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湘中骨伤科临床经验集(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清热药

一、石膏

【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本品辛甘大寒,寒能清热泻火,辛寒能解肌透热,甘寒清泻胃火,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之要药。

2.敛疮生肌,煅石膏性味甘辛涩寒,外用有收湿、生肌、敛疮、止血之功,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

3.清泻胃火,用于胃火头疼、牙龈肿痛等。

【用法用量】

煎服,15~60g。内服生用,打碎先煎30分钟;外用须火煅研末。

【用药禁忌】

内服只用于实证,虚证不宜用。煅石膏严禁内服。脾胃虚寒、阴虚内热忌服。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Al、Mn以及Fe、Zn、Cu等微量元素。具有解热、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止渴、提高肌肉和外周神经的兴奋性等作用。

【临证配伍】

1.外感热病,肺热喘咳。症见高热、烦渴、脉洪大等,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若邪热深入,气血两燔,见高热不退、发斑,可配水牛角、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如清瘟败毒饮。胃火上炎的牙痛、头痛,配知母、生地黄、牛膝等,如玉女煎。肺热咳喘,配麻黄、杏仁等,如麻杏石甘汤。

2.胃火亢盛,内热消渴。本品可治胃火头疼,常与川芎等药同用,如石膏川芎汤;治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常与黄连、升麻等同用,如清胃散;治胃热上蒸,耗伤津液之消渴,常与知母、生地黄、麦冬等同用。

3.溃疡不敛,湿疹瘙痒,外伤出血。用治溃疡不敛,常与红粉配伍,如九一丹;治湿疹瘙痒,可配伍黄柏研末外用;治外伤出血,可单用煅石膏研末外撒;治烧烫伤,常与青黛同用。

【文献摘录】

《本草经集注》:“石膏,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

《神农本草经》:“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

【用药心得】

仇湘中认为该药清热功效显著,被誉为“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是治疗热病的代表药物,在骨科疾病中,主要运用了石膏清热泻火、解肌透表和透疹化斑的功效。配伍竹叶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配伍细辛,以生石膏清散阳明之郁火,细辛祛风散寒止痛治疗三叉神经痛(风寒入络、胃热上炎证);配伍甘草,外用治疗褥疮、外伤性皮肤溃疡。

二、知母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肺胃实热证。

2.滋阴润燥,用于阴虚火旺,肺肾阴虚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

【用法用量】

煎服,6~12g。清热泻火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炒用。

【用药禁忌】

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多种甾体皂苷,并含多量的黏液质。具有抗菌、解热、降血糖、影响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抑制Na-K-ATP酶活性、降低组织耗氧量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临证配伍】

1.外感热病,证见高热、烦渴、脉洪大等,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肺热咳嗽,阴虚咳嗽,常与贝母同用,如二母散。

3.用于阴虚消渴,口渴、多饮、多尿者,常与花粉、五味子合用,如玉液汤。

4.骨蒸潮热,常与黄柏、地黄等泻火、滋阴药同用,如知柏地黄汤。

【文献摘录】

《医学启源》:“知母,凉心去热,治足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

《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本草易读》:“泄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咳,治久疟之寒热。止渴润肺,清金泄肺。败脾胃,泄大肠。”

【用药心得】

仇湘中临证常巧用六经辨证方法治疗骨科杂病,如对以“关节疼痛、肢体肿胀、气冲呕逆”,少阴太阴阳明同病者,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方中的桂枝、麻黄祛风通阳,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防风祛风除湿,知母、芍药清热养阴,生姜、甘草和胃调中。对于因风寒湿邪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的治疗效果明显。

三、黄芩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燥湿,用于湿温、泻痢、黄疸。善清上焦湿热。

2.泻火解毒,用于肺热证、少阳证、疮疡肿毒。入肺能清肺泻火,以清肺热见长。

3.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吐衄。

4.清热安胎,用于胎热不安。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清热宜生用,安胎宜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宜酒炒。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

本品主含黄酮类成分,包括黄芩苷、黄芩素等。具有抗炎、抗过敏、解热、抗菌、保肝利胆、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治白内障、改善脂质代谢、降压、利尿、抗癌、镇静和解毒等作用。

【临证配伍】

1.湿温发热,证见胸闷、苔腻,配滑石、通草、白蔻仁等,如黄芩滑石汤。若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常与黄连、干姜、半夏等配伍,辛开苦降,如半夏泻心汤。

2.肺热咳嗽,单用即可,如清金丸。兼入少阳胆经,与柴胡同用,有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治火毒炽盛的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同用。

3.大肠湿热,泄泻痢疾,可与黄连、葛根同用,如葛根芩连汤。用治湿热黄疸,则与茵陈、栀子同用。

4.血热吐衄,常配伍生地黄、白茅根、三七等凉血止血药。

5.胎热不安,配当归、白术等,如当归散。

【文献摘录】

《神农本草经》:“黄芩味苦,性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

【用药心得】

仇湘中常用黄芩配伍白芍清热燥湿、解痉止痛;配伍黄连,增强其清热解毒之效;配伍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二者配伍升清降浊、调和表里、和解少阳,清少阳之邪热。

