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优秀也能成为一种习惯

作家林清玄曾说:

我是一个从小被唤醒了内心种子的人,小学三年级就立志当作家。我坚持每天写字:小学时,每天写500字;中学时,每天写1000字;高中时,每天写2000字;大学时,每天写3000字。一直坚持,我在17岁开始发表作品,一生出版了100多本书。

学习懒散、做事拖拉、过一天算一天,缺少内驱力的推动,对自己没有良好的认知,自然也就不能取得成绩,更不可能变得优秀。

内驱力是个体自发产生的一种具有驱动效应的力量,具备内驱力的孩子不会被外界挫折所阻碍,也不会被别人的声音所左右,他会把所有力量都放在如何更好地前进上。

在职业越野摩托车圈,女车手少得可怜,因为这个项目异常危险。

车轮滚滚,浑身泥泞,男车手感到很好奇,问一个女孩:“你怎么会喜欢这个?女生不是都喜欢毛绒玩具吗?”

女孩没有回答,但心里默默地回了一句:“因为喜欢!”

女孩刚学骑摩托车时,妈妈觉得:“女孩子怕疼,她试试,就会知难而退了。”结果,女孩一坚持就是一年多。

后来女孩摔伤头,直接休克。妈妈禁止女儿再练,但女孩一定要坚持。以她目前的成绩,参加女子比赛,很可能会拿冠军。但遗憾的是,女子比赛越来越少,她只能参加男子比赛。男子级别分为AB组,她的成绩大概位于B组的前四。成绩并不耀眼,女子很难在男子赛车比赛中脱颖而出,但女孩表示:“未来我会一直把它当作职业。”

看到这样的孩子,多数家长都会心里发酸,自家孩子怎么逼都不愿意学习,别人家的孩子却反推着父母支持,到底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得这么好?其实,这里发挥巨大作用的就是内驱力。

外表总是表现得努力勤奋的孩子,如果“内心动作”并不是源于热情、喜爱、探索和追求,那么很可能是被某种外部评价或客观物质的获取而驱动,因此,孩子那些表象中的坚持和努力并不能证明他已拥有了强大的内驱力。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一定要有唤醒孩子的“内心”的动作,而非仅仅是表象动作。

也就是说,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外界的压力转变为内在、向上的能量。引爆孩子内驱力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太强,那么不仅会让自己感到焦虑,还会让孩子陷入焦虑。控制欲太强的父母,往往会培养出没有方向和目标、自我管理能力差、丧失“内驱力”的年轻一代。研究表明,只有让孩子感到能够主导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自主能动性。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父母都要把掌控权还给孩子,并清楚地告诉他们:学习是自己的事,要对作业和成绩负责。拥有“掌控自己人生”的选择权,才能拥有更强的内驱力!

2.用赋能、唤醒和爱滋养孩子

与其用打击式教育为孩子的人生蒙上阴影,不如让赋能、唤醒、爱成为孩子成长的底色。孩子最大的底气来源于父母的赋能、肯定和看见。受到的肯定越多,孩子的行为和性格会越好。著名的教育家史宾塞曾经说过:“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赋能、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赋能、喝彩和鼓励意味着肯定,孩子会因此充满自信和前进的动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3.了解兴趣,重视孩子的隐形需求

激发内驱力需要兴趣做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可以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作为一个生命体,个人除了生存发展的本能需求外,心理需求是隐形的,但不容忽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父母不仅要帮助孩子培养学习的内驱力,还要强化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正向的心理体验。让孩子在一次次进步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体验到自身的力量,建立真正的自信,并获得更好的内驱力。比如,写作业的时候孩子说“我不想写”。听到这句话,家长先不要生气,既然孩子不想写,一定有不想写的原因,不如听一下孩子的想法。问问孩子是不是在学校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其他想法。

4.帮助孩子找到兴趣

村上春树说:“喜欢的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喜欢是一切的原动力,一旦喜欢某件事,无论怎么样,孩子都愿意奉献,并甘之如饴。世界之大,充满各种可能性,应该鼓励孩子多去尝试。只有大胆走出去,才能慢慢找到内心热衷的事物。父母要给孩子自由。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干预,让其先投入一段时间试试。了解是喜欢的前提,等孩子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再谈是否喜欢。

