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典中国:耕织图(汉英对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耕织是古时华夏百姓的主要劳作内容之一。作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主要创作题材,《耕织图》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耕作、纺织技术不可或缺的艺术佳作。

《耕织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耕织图》是指所有有关“耕”与“织”的图像资料,呈现出分散性的特点,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狭义的《耕织图》则是一套成体系的耕织图像,始自南宋(1127—1279)初年楼璹所作《耕织图》,分“耕图”与“织图”两部分,耕图21幅,织图24幅,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每幅图都配有五言诗加以说明,体现了很明显的“诗”“画”结合的特点。

楼璹所作《耕织图》得到了宋以后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从宋(960—1279)至清(1616—1911),各版本的《耕织图》层不出穷。

本书所选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府所刊《御制耕织图》,清圣祖康熙题诗,宫廷画家焦秉贞绘图,朱圭、梅裕凤镌刻,耕图、织图各23幅,共46图,是清代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耕织图。

与楼璹所作《耕织图》不同的是,此本内容略有变化:前附康熙所写序文,表述了其对农夫织女寒苦生活的感念;耕图增加“初秧”“祭神”二图;织图删去“下蚕”“喂蚕”“一眠”三图,增加“染色”“成衣”二图;每幅画上部有康熙题写的七言诗一首,楼璹所写五言诗以小字题写在画面空白处;图序亦有变化。

此图虽仿自楼本,但风格情调已大异其趣。画面对农村劳动生活呈现偏理想化,洋溢着农家生活的温馨、和谐、美好的情绪。画面人物形象刻画细腻,比例准确,姿态各异,生动传神。房屋建筑、织机等在传统界画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了西洋焦点透视法,使画面具有较强的现实感。

此本为内府原刊,序文前钤“佩文斋”,后钤“康熙宸翰”“稽古右文之章”,均为朱印;每首诗前钤“渊鉴斋”,后钤“康熙宸翰”“保合太和”,亦为朱印。

《耕织图》的编绘在中国古代具有劝课农桑、宣传教化、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其留存下来的农业生产图像,为今日研究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提供了十分直观的资料,有助于人们了解古时农耕及纺织的面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翁连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