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颗心:一位心外科医生手术台前的生死故事(新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一
这就是真实的心脏外科医生

张海波

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韦斯塔比医生是英国著名的心脏外科医生,曾经师从国际心脏外科先驱柯克林教授。初次读到《打开一颗心》这本书,有种非常熟悉的感觉,这里几乎是我们心脏外科医生每天工作和心情的缩写,非常真实,有时也确实非常残酷。所以,几乎没有时间阅读大部头的我,很快就读完了全书。

在韦斯塔比刚刚开始学习心脏外科手术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心脏外科起步和迅速发展的阶段。那个时候社会普遍认为能够做心外科手术的医生都有如神明,都用非常崇敬的眼光看待他们。是啊,看到开胸后跳动的心脏在药物和体外循环下停跳、手术后又苏醒过来的过程,就像目睹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神圣、神奇的同时也意味着危险四伏。本书英文原名Fragile Lives,直译是“脆弱的生命”,这是在治疗心脏疾病过程中,面对众多复杂和危重的心脏病患者,心脏科医生常有的体会。书中描写了几个失败的手术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也许对没有经历过心脏外科的普通大众来说,一些手术失败的场景甚至有恐怖和黑暗的感觉。但在作者的文字中,能够体会到外科医生无能为力的无奈和孤独。医学是科学,但是很多问题远没有研究清楚,很多领域还只是刚开始探索,个体化差异也常使意外事件相伴发生。

更多的手术病例是成功的,甚至有很多案例在一二十年前的当时是世界性、开拓性的工作。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技术。各种心脏疾病的晚期都会进入到终末期心力衰竭的阶段,很多重症患者对各种剂量的药物都失去了反应。以往这些患者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死亡。人工机械辅助装置比如HeartMate系统(文中译为“心伴侣”)创造了很多奇迹,让自体心脏几乎不动的患者完全靠人工机械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像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一样,维持生命的发动机竟然不是肉体,而是人工的机械,怎能不觉惊奇!当然,心脏移植也是如此,捐献者的心脏要被取下、离体,再安装到心衰患者体内,还能继续复苏跳动许多年,这些场景可能除了我们亲身从事这个行业的医生外,普通大众都会觉得有如幻想。需要指出,中国古代史传中记载了扁鹊的换心术,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心脏移植的记录,承载着人类对心脏移植这一充满想象色彩的神话的向往。

在将近20年前,韦斯塔比医生凭着创新性思维和勇于探索的勇气,即使面对甚至有些古板和苛刻的医院规章制度,仍然大胆果断地引进并创造新技术,使之在英国乃至欧洲都是率先使用,挽救了众多患者宝贵的生命。这些技术,还有书中描述的作者一些其他创新性手术方案设计及其异乎寻常、奇迹般的治疗效果,在韦斯塔比充满人文色彩的文笔下引人入胜。这并不是韦斯塔比在故意炫酷或夸大其词,实际上心脏外科医生每天都在面对个体化的心脏病患者,对每个患者都会有不尽一致的治疗和手术方案。只有每一个细节都能够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才能成功,毫不夸张地说,一丝一毫的细小疏忽都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失败结局。韦斯塔比身为所在医院乃至全英国著名的心脏外科医生,也经常为了一个复杂病例手术十几个小时、甚至跨国二十几个小时连夜赶回医院,就是为了争分夺秒,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心脏外科医生某种程度上最能体现医生的人文关怀,几分钟的提前努力和一个细节都和一条生命、一个家庭走向幸福还是深渊息息相关。

对作为同样进行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临床和研究的我来说,这些技术已经非常熟悉,但是很可惜在目前中国仍然只有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和Impella设备可以应用,而像HeartMate、HeartWare等更先进、更长时间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仍然没有引进,可以想象面对众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外科医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当然安贞医院是国内最早和最多应用ECMO和Impella系统的医疗机构之一,作为其心外科团队成员,就像韦斯塔比书中描述的那样,我已经在临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难以实现的奇迹,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专家呼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进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国际公司已经有计划在中国开展这类昂贵的救命设备的临床使用,预计几年后中国的心衰患者就有条件使用这些先进设备,从而能够像韦斯塔比在书中描述的那样,从濒临死亡的境地恢复日常的生活。

顺便一提,韦斯塔比医生不但手术技术精湛,而且文笔细腻生动传神。他走遍世界进行学术交流和会诊手术,也领略了很多异域风情,他描写这些经历和景色,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他描写的英国心脏外科医生手术室里劳累时喝喝咖啡,下班后带着私人猎犬围着庄园的私人湖泊跑步放松,同样令人神往,这些一张一弛的片段都是国内医生难以企及的,希望今后中国的外科医生也有机会享受这难得的片刻休闲,然后才能更好地、元气满满地投入下一个挑战中。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