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第二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1章 变招与血战

耿炳文出征之后没多久,朱允炆就在齐泰和黄子澄的撺掇下准备换帅了。郭英与耿炳文同为硕果仅存的老将,此时已经六十四岁了,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独当一面的经历。当朱允炆选帅时,耿炳文还未战败,所以他始终认为,朱棣起兵造反只是小打小闹,这是一个历练新生代将领以及提拔心腹上位的绝好机会。基于这种原因,郭英被排除在候选人名单之外。

老将不能选,年轻将领也不太多,遍观朝野,眼下能用的就两人,一个是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另一个就是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朱允炆并没有过多犹豫就选定了李景隆,后世很多人因此大肆攻讦小皇帝,说他眼光极差,怎么就选了李景隆这么个绣花枕头当统帅呢?其实从当时的客观环境来看,朱允炆的选择并没有错。单看靖难之前的表现,徐辉祖和李景隆差不多,这两位军二代并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战绩,只是在各地练兵演武,按说朱允炆提拔谁都可以,但徐辉祖的身份有些尴尬,他是朱棣的小舅子。如果朱允炆把大军交给徐辉祖,谁敢保证他不会在关键时刻放水,甚至反戈一击,带着朱棣一起杀向南京呢?

在这方面,李景隆的优势极大,他的奶奶是朱元璋的二姐,他是朱允炆的姑表兄,在逮捕朱棣的亲弟弟周王时,就是李景隆带的队。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景隆和朱允炆有亲,和朱棣有仇,由他来统军平叛,政治可靠性是有保证的,他绝不会在关键时刻投敌,所以朱允炆选择了他。

李景隆到任之初的表现中规中矩,他知道大军新败,这时候不能搞大动作,所以他按兵不动,先想办法提升士气,为士兵们恢复信心。史书在谈及李景隆初至军中的表现时,说他妄自尊大,诸将官都不开心,觉得自己不受重用。我认为这种说辞靠不住,因为何福、瞿能、平安等人都在李景隆手下获得了不少机会,根本看不出“不受重用”,这也为他们后来的大放异彩打下了坚实基础。只能说李景隆初至军中,可能对诸将官不太了解,他们又刚打了败仗,所以李景隆会用一种审视的眼光看待他们,只要能在随后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李景隆还是会提拔他们的。

稍作整顿之后,李景隆于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带兵来到河间,摆出一副要攻打北平的架势。据史料记载,除了耿炳文手下的十万大军,朱允炆又先后向前线增调了部分军队,李景隆也将周边的零散守备军整合在一处,总兵力达到了三十万。朱棣手下的军队人数不详,但根据台湾明史研究会会长徐泓教授判断,此时朱棣的总兵力应该不超过三万。

面对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朱棣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守不住,要想办法拉外援。这外援该怎么拉呢?要知道,此时的朱棣是乱臣贼子,朝廷对他的称呼也是“燕贼”,他正处于人人喊打的阶段,可朱棣始终坚信,朱允炆伙同南方官僚集团打压异己势力,肯定有很多人敢怒不敢言,只要自己谋划得当,这些被打压的人就会通过不同渠道来支持自己。

朱棣的想法得到了姚广孝的认可,他也认为不能坐困等死,北方幅员辽阔,实力派数不胜数,只要朱棣能想办法整合这些势力,胜利自然会不期而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哪怕多送几张空头支票也是值得的。可是第一步该怎么走呢?张玉建议北上袭取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那里是宁王朱权的封地,他手下的“朵颜三卫”英勇无敌,只要能把宁王绑上战车,那就是上天赐予的绝佳臂助。与此同时,还应该加紧联系辽王朱植,他也是军中宿将,带着一支强军驻扎在东北边境。要是能得到辽王的帮助,收拾李景隆就更有把握了。

朱棣觉得这个办法甚好,于是开始分派工作。朱棣带着张玉和朱能前往大宁,长子朱高炽镇守北平,姚广孝和邱福从旁辅佐。朱棣本来不想让姚广孝留下,是老姚主动提的要求,他认为自己不是武将,在奇袭大宁时派不上大用场,还是留在北平协助守城为好。留下来更危险,姚广孝肯定也知道,但他依然做出了那样的决定。身为朱棣的护卫,却要在这个关键时刻与主人分开,邱福同样毫无怨言。

