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侧影:从轴心时代的李耳到科技社会的李约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春秋

春秋,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要概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命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内容加以整理修订,形成《春秋》。《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也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公元前771年,因周幽王姬宫湦[shēng](?—公元前771年,西周第12任君主,在位11年)宠信褒姒,废太子宜臼。宜臼逃至申国,他外公申侯联合曾侯、许文公及犬戎(外族)推翻了周幽王。之后因为内乱,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所以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20年,东周第1任君主,在位51年)被迫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东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因洛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宋襄公(?—公元前637年,公元前650—公元前637年在位)、晋文公(公元前697—公元前628年,公元前636—公元前628年在位)、秦穆公(公元前683—公元前621年,公元前659—公元前621年在位)、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据《史记》记载,东周时期,还有109诸侯国:齐、晋、秦、陈、吴、楚、越、韩、赵、魏、宋、鲁、卫、郑、曹、钜、邾、杞、杨、蔡、郯、任、滕、费、倪、曾、缯、邳、巢、随、钟吾、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蓼)、舒、舒鸠、舒庸、舒廖、燕、南燕、许、徐、虞、虢、黎、无终、中山、安陵、邓、贾、邢、甘、荣、巴、蜀、单、州、胡、唐、赖、权、莱、逼阳、纪、遂、谭、代、黄、项、耿、霍、息、梁、芮、滑、薛、邿、章、顿、陆浑、肥、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105国;另有义渠、大荔、孤竹、山戎。

东周衰落的原因是,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周幽王,申侯拥立平王,使平王有弑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周王室只剩下一小块地盘,周王室因而衰微。周平王因为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国执掌,得罪了当时的强国郑国,因此不得不与郑庄公(公元前757—公元前701年,姬姓,郑氏,名寐生,公元前743—公元前701年在位)互换人质,将儿子王子狐送到郑国当人质,史称“周郑互质”。这是一次不平等的互质,周王贵为天子,却将儿子质于诸侯国。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8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祝聃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以上两个事件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名义罢了。郑庄公带兵东征西讨,小霸中原,史称“郑庄公小霸”。

周灵王姬泄心(?—公元前545年,东周第11任君主,在位27年)在位期间,周朝国势日益衰败,周天子威信日益低落。各诸侯国通过战争扩张势力,大诸侯国无视周天子,强国伐弱国,连年战争,民生疾苦。

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戍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会盟,调停两国间的战争,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四国有势力的大夫都参加了会盟。会盟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这次大会史称“弭兵会盟”。

“弭兵会盟”的成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宋国外交的极大胜利。“弭兵会盟”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为减少,此后的十几年未有战事发生,而晋、楚两大国之间,在其后的40年内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介于两大国间的中原各国,有了一个暂时和平的环境。诸侯国间的斗争转为各国内部的斗争。各国内部贵族之间为斗争需要,在政治、经济上都采取一些新措施,这样就使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逐渐被新的制度所取代。所以说,“弭兵会盟”是春秋时期由诸侯国间的争霸转向国内大夫间兼并的一年,也是春秋时期由前期转入后期的一年。

姬泄心有两子:长子姬晋和次子姬贵。姬晋天性聪明,温良博学,不慕富贵,喜爱音乐。15岁行冠礼后,以太子身份辅政。晋平公派当时名流师旷(2)前往朝见,问他何为治国之道。太子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让师旷钦佩不已。姬泄心对他十分钟爱。不料,姬晋于20岁时突然得病身亡,姬泄心哀痛欲绝,日夜不宁,神情恍惚。公元前545年11月的一天深夜,姬泄心迷迷糊糊入睡,梦见太子骑着白鹤来迎接他。他惊醒后说:“我儿来迎我,我应当走了。”于是命令传位于次子姬贵。数日后,姬泄心崩。姬贵即位,是为周景王(?—公元前520年,东周第12任君主,在位25年)。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了长达十多年的“王子朝之乱”,最终致使原居洛邑王城的周敬王迁居成周(3)。在晋国的干涉下,周敬王最终击败了王子朝。王子朝在兵败后,携周室典籍图法奔楚。王子朝之乱致使周王室卿士专政,并最终导致“王室遂卑”,维护分封体系的君臣制度、宗法制度和诸侯制度都遭到了破坏,甚至开始崩溃,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等级秩序已无力再维系。而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图法奔楚,使得王室典籍大量失散,但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向南传播,对楚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催生了后来的百家争鸣。

