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金人南下?
三天后,那些刚刚放完假回来的一千士兵,看到后山已经矗立起的新式建筑,都是稀奇的咦了一声。
武植这样的做法,在这个时间点,那是绝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个事情。
彻底打破了老式建筑的封闭枷锁,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这个时代的科技进程。
士兵们走进去,看到宽敞,凉快,而且没有房梁的简洁干净的屋子,都是纷纷咂舌不已。
“天呐,这屋子没有房梁,那岂不是很容易就垮了!!”一个士兵略带担忧的开口说道。
“放心吧,十个人都推不倒那面墙,不信你们试试!!”此时正在施工的一个士兵开口说道。
随即之前那位士兵像是不信邪一般,喊来了九个兄弟,一共十个人凑在一堵墙边,奋力一推,却发现根本不能撼动那堵看似也不是很厚重的墙壁。
惊讶过后,这些士兵则是纷纷惊讶于这个建筑的鬼斧天工,在得知是武植所发明出来的时候,这些个士兵对于这个仁慈,讲义气的庄主的好感度不由得再次倍增。
既然这一千个士兵回来了,那么就代表着又是一大批强大的劳动力涌入,他们的建造速度又可以加快一大步了。
于是这些士兵们一边紧锣密鼓的入住,一边建造,速度倒也是十分迅速。
不到半个月,水泊山庄的后山满满的都是建满了双层的复式水泥房子,这可让入住的士兵都纷纷激动不已。
原本住在庄里,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屋子的水泊山庄的士兵,此刻也都是纷纷搬去了宽敞的新房子入住。
作为武植特意为他们建造起来的新房子,武植之前也早就想好,一个房子住二十人,分为一舍,单独派设一个舍长,负责管辖这些士兵的平时里面的生活和纪律等方面。
甚至武植也想过,要针对这些士兵进行特殊的训练,让二十个人作为一个战斗小队,由于天天住在一个宿舍的缘故,二十个关系亲近的袍泽,如果再加上特定的训练方式,若是战斗之中能够配合起来,进行多种特殊手段的进攻或是防守,那么一旦投入战场,肯定会是一个惊掉所有人眼球的大杀器。
不过这个决定很快就被武植暂时搁置了,因为阎博那里传来了捷报,那便是重甲已经研制出来,而且他预计,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至少可以制造出二百副这样的盔甲来。
但是其实武植也不需要这么多,按照目前水泊山庄的情况,他大概也只需要四百副不到。
因为虽说这样的重甲经过武植几人的测试,不单单是武植一个人满意,就连林冲和花荣这样军营里面的老江湖都是纷纷拍手称奇。
武植心里盘算着,的确应该找一个机会去塞外搞一些战马回来,组建一支骑兵部队,以防日后需要。
一天晚上,武植坐在房间里面,忽然斥候进来,说是有武植的信封到了。
几乎不用猜想,这个斥候是武植专门用作联系京城那边的赵佶所用的,所以这封信肯定是赵佶写给自己的。
信里面的内容很简单,大致意思就是北方的金人正在和辽人打仗,碰巧金军那边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几乎所有牲畜死的七七八八了。
而金人则是借机威胁大宋,让大宋无条件的给他们献上一千万石粮食,否则他们的铁骑将会瞬间南下,直取开封。
由于金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游牧民族,所以他们的牛羊牲畜一旦死了,那就意味着他们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了。
甚至如果说严重一点,若是粮食得不到快速的补充,那么他们的族人将会遭受灭顶之灾,他们的军队则会溃散,甚至很可能有亡国灭种的危机。
要知道,不同于他们汉人的粮食可以囤积,甚至可以几个季度的大量积攒。
但是金人就不同了,一方面肉类东西是很难长时间囤积,除非做成肉干,否则没有任何办法能够积攒。
而这场瘟疫,据说几乎席卷走了所有金人畜养的牛羊,反倒是在前线打仗的士兵们没有受到殃及。
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要知道,一旦金人的三十万铁骑还在本土,那就意味着他们的战马也肯定会受到殃及,而且这也天生马背上的战士也很有可能会感染上瘟疫。
不过北方这些游牧民族的人们体质都比较特殊,抵抗力这种东西也是算是比较强,所以遭殃的大部分就是一些牲畜,反倒是他们后方的那些女人小孩并没有遭受太大的危机。
于是金人也只能紧急与前方作战的辽国休战,而后者也是因为在正面战场吃了太多的亏,加上后方也是的确需要整顿一下了,于是也就答应了金人的和谈,并且也真的没有趁人之危的再次进犯。
走投无路的金人也只能将这个矛头转向一向懦弱的大宋王朝,甚至如此赤裸裸的威胁,简直就是欺人太甚。
武植看完这封信,也是激动的瞬间将面前的桌子拍碎,整个人的身上都散发着恐怖的威压。
由于信件上面的内容十分简单干脆,所以更多有用的信息武植也无法获取,只是赵佶在信件之中透露的着急,武植是一眼就能看出的。
俗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甚至武植在后世,每每回想起宋朝这段屈辱的历史,他都会忍不住痛心疾首。
而按照历史来说,宋徽宗和宋钦宗一对父子,那可都是坚定的主战派,甚至宋钦宗当时力排众议,拒绝了向金人俯首称臣,选择了战斗。
但是由于当时的宋朝已经病入膏肓,这些常年甚至都没有训练的士兵如何能在一望无垠的开封地区和金人的铁骑一较高下呢?
结果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宋朝的抵抗军大败,金人顺势攻破了开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位皇帝,也就是现在的皇帝赵佶以及太子赵桓。
同时这也意味着整个大宋乃至整个华夏大地的一段悲剧历史的序幕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