朱棣为什么能取得最终胜利呢?自然有许许多多的外部因素,但在分兵袭取大宁这件事上,我看到了朱棣集团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九死无悔的心性,更从朱棣身上依稀看到了当年朱元璋创业时的影子,成功从来都不靠侥幸和天命。朱棣集团众志成城,打算放开手脚血拼一场,但北平城内的各大利益集团对朱棣的信心却并不充足,就在朱棣打算联络两位藩王时,远在南京的朱允炆也得到了消息。

虽说朱允炆不把朱棣的实力放在眼里,但他也不希望在同一时间树敌太多,要是朱棣联合了宁王与辽王,那问题可就严重了,于是他立刻命令宁王和辽王进京,朝廷对他们有新的安排。

这时候就看双方谁的速度更快了,最终朱棣略胜一筹。朱允炆的诏令刚进大宁,朱棣就已经带兵围城了,两天之后大宁城破,守将被杀。进入大宁城后,朱棣立刻带着几个护卫前往宁王府,堂而皇之地求见宁王。宁王立刻率领亲兵摆开阵势,意思就是告诉朱棣:你可别过来啊,再过来我就喊人了!朱棣则摆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表示自己已经无路可走,只是希望在临死前见见好兄弟:怕你多心,我还特意把军队留在了城外,你干吗要这样对我呢?真令我寒心啊。

宁王觉得架子已经摆够了,于是点头同意让朱棣进府,但是护卫们的武器必须留在府外,否则发生意外了不好解释。张玉的眼睛都气红了:燕王殿下是你的哥哥,他亲自登门拜访,你居然如此无礼,真以为我们不敢杀人吗?朱棣对此倒没什么意见,他命令张玉立刻出城管理军队,不得扰民,随后又命令护卫卸下武器,随自己一同进府。

朱棣在宁王府中住了几日,整天拉着宁王说自己有多难,当初起兵也是迫不得已,锦衣卫都快杀到自己的卧室了,希望宁王能够出面为自己说情。宁王自然是点头不已,表示自己一向敬佩四哥,也相信他不会造反,毕竟这是我们老朱家的天下,怎么能自己造自己的反呢?这里面一定有误会。

几日后,朱棣说时间也差不多啦,北平那边还在遭受围攻,我可怜的孩子朱高炽还在城内呢,我要是再不赶回去,恐怕日后想为他收尸都难了。对此宁王也表示理解,于是他当场表示,自己立刻就回去写奏折,向皇帝禀报你的冤情,都是一家人,有话好好说,何必刀兵相见呢?可当宁王把朱棣送到城外时,朱棣却突然翻脸,他扣住宁王的手说:“你还是别替我写奏折了,干脆带着兵跟我走吧,咱把朱允炆给弄下台,你我兄弟平分天下!”

面对此情此景,宁王自然是满脸痛苦地大呼小叫:“我可是清白人家的老实孩子,干不了这种事啊,四哥你赶快放开我,否则将来咱俩都无颜去见九泉之下的父皇!”眼看宁王不愿屈服,朱棣一声令下,张玉带着伏兵杀了出来,宁王一看到这个场景,才泪眼婆娑、不情不愿地带着朵颜三卫跟朱棣走了。

我相信这件事确实发生过,但宁王绝没有被朱棣的小花招所蒙骗,这兄弟俩都是聪明人,一直在心照不宣地演戏。民国历史作家蔡东藩先生对宁王的评价是“善谋”,其实就是说宁王这个人喜欢玩弄权术,这样的人做事优柔寡断,朱棣虽然看起来威风凛凛,但他毕竟有一个反贼的身份,实力也比较弱小,跟着他混真能有前途吗?宁王实在是把握不准,他前脚接到朱棣的书信,后脚又接到朝廷的诏令,当两份文件一同放在桌上时,宁王左右为难,心情矛盾至极。

此时此刻,宁王有三种选择。第一种选择较为激进,那就是无视朱允炆的诏令,积极响应朱棣,带着朵颜三卫义无反顾地加入他的阵营,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大家共同推翻腐朽、堕落的南方小朝廷;第二种选择则较为保守,那就是无视朱棣的来信,积极响应朱允炆,朝廷让我进京我就进京,朝廷让我围剿朱棣我就立刻起兵,不把那个乱臣贼子弄死誓不罢休;第三种选择较为中庸,那就是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朱允炆让我进京,我就反复拖时间,朱棣让我出兵相助,我就一推二五六。没办法呀,你们双方我都得罪不起,能不能把我当成空气直接无视呢?

