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月楼
北京西长安街南面,旧时有个胡同,地名“回子营”。再有机枢重地中南海的前门新华门,在清代那不是门,是一所雕梁画栋的楼宇,而且也不临街,前面有皇城的红墙围着,只能隔墙望见楼上的绮窗画栏。自然,住在楼中的人也只能在楼上凭栏远眺,才能望到外面的景色。能看见什么呢?就望见回子营一带远远的西域式的房屋。据说这是乾隆妃子香妃的遗迹。这座楼旧时名“宝月楼”,是特地为香妃建造的,让她住在这里,可以随时眺望回子营的景色,好像在西域一样,以排遣思乡的愁绪。孟森先生《香妃考实》记云:“今之新华门,即昔之宝月楼也。犹忆民国元年三海甫议改总统府时,余尝入观其经营改筑之状。时大清门已改中华门……旋议以西苑为总统府,府门与正朝门相并,必临长安街以辟宝月楼为府门,位置适合。余犹及徘徊宝月楼头,与众话香妃故事。故二十年游旧京杂诗,有一首云:‘亭倚迎薰风日柔,翚飞遥对海西头。新华未辟吾犹及,二十年前宝月楼。’正忆彼时事也。”孟森先生还是见过未改为门之前宝月楼样子的。
宝月楼(约摄于1946年)
郎世宁所绘香妃
香妃的故事,各书记载颇多,但极为纷纭,因而民间传说也多种多样。那么她的梳妆楼,为什么叫宝月楼呢?这还要由她本人说起。香妃姓和卓氏,维吾尔族人,原名买木热·艾孜木。香妃在维吾尔族语中读音为“伊帕尔汗”。维吾尔族奉伊斯兰教,也就是回教。按照伊斯兰教规,七月为斋月,要持斋一月,日出之前、日落之后才能进食。斋月结束时,要举行仪式,阖家待新月升起,广设肴馔,以资庆祝,谓之“望月节”。乾隆为依从香妃的传统风俗,所以盖了这座楼,给香妃来举行“把斋”之礼,并为尊重伊斯兰的教义,把斋望月,名此楼为“宝月楼”。
乾隆有《宝月楼记》云:“宝月楼者,介于瀛台南岸适中,北对迎薰亭。亭与台皆胜国遗址,岁时修葺增减,无大营造,顾液池两岸,逼近皇城,长以二百丈计,阔以四丈计,地既狭,前朝未置宫室。每临台南望,嫌其直长鲜屏蔽,则命奉宸,既景既相,约之椓椓。鸠工戊寅之春,落成是岁之秋……楼之义无穷,而独名之曰宝月者,池与月适当其前,抑亦有肖乎广寒之庭也。……”另在乾隆多首宝月楼诗中,均有明确“自注”。
乾隆二十八年新年《宝月楼诗》末联:“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两句中间自注云:
墙外西长安街,内属回人衡宇相望,人称回子营。新建礼拜寺,正与楼对。
三十三年新年亦有《宝月楼诗》,在“北杓已东转,西宇向南凭”句后,也有自注道:
楼临长安街,街南俾西域移来回部居之。室宇即肖其制。
戊寅是乾隆二十年,西历一七五五年,宝月楼建成到现在已经二百三十多年了。在乾隆记及诗中,并未提到伊斯兰教规的望月节,而只是说“池与月适当其前”,这只是皇帝口气含糊其辞地说说,不便说得太实在。而诗句及诗注则较明确地说明是尊重回教宗教习惯,连礼拜寺也修了。宝月楼正可看到。
辛亥之后,袁世凯做大总统,以中南海居仁堂为其办公处。将此楼前面皇城拆去一段,左右修了连接宝月楼山墙的磨砖刻花大影壁,楼后也修了大影壁,挡住路人的视线,以楼下为出入中南海的正门,这样宝月楼就改名为新华门了。
在前人记载中,有的人说香妃生而体有异香,乾隆让将军兆惠从西域接她入宫,沿途护视甚严,香妃如何身上藏白刃,又如何在太后前哭泣,最后自缢云云。也有人记载:香妃是霍集占妻,被俘来京,夫妻均系刑部狱,乾隆让太监深夜取入宫中,纳为妃;宝月楼墙上如何贴着郎世宁画的西法回疆风景图、如何有一面一丈多高的大铜镜子等等。所述同前面引的传说,似乎完全矛盾。哪个真,哪个假呢?实际都是根据传闻编造的故事。前面说香妃身上藏有白刃,而且不只一把,等机会报仇云云,这是不可能的。第二种说法似乎亲眼目睹,实际也是瞎猜的。乾隆时大玻璃镜,在宫中已毫不稀奇,怎么会用丈余高的大铜镜呢?编得也太不像了。
近人记载香妃的文字,首推夏枝巢(仁虎)和孟森二家。枝巢于《旧京琐记》云:
香妃,乾隆中兆惠平回部归,进之宫中。近人笔记记载纷歧,要其事为实有也。南海宝月楼,俗称回妃望家楼,其街南旧有对峙一小楼,楼下地名回子营,为回部归诚仕族所居,今尚有一二家存者。故老相传,香妃入宫,其家族亦随入都,香妃思家而限于礼制,上特于南海建宝月楼,而于其对面回子营亦建一小楼。香妃登楼眺望,其家亦登楼以瞻颜色云。
