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堂脉学传心录:从入门到应诊的中医通关之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脉势

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要讲的是任之堂脉法中的第二大点,那就是脉势。每天我在那里写问诊单的时候,总有人指着图中的脉卦问我:你们这是八卦吗?这是代表泽卦吗?

我每每要解释好长时间,这其实是脉势的一种意象简略的画法,用这种方法记录脉势是出于简洁直白省事的考虑。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这脉卦有很大的玄机呢。实际上,没有那么复杂,这个图只是六部脉虚实对比的一个示意,这个脉卦图也是老师的一个创举。一会讲完脉势,我再讲讲上边这个图。

好,今天我先讲脉势。脉势是老师取法于山势而创立的一种感受脉象的方法。老师常教导我们:取穴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说法,把脉有“宁失其脉,勿失其势”的讲究。脉势实质就是从整体观出发来把握脉象。脉势之重要,可见一斑。

1.脉势是什么?

2.脉势是怎么形成的?

3.脉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如何定脉势?

5.常见脉势及其意义?

一般我们在临床上认识和掌握郁脉之后,接下来就可以体会脉势了。郁脉相当于脉象中的一个关键点,可以想象成一座山脉的主峰,而脉势则相当于整条山脉的走势。总按时仔细体会六部脉,其脉位(浮沉)、力度、流畅程度等是各有不同的,就好像一条山脉中的各个山峰各有不同,海拔各有高低,山势各有陡缓。所以老师经常让我们去观察大自然,去观察山脉,再回来体会郁脉、脉势,这样学习把脉才会有形象、立体的感觉。

老师经常带我们去爬山,来任之堂的同学们应该都去过牛头山。你随便从哪条山路往上爬,只要爬得稍微高些,就能望见连绵的山在云雾的笼罩下巍峨地挺立在那里。你微闭双眼,用模糊的视线看那种连绵的曲线所带给你的整体感,那就是山势。下回再去爬山,大家可以好好看看,好好去体会体会。

好,我们言归正传。那么为何我们如此强调脉势呢?把出脉势的意义又在哪里?《内经》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句话说明了正常的气机升降出入对一个人生命的重要性。平人身体气机升降出入顺畅无壅滞,气顺血和,自然六脉平和,无所谓的郁脉、脉势;之所以出现郁脉、脉势,说明脏腑气机已经出现了问题,才会在脉上表现出来。所以脉势代表着你身体整体气机的运动情况。人活一口气,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都是这个气的不同变化而已。

很多同学的脸上有疑惑,不是还有血、精、神、脏腑吗?怎么只有一个气了呢?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展开说了,后面讲到五行脉时,我会详细论述的。在这里,我这么强调气,不是否定血、精、神、脏腑,而是想说它们都是一体的,只是气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能量。这是一个能量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有形的东西是能量的聚积,无形的气也是一种能量。脏腑的功能是气在推动,血的生成也是气的运化,津液的生成运化也是气的运行,中药是通过四气五味来调节人体的气,使人体恢复动态平衡。我们吃药,吃的是药物的阴阳,通过药物的阴阳调节人体的平衡,以达到健康的目的。比如当归,不可能进去就化为血,它是通过辛温之气味调节身体里的气,使身体调整到生化气血最合适的状态……这个讲起来很复杂,以我浅薄的知识积累可能很难给大家讲明白。建议大家看看徐灵胎的书,他对此有很精深的阐释。

接着讲我们的主题——脉势。既然人活一口气,气的运动形式叫气机,气有四种基本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我们的身体就是靠它们来维持生命的。不然《内经》里怎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呢?气的最好体现就是在脉上,在脉上你能摸到这个气充足与否,能摸到这个气的运动情况是否有偏颇。这个气的运动情况若有偏颇,就会出现我们今天讲的脉势了。而把脉就是要去用心体会各部脉的不同,再把收集到的信息综合起来,去归纳总结整个脉势的情况。如果我们只是分别体会分析各部脉的差异,在细节上把握各个脏腑的问题,这可能就很难对脉有个整体的把握,就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如果不去体会脉势,单部脉摸得准,肯定也有效果,但是若从脉势上进行辨证用药,疗效会大大地提高。

现在同学们知道这个脉势的重要了吧?定脉势就是给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一个概括性的归纳,由脉势推断出患者在气的层面上的基本病机,由脉势来指导我们的用药方向,因为药物的气也有升降沉浮,所以以气调气,来调理人体的气机,最终达到平人脉,也就没有明显的脉势了。

那么如何确定脉势?我们可以把三部脉看成三个山峰,三个山峰合在一起就是一条山脉,而这条山脉的山势就是由三个山峰的高低来确定的。同理,脉势也是如此,我们要总按,并且浮、中、沉都要取,把脉是仔细体会三部脉的浮沉、强弱、粗细,把它们想象成形态各异的山峰,然后确定出最高峰、次高峰,在心中把它们连在一起,脉势自然就出来了,这是一个反复锻炼的过程。

把脉其实也没有特别的技巧,也是个熟练功,把的人多了,把的脉多了,自然也就熟练了。借用卖油翁的话:无他,但手熟尔。

常见脉势分三种,上越、下陷、中郁,在脉卦上分别表现为如下图示。

实线代表相对的实,虚线代表相对的虚。上、中、下分别代表寸、关、尺。两手脉,分别是上右下左。记住是相对的虚实,也许整个脉都很弱,但是三部脉还是各有差别,比如左手脉整体都很细弱,但是通过三部脉的比较,寸部的脉较浮大,那么我们就会定义这个脉为上越脉,这种细弱的上越脉意味着可能是一种心血虚的虚亢。好,下面我们分述一下常见脉势,让大家学了马上在临床上就能应用。同学们请看常见脉势对应总结。

