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3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0章 祈福

除夕,晨曦微露,天际泛起鱼肚白。

母亲购置的几只大公鸡,与村里别家的鸡较上了劲,此起彼伏地打起鸣来。

那嘹亮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让整个清水村的烟火气都显得隆重了几分。

根据习俗,除夕和初一用于敬祖宗的公鸡,可有着特殊讲究。

个头越大、叫声越响亮,便意味着祭祀时的心意越虔诚。

尽管那时物资匮乏,大家生活拮据,缺衣少食,但在祭祀一事上,却都极为慷慨。

平日里舍不得吃、舍不得买的大公鸡,都特意留到了这个重要时刻。

每至除夕,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忙活起来。

祭祀的行程颇为讲究,先是前往较远的老祖坟,以表对先辈的追思与敬意。

接着去到稍近的土地庙,祈求土地神灵庇佑一方水土。

随后,人们会去往刘氏宗祠,敬奉先辈。

最后,定要前往老爹庙,求神问卦,祈愿还福。

宋向阳一家虽是外姓,可母亲每到这天,必定会去老爹庙祭祀。

在她心中,这是求得心安的重要方式。

宋向阳深知母亲心急,天还未大亮便早早起床。

他抱着一只大公鸡,三根香,两根小巧的红蜡烛,一挂短小的鞭炮,与母亲一同前往一处土地庙祭祀。

此时,姐姐们也没闲着,正忙着家里的大扫除。

她们仔细清理着柱子上、灶房里以及屋子角落里的蜘蛛网。

当地俗称“扫农毛”,寓意着扫去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因今年住在别人家中,例外地没有贴春联,少了些许往年的热闹与喜庆,不过一家人的忙碌与期待却丝毫不减。

到了下午,母亲带着宋向阳前往老爹庙祈福。

还未到庙前,便能听到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老爹庙的香火常年旺盛,从清晨到夜晚,鞭炮声就未曾间断。

有时候来得稍晚些,都得拔掉先前插着的香烛,才有空位插上自己的。

踏入庙内,香烟袅袅,蜡烛林立。

母亲手提一个竹篮,里面整齐摆放着一小碟米酒,三杯“香茶”,一把纸钱,一根红蜡烛,几个糖果和花生,还有一把菜刀。

宋向阳则提着一只大公鸡,另一手拿着一挂鞭炮。

两人抵达庙里时,前面已有不少人在虔诚祭祀。

大家脸上洋溢着喜悦,相互友好地问候几句,便自觉排起队来。

静静等了十多分钟,终于轮到母亲。

母亲先是小心翼翼地将竹篮放置在地上,随后把里面的物件一一取出,整齐摆放在香案之上。

接着,她点燃红蜡烛与香,双手合十,恭敬地行了三鞠躬之礼后,才将香稳稳插入香炉。

紧接着,母亲轻声念起祈福的话语,声音虽不大,却充满了虔诚与期待。

一边说着,一边在地上焚烧纸钱。

这时,母亲转头快速吩咐宋向阳:

“别愣着,快放鞭炮啊。”

宋向阳正看得出神,听到母亲的指令,赶忙从香炉中抽出香,点燃鞭炮,然后迅速将鞭炮往远处丢去。

“噼里啪啦”,鞭炮声瞬间在庙外响起,引得周围的人纷纷投来目光。

鞭炮声刚落,母亲又吩咐宋向阳给鸡放血。

这放血的过程可大有讲究,脖子上的毛不拔,直接用刀在脖颈处割开一个口子。

趁着鸡血涌出,宋向阳迅速拔下一些鸡毛,并且,又依照母亲的叮嘱,将鸡毛贴在香案和庙里的墙壁上。

母亲在一旁不断提醒:

“贴高点,贴高点。”

