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庄子》基本上是庄周(公元前369—前286年)及其后学所作的。全书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的思想、文风都比较一致,当属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还羼入了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因此,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政治上不仅主张绝对的无为,有时还主张上无为而下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有宣扬混世的,也有赞成避世的;在人生观上,有提倡寡欲的,也有鼓吹纵欲的;在对待不同学派的态度上,有坚持混合齐同的,也有针锋相对的。这些分歧,与孔丘之后,儒分为八;墨翟之后,墨离为三,是完全一样的。表明了庄周之后,庄周学派也在发展、分化。反映了从战国中至秦汉间的社会变革及各种学派间的相互渗透。但只要不违背《天下》篇所表述的庄周观点,都应归属于同一体系。因此可以说,《庄子》是以庄周思想为主体,从战国中至秦汉间庄周学派的总集。它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从全书的基本倾向看来,完全体现了在野派的政治态度,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尤其在哲学领域里,广泛而深入地阐明了作者的见解,完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体系。
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它那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性的寓言,辛辣的讽刺笔调,生动逼真的描绘,灵活多样的句式,丰富的词汇,在中国古代的散文史上,是很少能够与之伦比的。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复杂的。知识分子几乎都爱读它,连封建帝王也很重视它。唐天宝元年,还诏号庄周为南华真人,《庄子》为《南华真经》。或取其无为寡欲,保命养生;或取其不满现实,鄙弃功名;或学其悲观厌世,自我超脱,自我陶醉。从现存的晋人郭象《庄子注》算起,评注《庄子》的数以百计。有的说《庄子》与法家同源,有的把《庄子》与儒家合流,有的说《庄子》等同佛家,有的以阴阳家、神仙家的观点去解说《庄子》。虽然各有所见,但总未能揭示出《庄子》的实质。近几十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开展了对《庄子》新的研究和评价,而且对《庄子》进行了多种注释,出现了大批的研究论文,形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庄子热。但关于庄周其人,《庄子》各篇的写作年代,《庄子》在哲学、美学、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问题,还存在不少分歧、对立的看法,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本书作为建国后第一本《庄子》的新注,是为了给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的读者提供一种较为通俗、浅白的解说,适应广大读者读《庄子》的需求而出版的。初版至今已经十六年了,《庄子》研究的丰硕成果以及本人对庄子认识的变化,都需要进行修订。故在原本的基础上,参考时贤的有关论著,稍加修改。注解体例仍旧如下:
一、本书中的《庄子》原文,以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七月版的《庄子集释》(郭庆藩辑,王孝鱼整理)为底本,参阅其他,择善而从。凡于底本有所改动者,必在注中加以说明。
二、每篇篇首有“导读”,概括该篇中心,指出其中的主要问题;每段之后有段意说明,而且必要时稍加评点。
三、由于《庄子》文章义理玄虚,故除了对生字难词注明音义外,有些句子还根据上下文意略加串解。
四、《庄子》的核心在内篇,故评注时内篇稍详而外、杂篇偏略。
本书的注释工作从一九六四年开始,一直是在杭州大学王焕镳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初稿的修改中,还得到邵君朴、丘世友等先生提出的珍贵的意见。定稿时,中华书局哲学编辑室孙通海同志曾给以热情的鼓励和具体的帮助。这次修订出版又得到中华书局哲学文化编辑室的支持。均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本人水平有限,错误一定不少,望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曹础基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修订于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