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大传(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一章 运筹帷幄

一 钦差大臣走稳着

曾国藩是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十八日受命署理两江总督的,过了三个月,也就是六月二十四日,咸丰帝又下令,命曾国藩正式任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着曾囯藩补授,并授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钦此。

曾国藩在两江总督署用容闳所赠相机拍摄的照片

咸丰皇帝在他有限的政治生涯中,做过无数不聪明、不明智的决定,而命曾国藩任两江总督,虽然事属不得已,但也总算是一个对爱新觉罗王朝大大有利的、明智的决定。随着以后曾国藩的着着布置,这一决定的正确性便逐渐显现出来。

曾国藩既然受命任两江总督,而且他又成了朝廷依赖的主要对象,就该对全局有个统筹安排。当然,首先是军事上的安排,这是最重要的,也是争议最大的。但是怎么安排,各方见解却大不一样。

首先是三省联防。

这时候,在太平天国的四周与太平军作战的清军,北面是督办安徽军务的漕运总督袁甲三和安徽巡抚翁同书指挥的部队,东南面是江南大营残部张玉良部和浙江巡抚王有龄指挥的部队,西南有张芾等指挥的部队,而西面便是曾国藩和胡林翼指挥的湘军。江南大营溃败以后,有进攻能力的,只有西面的湘军了。苏州、常州一带的失守,令清廷一片慌乱。一会儿叫曾国藩速攻芜湖,一会儿命他赶赴苏、常。曾国藩却只认定一个道理:进攻太平天国,必须由下游节节进兵。为此,在清廷任命他为两江总督之前,他已经与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督抚多次联络,强调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必须联为一体。他估计太平天国攻下常州、苏州,稳定了东面战线之后,一定会大举向西进攻,到时候要竭三省之力抵御,保住这三省为“完善之区”。将来就可以以这三省作为进攻太平天国的根据地。只要顶住了太平军的第一轮攻击,大局就可以稳定。到时候不管江浙情形如何,形势都会好转。这就是曾国藩的第一个战略部署。

第二是先上游,后下游。

围安庆之师不动,在没有更多的财力养得起更多的军队之前,战争仍以西线为主。湘军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为基地,先安庆,后芜湖,沿长江节节向东,最后才进逼金陵,不能分散兵力直接到金陵以东。他向咸丰帝奏陈:

自古平江南之贼,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自咸丰三年金陵被陷,向荣、和春等皆督军由东面进攻,原欲屏蔽苏、浙,因时制宜,而屡进屡挫,迄不能克金陵,而转失苏、常。非兵力之尚单,实形势之未得也。今东南决裂,贼焰益张。欲复苏、常,南军须从浙江而入,北军须从金陵而入。欲复金陵,北岸则须先克安庆、和州,南岸则须先克池州、芜湖,庶得以上制下之势。若仍从东路入手,内外主客,形势全失,必至仍蹈覆辙,终无了期。

他还说,安庆一军,目前关系淮南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所以安庆城围决不可撤。最后,他还说,目前虽然太平天国声势大涨,但必须拿定主意,立定脚跟,事情会慢慢好起来。事实上,自太平天国建都天京(金陵)以来,清廷一直把军队摆在天京邻近,也就是江南、江北大营,它希望一来可以保卫苏、浙,二来让湘军苦斗,而江南、江北大营收功。这种做法,从政治上当然可以理解,但从军事上来说,实在是非常愚蠢。南京城高池深,自古号称龙盘虎踞,如果不能完全合围并且断绝接济,很难以当时的武器攻破天京城墙。而江南、江北两个大营本身,却成了呆兵、死兵,而且因为它对太平天国首都有一定的威胁,又最容易受到打击,咸丰六年、十年(1856、1860)太平天国两次倾全力击败江南、江北大营,都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曾国藩决心改变清廷以往的战略决策。这是曾国藩的第二个战略部署。

但是,既然任两江总督,总要有个表示,既对咸丰帝有个交代,并且让江苏的士绅有个盼头,因此曾国藩决定进驻皖南的祁门,作出向江苏进军的架势。为此,曾国藩奏报说,长江以南需要有三支军队。第一路由池州进攻芜湖,与杨载福、彭玉麟水师互相支援;第二路由祁门至江苏溧阳,与在皖南的清军张芾、周天受部就近联络;第三路分防江西广信、玉山,可能的话进取浙江衢州,与江南大营残部张玉良和浙江巡抚王有龄等军就近联络。这是曾国藩的第三个战略部署。