在她心中,贴得越高便越有诚意,也不容易被别家的鸡毛盖住。

宋向阳只得踮起脚尖往最高处贴去。

随后,迎来了母亲最为重视的环节——求卦。

她从香案上拿起两个由水牛角制成的卦。

这卦也极为讲究,两个正面为“阴卦”,两个反面是“阳卦”,一正一反则是“胜卦”。

母亲双手紧紧握住牛角卦,口中念念有词,先是为父亲求卦,接着依次为家中每一个人,从长到幼,每个人都要先求上三卦。

每个人都至少求上两个胜卦才肯罢休。

若求到阳卦,母亲便会略带欣喜地说道:

“哎,阳间有财......信女诚心求卦,还求老爹阳间保佑......一定要赐个胜卦才行。”

倘若出现阴卦,母亲则会微微皱眉,脸上浮现出一丝愁容:

“哎,阴间保佑。xxx是顽固了点......还求老爹一定要阴间保佑......还请赐个长生胜卦。”

而当胜卦出现时,母亲的脸上瞬间绽放出笑容,开心地说道:

“多谢老爹保佑,明年信女一定会再捉上一只五斤重的大公鸡来还福。”

待所有人的卦都求完,母亲才缓缓合上牛角卦,再次恭敬地朝着塑像行了三鞠躬之礼,随后将牛角卦轻轻放回原位。

宋向阳虽说并不信这些,可每次都会陪着母亲前来,主要也是让母亲有个心安。

有时,他还会主动抢着打卦。

经过多次观察,他发现这卦打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并非毫无规律。

打得轻一些,胜卦的几率似乎就会高些;打得重了,多半会出现阳卦或者阴卦。

他这么做,不过是想让母亲高兴。

因为每次祈福完回家,母亲总会念叨着家里,谁谁谁求了好多卦才出胜卦,要哪里哪里多加注意。

宋向阳曾多次说母亲迷信,母亲总会白他一眼,然后举例反驳。

比如哪家谁谁谁之前不信,后来出了事,便也开始相信了。

为了还愿,还四处去起“高灯”,点寺庙或者庵堂的“香灯”。

母亲尤其爱拿造纸的那家说事。

她说人家老两口辛辛苦苦造纸,每天早晚都恭敬地给土地烧香,所以才培养出两个大学生。

宋向阳听了,只是在心里默默想着,人家自家制香,烧香也不过是为了求个心安罢了。

他可知道,后来那家的男主人得了中风,从楼上摔下,话都说不清楚,没过几年便去世了。

两人从老爹庙祈福归来,便帮着姐姐们处理那猪头和大肘子。

接着,又把祈福用过的鸡拔毛、清理干净。

姐姐们将一盘大萝卜切成大块,把用来炖猪食的灶锅刷得干干净净,装上半锅水,添上耐烧的大木头,生起火来。

一切准备就绪,才将清理好的猪头和肘子放入锅中炖煮。

几个小时过去,姐姐们用筷子轻轻一戳,感觉肉已炖得软烂,便将猪头和肘子捞出来,放在案板上。

随后,姐姐们把大肠、萝卜和祈福完的鸡倒入灶锅继续炖煮。

这满满一锅肉,在接下来的过年期间,便成了天然的“冰箱”。

炒菜时,舀一点上面凝结的白油,待客时,挖一些下面的肉菜和萝卜加热,便是一道美味佳肴。

捞上来的肉稍稍冷却后,宋向阳便双手并用,开始剃骨头上的肉。

他一边剃,一边切下一些递给家人吃。

偶尔还会喝上一口热气腾腾的骨髓,也不顾烫嘴。

就连没剃干净的骨头,大家都要反复啃上几遍,不愿放过一丝肉香。

这样的吃食,在整个清水村都算得上是丰盛的。

有些人家,在这天仅仅会称上几两猪大肠,连着萝卜一起炖上一大锅。

宋向阳把肉切成小块,装盆后放入灶锅再炖一会儿。

只留下一小部分,还有鸡的内脏,用来炒几个菜,当作今晚的晚餐。

中午,大家都简单垫了下肚子,也就省去了午饭。

之后,姐姐们依旧在忙碌着。

宋向阳割完鱼草后,又跟着母亲,拿着几只炖过的鸡,开启了第二轮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