四、黄连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燥湿,善清中焦湿热,为治湿热泻痢的要药。

2.泻火解毒,用于热盛火炽、高热烦躁。本品泻火解毒,尤善清心经火热。

此外,本品善清胃火。

【用法用量】

煎服,2~5g,外用适量。炒用能降低寒性,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

【用药禁忌】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服。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现代研究】

含大量生物碱,主要有小檗碱、黄连碱等。具有抗菌、抗炎、解热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降压、抗心律失常、正性肌力、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有抗腹泻、抗溃疡、利胆作用。并有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血糖、中枢抑制、抗肿瘤、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证配伍】

1.泄痢腹痛、里急后重,配木香,如香连丸。

2.泄痢身热,配葛根、黄芩、甘草,如葛根芩连汤。

3.湿热中阻,脘痞呕恶,常与干姜、半夏配伍,如半夏泻心汤。

4.皮肤湿疮,可用黄连制成软膏外敷。

5.三焦热盛,高热烦躁,常与黄芩、黄柏、栀子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6.水亏火旺,心烦不眠,常配黄芩、阿胶、白芍等同用,如黄连阿胶汤。

7.心火亢盛,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可与黄芩、大黄同用,如泻心汤。兼清肝火,治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者,配吴茱萸,如左金丸。

8.胃火炽盛的呕吐,常与竹茹、橘皮、半夏同用。胃火牙痛,常与石膏、升麻、丹皮同用,如清胃散。

【文献摘录】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

【用药心得】

仇湘中将黄连与桂枝相配伍用于上热下寒,舌苔黄厚但四肢畏寒伴手脚麻木不仁的患者。桂枝具有温中散寒止痛、解肌散邪、交通上下阴阳之气、条达肝气的作用,二者配伍既可清上焦之火热,又可温下肢之寒痹。

五、生地黄

【性味归经】

甘,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分,温毒发斑,症见身热口干,舌绛神昏者。或热入血分,身热发斑,甚则神昏谵语者;或血热毒盛,发斑发疹,色紫暗者。

2.养阴生津,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本品甘寒,清热养阴,生津止渴,滋阴润燥。

【用法用量】

煎服,鲜地黄12~30g,生地黄9~15g。鲜地黄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之力较强。

【用药禁忌】

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

本品主要含β-谷甾醇、甘露醇、豆甾醇、菜油固醇,还含梓醇、地黄素、维生素A类物质。具有影响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强心利尿、降压、降血糖、补血、增强免疫、抗肿瘤、镇静催眠、抗辐射损伤、保肝、抗炎、抗真菌等作用。

【临证配伍】

1.热入营分,壮热烦渴、舌绛神昏,多配水牛角、黄连、玄参等,如清营汤。热入血分,血热毒盛,吐血衄血,可与水牛角、赤芍、丹皮同用,如犀角地黄汤。

2.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症,常与侧柏叶、荷叶、艾叶等同用,如四生丸。若治血热便血、尿血,常与地榆、槐花等同用。若治血热崩漏或产后出血,可与茜草根、苎麻根等同用。

3.治热病伤阴、烦渴多饮、舌绛者,常配伍麦冬、沙参、玉竹等,如益胃汤;治内热消渴,常与山药、黄芪、葛根等配伍,如滋膵饮。

4.治阴虚内热、骨蒸潮热,可与知母、麦冬、地骨皮同用;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舌红脉数者,可与青蒿、鳖甲、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5.治温热伤阴,肠燥便秘,可与玄参、麦冬同用,如增液汤。

【文献摘录】

《本草衍义》:“地黄,《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黄者,若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

《医心方》:“生地黄汁一升二合,白胶一两,以铜器盛。蒸之令消。”

【用药心得】

仇湘中常用生地黄配伍柴胡、白芍、竹叶等以清心肝之火,其中生地黄、竹叶清热泻火、凉血生津,柴胡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白芍柔肝缓急;配伍穿山甲、赤芍、当归等以清化郁热、疏通经脉、化痰开瘀、补益肾气,治疗郁热内蕴、经脉痹阻、痰瘀交织、肾气亏虚之痹病。

六、玄参

【性味归经】

苦、甘、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养阴,用于温热病热入营分,伤阴耗液,见身热口干、舌绛等证。或邪陷心包,神昏谵语之证;或温热病热入血分,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用于肺热燥咳,咽喉肿痛。

2.解毒散结,用于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痈肿疮毒。治外感瘟毒,热毒壅盛之咽喉肿痛,大头瘟疫,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用药禁忌】

不宜与藜芦同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玄参素、草萜苷类、挥发油、生物碱、L-天冬酰胺等。具有抗菌、中和毒素、抗炎、中枢抑制、降血糖及对心血管系统的强心、降压、扩张血管等作用。