公元前441年,周贞定王姬介(?—公元前441年,东周第16任君主,在位28年)崩。姬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三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吞并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另外一家贵族智伯,晋国实际上分成3个国家(赵、韩、魏),晋国国君晋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公元前441年,周贞定王的长子姬去疾继承王位,但只在位3个月就被自己的弟弟姬叔袭杀,姬去疾被追谥为周哀王(?—公元前441年,在位3个月)。姬叔即位后,又被另一个弟弟姬嵬所杀,姬叔被追谥为周思王(?—公元前441年,在位5个月)。周考王姬嵬(?—公元前426年,在位15年)继位后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最小的弟弟姬揭也有样学样,杀自己再自立。冥思苦想之后,周考王做出了一个非常痛苦的决定,将极其有限的领土进一步分封。当时周天子手里已经没有多少土地了,主要的城市就是旧都王城和新都成周(都在今天洛阳市的辖区之内)。成周作为国都当然不能分出去了,考王就把王城封给了小弟弟姬揭,并封姬揭为周公。通过分封,避免再发生“弑兄自立”。这是周朝的最后一次分封。

周考王姬嵬在位期间,越国日益强大,和齐国、晋国、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越王灭了滕国,开始向中原发展。公元前426年周考王去世,其子姬午即位,是为周威烈王(?—公元前402年,东周第20任君主,在位24年)。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其迁于端氏(今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国剩余土地全部瓜分。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紧接着是战国时代的来临,也是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的起点。司马光还为三家分晋一事发表长篇的感言。姬午承认赵、魏、韩三家分晋,从而间接引发公元前379年的“田齐代姜(田氏代齐)”,导致战国臣克君、父克子、兄克弟混乱时期的开始。

田氏代齐,也称田陈篡齐。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吕尚(姜太公)于齐地,建立齐国。公元前539年,齐景公派晏婴出使晋国,晏婴私下对晋国大夫叔向说:“齐国政权最终将归田氏。田氏虽无大的功德,但能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于民,人民拥戴。”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公元前532年,陈国公族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齐国当国的吕氏。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穷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田僖子)用大斗借出、小斗收回,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田氏施行私政,与齐国国君争取民心。齐景公是个奢侈之君,特别到了晚年,更是好治宫室,聚狗马,喜奢侈而厚赋重刑。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齐悼公),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成子)杀齐简公(齐悼公之子),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齐简公弟),进一步把持朝政,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齐平公孙)。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吕氏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列名于周朝王室。到此,齐国的吕氏政权完全由田氏所取代。

春秋末期,天子号召力已弱,但仍可号令鲁、燕、宋、郑等诸侯,使齐楚不敢欺周。三家分晋后又承认田氏齐国代吕氏齐国,齐、晋皆为西周开国时的重要成员,作为天子的周威烈王支持三家分掉晋国,使周王室少了一座靠山,又引发了战国下克上的大潮。自此,燕、楚、魏、赵、韩、齐、秦纷纷称王,不复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事。

在周景王姬贵时,王室的财政状况已相当拮据,连宫廷的器皿都要诸侯孝敬。有一次,周景王宴请晋国使臣,晋国国君派出正史荀跞和副使籍谈。然而,周天子召见,晋国使臣竟然空手而来,没有带上任何礼物。要知道周景王宴请各国使臣的目的,就是为了接受贡品,所以周景王很不高兴,指着鲁国送来的铜壶说:“各国都有贡品敬献王室,为何晋国没有?”被天子这么一问,正史荀跞哑口无言,副使籍谈越俎代庖,回答道:“晋国受封的时候,也没有接受过王室的礼器。现在晋国正忙着对付戎狄部落的入侵,自然没有准备,望天子宽宥。”