按,枝巢老人的记载,是比较接近事实的,其一是在回子营也盖了一个小楼,这在皇城外面,路人都看得见,自然所传非假。再有其家族亦随之入都,这也是确实的。近些年有人据大内满文档案,详加考实,颇资谈助,不过要细细说来。
孟森老先生写过一篇《香妃考实》,考据最详。曾记其在东陵见香妃陵寝云:“于民国二三年间至东陵,瞻仰各陵寝,至一处,守者谓香妃冢,据标题则容妃园寝也。”
据《清史稿》记载:乾隆诸妃“又有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麦女”。这样即可得出结论,香妃正式的封号,应称“容妃”,香妃是俗称。为什么传说体有异香呢,这是因为当时人们不理解西方人汗腋分泌气味的缘故,所以称之为“香妃”,代代相传,东陵的守陵太监也这样告诉孟森先生。而陵寝的正式名称则仍是容妃。
孟森先生的文章,考证香妃进宫的年代是乾隆二十年前,二十三年盖宝月楼。均在和卓叛乱之前。
当年清军平定这次叛乱是很复杂的,只能加以简单介绍,以说明香妃的身世。当年新疆有一“玛木特玉素布”,为其部族首领,三传之后,子孙众多,有霍集占者,和香妃之父阿里和卓是平辈,香妃之兄图尔都是其侄辈。乾隆二十三年,霍集占叛清,香妃之兄图尔都反对叛清,便带人逃到布鲁特地区,尊之为“和卓”,有宗教领导人的意思。清兵将军兆惠带领大军去平霍集占叛乱,为霍集占一方面之大小和卓带兵包围,此时香妃兄图尔都所在之布鲁特地区兵袭击其另一据点,一下子分散了叛军围清军的力量,兆惠胜利解围,不但转危为安,而且转败为胜。叛军投降。后来香妃兄被清朝封为辅国公。香妃进宫,其弟亦入觐。
孟森先生考证香妃乾隆二十年进宫,但也有人考证认为是误把时间提前了。因为实际此役在乾隆二十三年,平息叛乱在二十四年夏天,即公历一七五九年。因而香妃进宫必然在此之后,不可能在此之前。
近年有人查阅故宫博物院档案,发现了一份《容妃遗物折》,其折开头说: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二十日,大学士和珅传旨,容妃遗下衣服、手饰等物,俱着分送内庭等位,并赏公主、大格格及丹禅、本宫首领、太监、女子等,钦此。
“格格”“丹禅”均满洲话,“格格”一般知道,“丹禅”是娘家人。考证者从后面“丹禅”名单中,找出香妃五叔额色尹公爵,名公额思音,香妃嫂图尔都之妻等人,明确香妃即容妃。至于其进宫年代,从故宫所藏宫中乾隆十七年到三十九年《赏赐底簿》中查明,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赐荔枝名单中,有“和贵人”一名,这就是容妃,也就是香妃。据《清皇室四谱·后妃谱》载:“容妃,和卓氏,初入宫,赐号为贵人。”前面说过,实际维吾尔语中,“和卓”一词,是宗教领导人,宗教首领后裔的意思。清宫以音为主,不能辨此宗教称呼的意义,便以为是姓氏了。另据《内庭赏赐例》记载,乾隆二十六年,“九月十五日,和贵人生辰,恩赐银一百五十两”。乾隆四十九年,“正月十四日,赏容妃五十岁千秋。文竹嵌玉如意一盒,计九柄。古玩一九:汉玉夔龙半壁、白汉玉玲珑璧磬一架、白玉仙人一件、青玉仙人仙槎一件、水晶双耳花插一件、碧玉双耳盖罐一件、红白玛瑙荷叶水盛一件、白磁小罐一件、青花渣斗一件……均有紫檀座”(单上并注明九月十五日千秋)。根据以上记载,可见香妃进宫,在乾隆二十四年之后,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前,具体日期是定边将军兆惠凯旋到京之时,即乾隆二十五年三四月间,将香妃及其家属一同带到北京,将香妃送进宫中,以乾隆四十九年五十岁往上推算,进宫时已二十六岁了,去世时则为五十四岁。由贵人封为容妃,是乾隆三十年六月的事,香妃已三十一了。
香妃进宫,据内务府满文档:赏给其叔、其兄东大市六条胡同官房二十二间,着其创立家业,当差行走;整备衣着、鞍骑及一应器具;自广储司拨银五百两赏给;又因香妃兄图尔都年俸仅百两,不够开支,便从官房租库每月支银二十两予之等等。其兄、嫂、叔等,就是《旧京琐记》中说的香妃家人。但这些记载,和乾隆《宝月楼记》所记盖宝月楼的年代“戊寅”乾隆二十三年又有矛盾。孟森先生《香妃考实》说“然妃所居之宝月楼,则筑自二十三年之春……故知其来必在未叛以前。所谓以贵人入宫,盖承宠而后营舍以藏之”等等,更为矛盾。看来盖宝月楼的目的,是等着接待贵人,而非先有了贵人,再盖宝月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