三种选择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应该怎么选择呢?如果朱允炆有获胜的希望,他自然会调整策略,响应朝廷的号召;如果朱棣一方有获胜的希望,他自然也会调整策略,成全兄弟情谊。可现在双方胜负未分,朱棣虽然弱小,但他一直在打胜仗,这时怎么能轻易下决断呢?万一判断错误,将来岂不是要吃挂落儿?

所以宁王最初的选择是中庸,他既不想选择朱允炆,也不想选择朱棣,现在双方打得热火朝天,宁王乐得在一旁看好戏。但当朱棣北上奇袭大宁之后,宁王的中庸策略玩不下去了。朱棣都打上门了,要么抵抗,要么从贼,还有其他办法吗?总不能跑到朱棣面前跟他商量,请他赶紧退兵,就当自己不存在?

所以,宁王玩了一出“府门拒燕”的把戏,表示自己决不会与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朱棣看懂了这招,所以他表示自己是来看弟弟,决不敢有非分之想。到后来,朱棣用军队逼迫宁王跟自己一起走,就是主动戴上了恶人的面具:宁王一向忠于大明,是我用花招把他骗过来的。眼见朱棣已经帮自己把牌坊给立好了,宁王自然只能投桃报李,放下身段帮朱棣造反。至于“平分天下”的话,他那么一说,你那么一听就行了,谁当真谁就是傻子。只不过在造反的过程中,宁王肯定也会想方设法地捞好处,为自己增加筹码,以防朱棣将来功成之后翻脸不认人,也要防止朱允炆在剿灭朱棣之后顺手把自己也给收拾了。

朱棣搞定了宁王,就意味着他没时间去搞定辽王,因为朝廷的诏令肯定同时发出,即使算上路程的差距,两份诏令肯定也会在几天内陆续到达。最初,辽王肯定也会像宁王那样选择中庸策略:我就想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你们神仙打架别连累我行不行?

如果朱棣正在与南京政权胶着,那么答案或许是可行的,可此时双方已经开始动手清理第三方势力了,再想搞中立就很难了。朝廷的官员自然会向辽王施加压力:“王爷您必须立刻进京,否则就是从贼!”在这种背景下,辽王也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往南京赶,随后被迁往荆州。

尽管没能把辽王拉上战车,但有了宁王的相助,朱棣的底气也足了许多,此时他正在加速行军,恨不能立刻赶回北平,解救自己的儿子和忠臣们。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生下来就有先天性疾病,后来又得了小儿麻痹症,所以行动不便,身体肥胖。朱棣并不喜欢这个长子,却非常喜欢二儿子朱高煦,他认为朱高煦很像自己年轻的时候,一样的骁勇善战,一样的绝伦逸群。可在选世子时,朱棣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长子朱高炽,给出的理由自然是“立嫡以长”,可实际上,朱高炽这个儿子总会令朱棣想起自己的大哥朱标。

朱标宽厚仁慈,文武百官都很喜欢他,这个人轻易不发火,但所有人都对他心存敬畏,朱高炽简直就是一个“翻版朱标”,朱棣一向自诩为“朱元璋第二”,还有比“翻版朱标”更合适的接班人吗?

后世总有一些阴谋论调,说朱棣留朱高炽这么一个残疾人镇守北平,其实是想借助朝廷大军除掉这个自己不喜欢的儿子,所以他才反对姚广孝留下,那是不希望自己的得力谋士为朱高炽陪葬。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北平对朱棣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北平失守,朱棣就是丧家之犬,他还能去哪里安身呢?身边的宁王随时可能给他一刀,然后提着朱棣的人头向朝廷邀功。

朱棣的安排让我想起了朱元璋前往安丰营救刘福通和韩林儿的事,他把自己的得力助手朱文正和邓愈留在了洪都,面对拥众六十万的陈友谅。大敌当前,他哪有心思玩这种权力制衡和借刀杀人的把戏呢?朱高炽等人能像朱文正和邓愈那样顶住压力吗?谁心里也没底,但争夺天下就是这样,不敢冒险的人肯定走不到最后。