【临证配伍】

1.热入营分,身热夜甚,身热口干,舌绛脉数者,配生地黄、黄连、连翘等,如清营汤。

2.热陷心包,神昏谵语,可配伍连翘心、麦冬等,如清宫汤。

3.热入血分,血热毒盛,吐血衄血,可与犀角、赤芍、丹皮同用,如犀角地黄汤。

4.肺肾阴亏,虚火上炎,骨蒸劳咳,可与贝母、百合等配伍,如百合固金汤。

5.肝经热盛,目赤肿痛,可与羚羊角、栀子、大黄等药配伍。

6.热毒内盛,咽喉肿痛,常与黄芩、连翘、板蓝根等药同用,如普济消毒饮。

7.阴虚火旺,咽喉肿痛,可与生地黄、麦冬、川贝母等药同用,如养阴清肺汤。

8.用于痈肿疮毒,多配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等同用,若配金银花、甘草、当归,可治脱疽,如四妙勇安汤。

9.痰火郁结之瘰疬,配伍浙贝母、牡蛎等,如消瘰丸。

【文献摘录】

《药品化义》:“独此凉润滋肾,功胜知柏,为肾脏君药。”

《玉楸药解》:“清金补水,疮疡热痛,胸膈烦渴,溲便红涩,膀胱癃闭之证俱善。”

【用药心得】

仇湘中认为玄参能壮肾水以制浮游之火,可清上彻下,不仅具滋阴降火、清热润燥作用,还有凉血解毒、化斑软坚之功。

七、牡丹皮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热入血分而发斑疹,及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本品能清热凉血,以去血分郁热而收化斑、止血之效。用于温病后期,邪伏阴分,津液已伤,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证,本品辛寒,善于清透阴分伏热。

2.活血散瘀,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癥瘕;可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用于疮疡肿毒;或用治肠痈初起。

【用法用量】

煎服,6~12g。散热凉血生用,活血散瘀酒炒用,止血炒炭用。

【用药禁忌】

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芍药苷、挥发油及植物甾醇等。具有抗炎、抗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降压、镇静催眠、抗惊厥、镇痛、解热和降温、抗菌、利尿等作用。

【临证配伍】

1.热入营血,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常与水牛角、赤芍等同用,如犀角地黄汤。

2.温毒发斑,可与栀子、大黄、黄芩等药同用。

3.血热吐衄,常与大黄、大蓟、茜草根等药同用,如十灰散。

4.温病后期,邪伏阴分,常配鳖甲、知母、生地黄等药,如青蒿鳖甲汤;若阴虚内热、无汗骨蒸者,常与生地黄、麦冬等药同用。

5.血滞经闭、痛经,可配伍桃仁、川芎、桂枝等药,如桂枝茯苓丸;跌扑伤痛,可与红花、乳香、没药等同用。

6.痈肿疮毒,可配大黄、白芷、甘草等药同用。瘀热互结之肠痈,可配伍大黄、桃仁、芒硝等药同用。

【文献摘录】

《本草纲目》:“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

《本草经疏》:“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

【用药心得】

仇湘中认为牡丹皮有镇静安神定志、息风止痉止痛之效,常用于治疗骨科杂病痛证。同时该药也有很好的抗过敏作用,可用于治疗荨麻疹。

八、赤芍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斑疹吐衄。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走血分,能清肝火,除血分郁热而有凉血止血、散瘀消斑之功。

2.散瘀止痛,用于血热瘀滞,经闭、痛经,可治血瘀癥瘕,或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还可用于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用药禁忌】

不宜与藜芦同用。

【现代研究】

本品主含芍药苷,另含苯甲酰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新苷等。对血液系统有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激活纤溶、改善血液的流变性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抗心肌缺血、保护心功能、降低肺动脉高压及门脉高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又有保肝、增强免疫、抗肿瘤、抗炎、抗菌、解痉和抗胃溃疡、镇静催眠、镇痛、抗惊厥、降温等作用。

【临证配伍】

1.吐血衄血,斑疹紫暗,可配伍水牛角、牡丹皮等药,如犀角地黄汤。

2.温毒发斑,血热毒盛,配伍紫草、蝉蜕、甘草等药,如紫草快斑汤。

3.血热吐衄,可配伍生地黄、大黄、白茅根等。

4.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可配伍荆芥、薄荷、黄芩等药。

5.热毒壅盛,痈肿疮疡,可配伍金银花、天花粉、乳香等药,如仙方活命饮。

6.肝郁血滞之胁痛,可配伍柴胡、牡丹皮、郁金等药。

7.血滞经闭,常配伍当归、川芎、延胡索等药,如少腹逐瘀汤。

8.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与虎杖、苏木、刘寄奴等同用。

【文献摘录】

《名医别录》:“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生川谷。”

【用药心得】

仇湘中临床上常将赤芍用于热毒血瘀、肝郁肋痛及外伤瘀肿疼痛等证,常与生地黄、牡丹皮、丹参等药合用,以增强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泻肝火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