籍谈这番话很无礼。从法理上来说,天子富有四海,晋国一切都是周天子的。晋国现在看到周天子缺少威仪,自己又吝啬,才是没有送礼的根本原因。然而,他却将周朝与晋国放在同等地位,将进贡与礼尚往来相混淆,完全是狡辩。

但是周景王思绪一转,慢慢跟籍谈算起账来。晋国本是周成王“桐叶封唐”给弟弟叔虞的,当时就赐予了不少礼器。桐叶封唐本是一句戏言,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初周武王(?—公元前1043年,西周第1任君主,在位4年)娶了姜子牙的女儿邑姜为王后,传说王后怀孕后,武王梦到一个天神对他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赐给他。”孩子出生后,武王发现婴儿的手掌心果然有个虞字纹,便为他取名虞,因他上面还有哥哥,就称他为叔虞。

周王朝建立后,武王用了“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把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都,武王派三个弟弟管叔(排行第三)、蔡叔(排行第五)、霍叔(排行第八)为“三监”,监督武庚。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崩后,其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公元前1021年,西周第2任君主,在位22年)。周成王营造新都成周,统治中国、大封诸侯、派兵东征、制礼作乐,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但因当时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4)摄政。

公元前1041年,三监因不满周公辅政,联合武庚发生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最终平定了叛乱,并连续攻克了东方十七国,随后进行了第二次诸侯分封。派康叔(周文王姬昌与妻太第九子)建立卫国,派纣王的庶兄微子建立宋国,蔡叔的儿子蔡仲建立蔡国。不久,唐国(山西南部)又发生叛乱。周公率兵平叛,得胜回朝后向周成王汇报平定叛乱的经过,告诉成王说:“现在唐国局势还不稳定,应该派一位王室子弟去镇守,好好地治理。”年幼的成王一边玩耍,一边心不在焉地答应了。

一天,成王叫弟弟叔虞陪他一起在园中玩耍,玩到高兴时顺手从树上摘下一片桐叶,用手撕成玉珪的形状,说:“叔虞,我用这个封你做唐侯。”叔虞立即跪下,双手接过桐叶说:“臣弟领旨谢恩。”兄弟俩玩兴正浓,在一旁的史官却将成王的言行记录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史官见成王没有任何分封的表示,便将这件事情禀告了周公。周公上朝时问及此事,成王说:“我和叔虞是在戏玩。”但周公却非常认真地对成王说:“天子无戏言,大王说的每句话都要录入史书,只有说到做到,百姓才能感受到天子的诚信!”成王说:“好吧,一切按照叔父所说的办。”随即下令择吉日为叔虞举行封唐大典。(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吕氏春秋·审应览》)

在隆重的授土授民仪式上,叔虞身着诸侯服饰接受封赏,周公宣读了诏书,册封叔虞为唐侯,管理汾河以东方圆百里的唐国。天子赐给叔虞怀姓九宗,职官五正,鼓、甲、钟等重要礼器,叔虞跪拜向成王行叩拜大礼并接受了百官的朝贺。

大典结束后,叔虞带着随侍的王公大臣、车马和贵重礼器离开国都。临行前成王拉着叔虞的手说:“王弟,去吧,你要替王兄管理好唐国的土地和那里的子民啊!”并给了他“启以夏礼,疆以戎索”(不必按“周礼”与“井田制”施政)的特殊政策。叔虞来到唐国后称唐叔虞,虞死后,其子燮父继位,迁都于晋水之旁(“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将国号改为晋。

叔虞就国,带走的可是周武王的密须之鼓和周文王的大辂战车。另外,后来晋文公还接受了周襄王赐予的大路、戎路的战车斧钺,黑黍酿造的香酒,红色的弓和勇士,南阳的土田,这怎么能说王室没有赏赐过晋国礼器呢?

周景王算完账后,重重地对籍谈说:“亏你还是晋国司典的后代!”籍谈被天子一顿数落,自知理亏,也不敢作声。宴会几乎不欢而散。望着荀跞和籍谈离去的背影,怒气未消的周天子依然恨恨骂道:“籍谈这样的人恐怕不会有后代了吧!举出了典故却忘记了祖宗。”(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左传·昭公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