然而,在他的心中,皖南与江西、江苏、浙江交界的战线,也就是江(长江)南的战线,取的是守势,而不是攻势,目的在于顶住夏秋太平天国将要发动的进攻,配合江北湘军对安庆的进攻。湘军攻势在江北的安庆,而不是江南。就如他给曾国潢的信中说的:“余虽驻军南岸,仍当以北岸为根本。”即便取守势,江南这条战线的兵力还是太过薄弱。曾国藩直接带的兵,已交给曾国荃围安庆了,安庆之围不能撤,兵也就不能调来。他与胡林翼商量,调鲍超所部随他到江南,鲍超虽然识字不多,但很会打仗,是一员勇将,对自己又忠心耿耿。曾国荃却要留在江北归胡林翼指挥,因为曾国荃如果跟着他,有了功也不好由做哥哥的出面去请功,有过却要多受指责,跟着胡林翼就方便些。除了鲍超所部外,曾国藩又调朱品隆、唐义训两千人作为护卫,再加上杨镇魁礼字营一千人,总共上万人。曾国藩还打算由左宗棠招募五千人成一军,由原来王錱的部下王开化募三千人成一军,把现在湖南的张运兰一军调来,加上原在江西的李元度一军,勉强可以抵挡一下了。钱只有这么多,只能养这些军队。后来左宗棠募勇的时候,将王开化拉去管营务处,两人成了一军;李元度部又打败仗后裁撤,情况又有变化,这已是后来的事了。至于江北,仍有多隆阿、李续宜、曾国荃三支较强的军队由胡林翼指挥,其中曾国荃一军较弱,但可增募若干以增加围困安庆的力量。

为了长江南北两岸联络、调兵方便,曾国藩让水师统领彭玉麟造大渡船一百只,专派水师一营负责管理,军情紧急时,可以往返运送军队,使南北两岸互相支援,这样就缓解了兵员不足的矛盾。后来安庆之战紧急时,已在南岸的鲍超部就曾奉命北渡增援安庆。

这样,在军事上,实际上核心是安庆。曾国藩在给胡林翼的信中进一步解释说,安庆一军不可撤,安庆一撤,桐城之军便成孤军,势必也要撤,如此不但前功尽弃,一旦太平军来攻,湖北也有危险。还有,曾国藩自己既到皖南,安庆便是皖南皖北联系的枢纽。因此,他计划造足够的运兵船,皖南吃紧,可运皖北的兵来;皖北吃紧,可以运皖南的兵去。因为湘军水师完全控制了芜湖以下长江江面,运兵不会遭到太平军的袭击,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安庆是这计划的中枢,安庆不动,江南江北就可以呼吸相通。

军事战略,如同下围棋,高明的棋手都知道,有时关键的一子落盘,全局胜负都会因此决定,军事战略也是如此,这可能正是许多军事家、战略家喜欢围棋的原因。曾国藩非常喜欢围棋,他深通这个道理。从后来的局势发展看,安庆确实就是这一颗关键的棋子。假如曾国藩还像以前江南大营、江北大营那样乱下棋,恐怕也不免归于失败。

长江下游,处处是河湖,现有的水师已经不够分配了。因此,曾国藩计划再办三支水师。第一支为长江以北的淮、扬水师,这支水师活动于洪泽湖、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之间,南联扬州,北通淮河,可以助守扬州,可以保大利所在的苏北盐场。如果苏州、松江长期不能收复,京师粮食供应困难,还可以在里下河产米区购粮运京。第二支为宁国水师,活动于固城、南漪等湖,与长江水师夹攻芜湖。第三支是江苏太湖水师,准备进攻苏州之用。这三支水师,曾国藩计划都要装备西洋新式大炮。这是曾国藩的第四个战略部署。

曾国藩这些策划,都与胡林翼仔细商议过。曾国藩平日生活、做事给人的印象都很刻板,但与胡林翼通信却也常幽默一下。他把战略计划写给胡林翼征求意见时,称这是考科举的头场考卷,让胡林翼改正。说是“如大段不差,即请将细处核改。如大体全错,即请一笔涂抹,全行改正”。接到胡林翼赞成的回信后,曾国藩先将计划的奏折拜发,然后又写信给胡林翼说:“头场拙稿,荷蒙佳批,今日即交卷拜折矣。此后有骂我何不早赴苏境者,余即对以场稿经先生批定也。”意思是说,今后如有人指责我不早赴江苏,我便说胡林翼老兄也是这个意见。

军事上的策划既定,1860年6月3日,也就是旧历五月十五日,曾国藩从宿松出发赶赴祁门。

但是曾国藩的筹划也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他把太平天国估计太高。实际上,此时的太平天国虽然击溃江南大营,东取苏、常,似乎声势浩大,但朝内主持朝政的洪仁玕为将领不服,朝外主将陈玉成、李秀成又都已受洪秀全猜忌,陈玉成、李秀成之间也有矛盾。而自内讧以后,太平天国高级官员和将领们对天父上主皇上帝的那套信仰已经破灭,洪秀全拿不出新东西却又极力加强这已不为人所信的宗教。因此,太平天国的气势比起咸丰六年(1856)破江南、江北大营时是截然不同的。第二是曾国藩没有计算太平天国如果占领上海后果会怎么样,这是他的漏洞。李秀成曾计划东取苏、常之后占上海,然后向外国买新式军舰二十艘,沿江向西进取。假如李秀成真能占领上海,不用买二十艘军舰,只要六七新式军舰便可胜过湘军水师,那整个战局就完全会是另一个样子。当然李秀成不一定真的买得到军舰,因为列强声称中立,不会卖军舰给太平天国。李秀成除非走私,但一般枪炮可以走私,军舰却难。不过,清政府和曾国藩运气好的是,此时洋人在北方与清军开仗,而在上海却帮助清军守城,结果李秀成没能占领上海,买军舰的计划当然也就没有办法实行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的人做事后诸葛亮,就当时的情形看,曾国藩的军事计划是审慎的、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