常见脉势对应总结

好,下面我来讲解一下这张图,这是我们临床上最常见的三种脉势模式。

先说上越的脉势。上越脉的感觉就是寸部脉象较关部脉有力,关部脉又较尺部脉有力的一种脉势,从尺部到寸部整体脉象逐渐转实转浮,仿佛有气从尺部往寸部上冲上浮的感觉。关前为阳,关后为阴。这种脉象的人多有上实下虚、根基不稳之象。

脉势也分虚实,它的虚实可从脉的有力程度判断。实证上越脉中取、沉取脉搏有力,有搏指感,其中寸部脉尤其明显。实证可由阳邪热邪内盛,火邪上炎,浊阴上泛,气血上亢,气机壅滞,阳不入阴等病机造成。常见临床症状有头痛,心烦,失眠,目赤耳鸣,咽喉肿痛,胸口闷堵,这些症状都是由气血或浊阴壅滞于上,导致上焦气机不能正常循环造成的。

虚证上越脉中取、沉取脉搏细弱,没有搏指的感觉,不胜重按,稍一使劲,感觉整个脉都塌陷下去。虚证的上越脉的病机一般是阴不涵阳,虚阳外越,虚火上冲。临床上很多患者反馈自己特别容易上火,饮食稍微不注意,吃点辣椒等刺激性的食品,脸上就会出疹子,口腔溃疡。但是我们把脉,尺部沉弱无力,六脉弦细上越,再一看舌头,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无任何热象,常伴有月经量少、腰部空痛等症状,此类患者大多本身体质欠佳,又经常熬夜,暗耗肝肾精血,喜食生冷水果,长此以往,下焦湿寒堆积,肝肾亏虚,阳气无处收藏,逃越于上,形成了上热下寒之体质。具体如何辨证开方用药,我们会在下面的章节具体介绍。

接下来我们介绍下陷脉。与上越脉正好相反,下陷脉是从寸部到尺部整体脉象转实转沉,三部脉中尺部脉指下感觉最明显,寸部较尺部脉沉细,跳动无力,甚至感受不到。这种脉象意味着下焦实盛,上焦虚,实邪郁滞下焦,阴盛阳虚,清阳不升。

实证下陷脉关尺部郁滞明显,轻取即得,沉取跳动有力,意味着有湿热、寒湿阻滞下焦,肠道郁滞。此类病人一般有白带多且气味偏重,阴部瘙痒感明显,卵巢囊肿,阴囊潮湿,腰部困重,下肢沉乏,抬举无力等症状。

虚证下陷脉关尺部郁滞,沉取无力,意味着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水湿下陷,清阳不升。多有四肢无力,白带清稀,头晕目眩,疲乏,颈项僵硬,胸闷气短,长期便溏,器官脱垂等虚弱症状。

中郁脉,是临床最常见的脉势,关部脉象独大,寸部和尺部脉都不及关部脉有力,气机有向关部聚积的感觉。这种脉象意味着下焦虚,上焦虚,中焦气机壅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痞塞中满。

实证中郁关部脉弹指有力,或能感觉到郁豆样的郁滞脉,一般意味着有痰湿内阻、食积、肝郁脾滞等病机表现。

虚证关部沉取无力,神疲乏力,意味着有脾虚,运化失司。患者通常表现为胃胀、腹胀、胁肋胀痛不舒、中脘满闷、四肢逆冷、纳差等症状。

下面我介绍的脉,临床所见较少,但也是一种脉势的反应。

外脱脉,此脉象浮取比沉取有力,寸部比尺部有力,脉象整体上感觉气机有往上往外浮越、外散的感觉;沉取脉象无根,尺部尤弱。表为阳,里为阴,关前为阳,关后为阴,脉象外散,沉取无根,外脱的脉象意味着阴分亏极,虚阳外越,甚者有阳脱之象。多为失精、失血,津液损耗过多,心气不收,阴不敛阳所引起的。

内潜脉,和外脱脉相反,脉象沉取比浮取有力,尺部比寸部有力,脉象整体上感觉气机向内收敛、收藏,浮取脉象不明显,沉取时才能感觉到较明显的脉象。表为阳,里为阴,关前为阳,关后为阴,气机内敛,意味着阴气内守,阳气不足,无力疏布,多见于大病之后,气血虚弱的时候,大多表明机体处于较虚弱的状态。

气分两头脉,三部脉均弱,关部独弱,虚细若无,气机无法内聚之象。关前为阳,关后为阴,气分两头,阴阳离绝,上下不能对流既济,说明中焦虚极,土气已经衰败,急需补土养中。多见于胃癌,或化疗之后,脾胃虚弱的重症患者。

好,以上就是我们在临床上常见的几种脉势情况。还有一些比较极端的脉势,例如有些患者的上越脉,寸脉会上越到鱼际处,而有的患者的下陷脉,尺脉可能在肘部关节还能感觉到。所以我们把脉,手不要只按到寸关尺,要上下都动一动,老师把脉时手是来回动的,原因就在这里。

实际上,把脉并不是去找位置,而是在寻脉。位置是死的,脉是活的。有很多时候你不但要上下寻脉,而且还要左右寻脉,因为人的脉不是都长在一样的地方。你要从尺部开始摸,这是脉气的发源地,你顺着这股脉气往上感觉,感受这个脉气是如何运行的。把脉,很大程度上就是把那股气,我们要学会感受气是升不上去,还是降不下来。你可以闭上眼睛去体会,用你的心,而不要动用你的思维去推理,只是用你的心去连接着你的手去感受,用我们的直觉、我们的感知力去感受脉气,因为这是我们的本能,就像我们能感觉出这是冷的、那是热的一样,就是这个道理。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