,宋将老佐竟然“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样一来,收复彭城又陷入了僵局。鱼石等人赶不走宋军,华喜率领的宋军也攻不下彭城。
楚国没想到宋国居然还敢来收复彭城。如果彭城被宋国收复,这次出兵可就完全失去意义了。因此,楚共王又派子重率军去救彭城。而这时,宋国右师华元正拼命狂奔,向晋国求救。
晋国重臣们大多认为,晋悼公刚刚继位,年纪又轻,且在洛邑长大,根本不熟悉国内环境,还是先站稳脚跟为好,宋国的闲事就不要去管了。可中军将韩厥不这么想。他虽然在赵盾时代就开始参与政事,现在年纪已经不小,但思想并没有老化,仍然死盯着霸主这个位子。
虽然现在晋国把霸主之位夺回来了,但实际上很多诸侯仍然采取观望的态度,对晋国的热情并不高。如果现在不管宋国的死活,晋国的霸主名号就会成为一块有名无实的招牌,那样对晋国就太不利了。于是,韩厥一听说华元来求救,就对晋悼公说:“要想得到诸侯的追随,就得先去为他们排忧解难。现在宋国有难,就是您展现霸主雄风的开始啊!”
晋悼公一听,觉得有理,就率军去救宋国。
楚共王一看,晋悼公还真的敢杀上来,顿时慌了手脚。在战场上碰到一件意料之外的事,这仗还能接着打下去吗?智商在线的人都要权衡一下。楚共王权衡之后,坚决认为不能打下去了。于是,尽管楚、晋两军在靡角之谷遭遇,楚共王还是下令撤军了。
晋国这次出师,将主动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很想展示一下霸主的威风,但面对楚国的突然撤军,晋悼公也没有发出追击的命令,原因很简单——楚国现在虽然不能跟楚庄王时代相比,但仍然是个大国,能把其赶走,就已经不错了,要跟其决一胜负,这场战争就会变成持久战,胜负难料。即使晋国最后取胜,恐怕也会元气大伤。到时万一有哪个国家趁虚而入,晋国就离亡国不远了。
楚军不能追,但彭城之围必须要解。于是,以晋国为首的九国联军直扑彭城。[7]彭城里的鱼石等人哪能挡得住诸侯联军的进攻?没几天就全部缴械投降了。晋悼公把鱼石等五人带回了晋国,安置在瓠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