朱棣带走了英勇善战的二儿子朱高煦,帮助自己袭取大宁,留下了身有残疾的长子朱高炽坐镇北平,面对李景隆的三十万大军。朱高炽没有一句怨言,只是默默地接受了任命,这是打天下的关键时刻,一旦北平失守,全家老小都没有活路。北平保卫战比洪都保卫战惨烈得多,因为守到最后,北平城内的妇女、儿童齐上阵,才打退了朝廷大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眼看攻城无果,都督瞿能建议猛攻张掖门,最后果然攻破城门,就在瞿能即将率军冲进城中时,李景隆却突然下令停止攻城。

史书对此的解释是:李景隆嫉贤妒能,不希望先登的功劳被瞿能夺走。这个说法简直是贻笑大方,部队顺利攻城,首功自然是统帅的。想当初,傅友德被朱元璋称为“将功第一”,但老傅几乎没什么先登的经历,都是他统帅的部队先登,我们在谈及这些功劳时,会提傅友德部下的名字吗?不会,大家只会说傅友德率部先登,应为首功。

瞿能身为李景隆的部将,如果他能先登,李景隆才是面上最有光的那个人,他跟瞿能又没有私仇,为什么要阻碍瞿能先登呢?更何况,像李景隆这样的二代大都是那种“天低吴楚,眼空无物”的高傲性格,无论本事如何,他们绝对忍受不了别人说他们嫉贤妒能,在这方面也会格外注意。他就算真要嫉贤妒能,也不会把目标放在瞿能这种级别的中层军官身上。如果有人敢用这种言论当面质疑李景隆,他肯定会说:“你知道我爹是谁吗?你知道我舅公是谁吗?你知道我表弟是谁吗?居然说我和瞿能这么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争功劳?你脑袋烧糊涂了吧?”

既然不是嫉贤妒能,那李景隆又为何要制止瞿能进城呢?我的答案是李景隆并不想在此时破城。叛军的单兵素质远比朝廷大军强得多,如果说耿炳文最初对此认识不深,但李景隆肯定是深有体会,朝廷大军经过真定战败之后,对此也会有深刻的理解。

张掖门被攻破之后,摆在李景隆面前的问题是:你敢进去吗?李景隆干脆利落地给出了答案:我不敢。北平保卫战打得如此惨烈,就连妇女儿童都上阵了,这帮人的向心力有多强,大家可以想象得到。最初或许还会有人偷偷摸摸地往南京送情报,但朱高炽有姚广孝这样一位毒士辅佐,他上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必然是大开杀戒,那些有通敌嫌疑的人有杀错无放过。

这种事朱棣不能做,因为他身为领袖,需要团结大多数,所以这样的脏活、累活只能趁朱棣不在时由其他人代劳,姚广孝之所以愿意留下,其实也是希望能够趁此机会好好整顿一下北平内部的各利益集团,将北平打造成真正的坚城要隘。

处理掉心怀二意的利益集团之后,北平城内必然是众志成城,哪怕依然有人不愿从贼,肯定也会被这种肃杀的氛围所压制。朱高炽等人更会大肆宣扬:“在朝廷看来,北平城内所有人都是附逆反贼,没有一个好东西,城破之后他们必然会屠城,我希望你们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考虑,不要心存幻想,不要袖手旁观,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只要北平市民们站上城墙,亲手杀掉一个敌军后,一切就都回不去了。

李景隆对此一清二楚,北平城内已经没有良民了,那就是一伙疯子,如果我军冲进去跟他们打巷战,不把他们全部杀光,战争就不会结束,这要打到什么时候呢?北平可是故元的首都,一等一的大城和坚城,在这种地方打巷战,肯定是不了解地理环境的朝廷大军更吃亏。如果李景隆不能在短期内彻底清理北平,朱棣又突然赶回来玩一招“里应外合”,局面岂不是更加被动?

出于上述考虑,李景隆想出了围点打援的应对策略:反正我军兵多将广,现在只要能把北平城团团围住,时不时地消耗你一点有生力量,等我当着你们的面把回援的朱棣击垮之后,城内的士气将必然崩溃,到时候我再喊几个口号,肯定就会有人忍受不住心理压力,亲手把朱高炽等人绳捆索绑送出城来,北平不就拿下了吗?

带着天生的狂傲和绝对的自信,李景隆整顿兵马,等待着一场即将爆发的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