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低头刷手机,抬头看电脑。从每天早上一睁眼开始,我们就陷入了数据的旋涡,浏览、转发、点赞、评论、制作、分享,人们在屏幕上轻轻动一动手指,海量的数据就在嗡鸣中冲刷着每一处互联网的海岸。这种浸泡在流量里的状况已然成了当代人的生活常态,人们习惯于在网络的世界里聆听别人的声音,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树立自己的人设。有人说,这纯粹是在浪费时间,但有些人却偏偏从中创造出了巨大的价值,这些人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率先认识了流量的价值与威力。
近几年来,社交活动的中心开始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对比传统的线下社交,线上社交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第一是具有非同一般的传播性,这使得社交具备了“流通的价值”;第二是更容易被统计,这使得线上社交逐渐成为一种可以被量化的东西。巧合的是,流通性和量化性正是传统货币的两大特点,当这两个特点在线上社交的过程中开始显现的时候,也就顺水推舟地促成了流量的波动。
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新奇的现象:流量的特点和货币的特点有着高度的重合。
在此我们不妨假设一个大胆的角度,用看待货币的思维来看待流量,就可以从中窥见流量运营的一些基本规律,以此来指导现实生活中的媒体运营。因此,我们将这种已经被具象化为货币的流量称为货币流量,它代表着一个人在线上社交中产生的价值。
在深入解释之前,我们需要先清楚关于流量货币的三个基本概念。
首先,每个人都是流量货币的持有者和消费者。正如生活中,人们或许会有钱多钱少的区别,但对于广泛发行的货币,每个人都是平等地拥有持有和消费的权利的。同样的,不管你在线上社交的人设如何,是否喜爱主动发表观点,是否拥有较高的互动频率,也不管一个人的粉丝量大小,话语权轻重,每个人都可以公平持有和消费流量。
相信正在看这本书的你也是某乎、某书、某瓣、某音、某博、朋友圈、博客等各种社交平台、APP的使用者,那么,当你在使用这些社交软件的时候,你的身份就是一个“信息发布者”。假设你的朋友圈好友有300人,这意味着你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都有可能被300个人看到。于是,你作为一个信息发布者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你拥有300份额的流量货币。
下一步,你需要牢牢记住关于流量货币的第二个概念:流量货币虽然不是现金,但它可以引导现金的走向。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你发布了这样一条信息,“刚买了一款某品牌的手机,没想到刚入手就出现了黑屏的问题,真是扫兴,以后绝不会再选择这个牌子的电子产品了。”或许在发布这条信息的时候,你只不过是想对别人发发牢骚而已,但事实上,这条信息会被你的300个好友中至少10%的受众见到(如果是在活跃用户更多的平台,这个比例或许还会提升),那么这10%的朋友很可能在下次购买电子产品的时候就会可以避开你所抨击的那一个品牌的手机。如此一来,本来可能会被用以消费这款手机的现金,就被用在了别处,这是不是引导了现金的走向呢?
如果你觉得,这也说不定,或许我的300个朋友中本来也没有人打算要买这个牌子的手机,如果如此,我的一句话根本就没有影响任何事情。说得没错,但如果你发布信息并引起关注的平台,不是300人的朋友圈,而是日浏览量300万甚至3000万人次的线上平台呢?我想该品牌的手机供应商会立刻进入公关模式,在第一时间联系你,希望你能删除这条信息或者这个视频,因为你的这条信息很可能会对他们的口碑产生影响,拉低他们的销量。
由此,我们要引出第三个概念:流量货币的价值随着社交规模的增长呈指数增长。
当你有300个可影响的消费人数时,你的流量货币价值是300份额的普通流量货币;但当你拥有了3000以上可影响的消费人数时,你的流量货币价值并不是简单的300×10=3000这么简单,此时它的价值是“9000普通流量货币+3000优质流量货币之和”。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三个基本事实:
1.每个人都是流量货币的持有者和消费者。
2.流量货币不是现金,但可以左右现金流向。
3.流量货币的币值以指数增长。
那么随之而来的也是三个问题:
1.我的流量货币都用在了哪里?
2.我怎么才能把我的流量货币“折现”?
3.我怎么获得让我的流量货币在某一节点呈指数级增长的机会?
这三个问题正是本书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生活正被数据化的便利颠覆,每个人都需要转变传统的社交、传播和金钱思维,了解一个人的网上形象和传播规模具备的价值,以及它与我们的生活以及未来命运的关系。本书正是要对这种关系做系统梳理,以便每个人都能掌握流量货币的常识,建立流量货币思维,一展所长赚取更多的流量货币,并将它变为品牌,甚至变为现金。
在书中,你会了解到流量货币的基本概念,它是社交活动的价值,包括你的形象、你的话题性以及你的影响力三方面的内容。形象意味着流量货币的产生,话题意味着流量货币的流通,影响力意味着变现能力,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