5.多让孩子体验自主感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不应该给孩子过多的干涉和保护,适当放手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面临选择时,要尽量让孩子做主,因为孩子只有自己能做主,才能获得自主感。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决定,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6.多让孩子体验自我胜任感

自我胜任感也叫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人在做成功某些事的时候获得的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体验感。如果孩子什么事都做不成,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就不愿意尝试和努力了。相反,如果他总是能做成事,自我胜任感就会很强,就会更积极主动。所以,想让孩子有更多的内驱力,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多体验成功的感觉。孩子经常能从自己做的事中体验到成就感和胜任感,做事就更有冲劲了。

7.给孩子正面的反馈

获得正面的反馈,孩子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会感到自豪、愉悦、快乐。孩子内心得到满足,就能产生良好的表现。这种表现是自发的,不需要借助外力,孩子会越做越好,会觉得自己很棒,很有成就感。因此,当孩子自发地学习或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给予正面反馈,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在成功体验中孩子获得良好的感觉,并且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对的,进而把有效的行为进行固化。

8.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从本质上来说,价值观是长久保持学习内驱力的保证。人天生是好奇的、渴望学习的,因为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适应这个社会,更好地生存。对于人来说,能够生存的前提就是不停地学习,学习是贯穿人类一生的活动。家长要引导孩子相信并看到学习是有意义的,并且每个孩子对于自己、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有学习的责任。家长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帮助孩子在价值观上认可学习的重要性。

9.不给孩子贴负面的标签

很多时候父母觉得只要孩子更上心一点、更努力一点,就能学好知识。但是真实的研究告诉给我们,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够努力,而是由于学习技能的缺失,使他们无法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所以他们不愿意学,导致能力越来越差,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家长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懒惰、不上心、不负责任,要坐下来跟孩子一起讨论,了解真正的原因。

对于长期的有延续性的内驱力不足,家长要去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尽快帮孩子解决问题。

10.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探索

孩子良好内驱力的形成,离不开家长的观察和发现。家长要求孩子不停地做题,不如和孩子一起进行多样的亲子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提问,引发孩子思考,再引导孩子找到解决方法。引发孩子在实践中寻找答案,是唤醒孩子对知识好奇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堂学习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家长要想让孩子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内驱力,就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学习和学业上。学习,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父母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孩子对问题展开深入探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生活中的事情都能成为学习的对象。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的好奇和探索得到家长的肯定与支持,那么孩子就能产生更高的、更持久的、更深远的学习内驱力。

11.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热爱

孩子小时候,对于一些事物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蹲在地上看蚂蚁,一看就是大半天;喜欢玩小汽车,家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玩具都是小汽车;喜欢搭积木,可以坐在地上搭半天。

孩子做这些事情,会沉浸其中,非常享受。但是,多数家长只希望孩子热爱那些对成绩有帮助的事物,不停地纠正孩子,慢慢地孩子也就放弃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

孩子的一些热爱,被父母在慢慢的纠正与唠叨中随风而逝,而孩子对父母认同的事物又没有兴趣,渐渐地孩子也就没有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的热情了,孩子的内驱力就这样慢慢消失了。

12.允许孩子适时退出

所谓的热爱,都需要经过体验才能发现。所以,如果孩子尝试后,发现自己真的不喜欢,那么家长千万不要逼孩子继续坚持,要允许孩子退出,以免孩子在不擅长、不喜欢的地方遭受太多的挫折,创造了更多的不良体验。如此,孩子的心态才能放松下来,也会勇敢面对下一次尝试。但是,退出之前,父母要做到以下两点。

(1)确保孩子确实努力过,可以设置一个看得到的小目标。

(2)要与孩子总结退出的原因,比如,跟不上老师的传授方式,不喜欢同时学习的小朋友,不满意自己的进步,需要更多的练习,感到学习单调,等等。同时也要让孩子面对放弃的结果,让孩子在行为与结果之间建立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