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循证医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骨科学的内容广泛,尤其近几年,由于生物工程技术、组织工程学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师不可避免地经常要面对很多新理论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为患者选择一个切实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减少患者的痛苦,节省其不必要的花费成为每一位临床医师的责任。但是在现实工作中,不同的城市,不同等级的医院,甚至同一家医院不同资历的临床医师在对待相同的病例时,选择治疗方法的观点有时候也不完全相同,甚至是相反的。很多骨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没有标准化,无法达到一致的意见。

骨科的患者大多需要进行长期随访,才能够得到准确的诊断、治疗结果;而且骨科患者功能恢复评定有其特殊性,新疗法的结果在治疗的早、中、晚期经常会表现不同。因为临床医师的主观功能评定与客观功能评定存在差异,使得很多文献的结果不能相比较。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让骨科学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更加具有其独特性,因此,无论患者和临床医师,都更加需要一种准确的临床方法来证明治疗结果的好坏。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以翔实的科学证据为最佳的临床研究依据,从而负责、明确、明智地利用已有的最好证据来决定每个患者的治疗。在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的基础上,也注重结合医师个人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目的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的结果为依据。它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其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是21世纪临床医学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循证医学的目的是要把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循证医学包括:①形成可供系统评价的证据;②收集、整理证据,进行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SR);③临床诊疗原则的调整;④运用循证医学证据和新的诊疗原则指导临床实践。

循证医学强调的是真实可靠的临床证据,故如何采用先进的方法获得临床证据是其首要任务。按循证医学专家根据美国肿瘤临床协会提出的临床证据可靠性分级,可分为下列5个级别:①Ⅰ级:研究结论来自对所有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荟萃分析及RCT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②Ⅱ级:研究结论至少来自一个设计良好的RCT;③Ⅲ级:研究结论来自设计良好的准临床试验,如非随机、单组对照的、前后队列、时间序列或配对病例对照系列;④Ⅳ级:研究结论来自设计良好的非临床试验,如比较和相关描述及病例研究(无对照组的系列病例观察);⑤Ⅴ级:病例报道和临床总结及专家意见。其中Ⅰ、Ⅱ级被认为是“金标准”。但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患者素质和经济条件不均衡、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等因素,开展RCT研究目前还比较困难。如何将循证医学知识普及、推广,利用政策导向,让有能力的医药企业解决经济问题来发展RCT等都是下一步应考虑的问题。对研究目的相同的各类临床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是目前获得最佳证据的又一方法,随着医学文献的不断增加,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良莠不齐的文献呈现在临床医师的面前,加上骨科具有传统中医治疗方式的特点,许多研究都不是在严格的RCT方式下进行的,在国内要开展较热点的课题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骨科临床问题的研究尚无此条件。较为适宜开展的荟萃分析是针对中国人的一些特殊临床问题的研究,如地域、人种差异、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中草药、针灸、中医正骨或国内某些特殊疗法治疗效果、某种疗法的成本效益分析等。而要进行临床诊疗原则的调整,运用EBM证据和新的诊疗原则指导临床实践,则必须在获得足够的EBM证据后,通过各种专业期刊、及时再版的教科书、学术讲座、政策制定等来促进实施。在目前条件尚不成熟时,应普及、推广EBM知识,专业期刊应引导更科学(上述证据分级中Ⅰ、Ⅱ级)的论文发表,减少不科学成分,为下一步EBM证据的获得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国内与骨科循证医学相关的图书寥寥无几。于是,我们编写了这本《骨科循证医学》。本书主要分为5部分,其中第1部分为绪论(第1~4章);第2部分主要介绍了脊椎疾病循证医学(第5~10章);第3部分为骨折疾病循证医学(第11~16章);第4部分讲述慢性运动损伤循证医学(第17~21章);第5部分为恶性骨肿瘤和脊柱结合的循证医学(第22章和第23章)。本书为我国临床医师、科研人员、医学生等提供参考,为临床实践,诊断治疗提供相关证据。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编 者

2014年3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