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童话:面纱后的科学家与科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寻找真实的李时珍

李时珍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医,是明朝著名的“医圣”,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众多中医药古籍中的佼佼者,遂被世人称为“药圣”[6]。李时珍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极广,大致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神化的李时珍;二是平民化的李时珍。前者彰显了李时珍起死回生的高超医术和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后者表现出其医者仁心的奉献情怀和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其流传后世的民间传说有很多偏离史实之处,因此需要拨开历史迷雾,寻找真实的李时珍。

李时珍出生于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的一个医学世家。李时珍的祖父是一名乡野郎中,社会地位卑微。其父李言闻在当地颇具名声,医术高明。据史料记载,李言闻曾任职太医院莲幕,职位相当于太医院顾问或者参谋,但并无实际名分。

明英宗时期,李家与荆王府颇有交情,李言闻很可能因此缘由被荆王府推荐至太医院。需要注意的是,在封建社会,医生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与算命、卖卦、看风水的人一样,是从事“小道”“贱业”的人,属于“中九流”之一。因此,李言闻希望李时珍能够通过科举出人头地,从而改变李家的社会地位。李时珍幼年时期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医学知识就有接触,并立志行医。但是,在科举至上的传统社会,走仕途是每个读书人的优先选择。因此,李时珍顺应时代潮流,依照父亲的愿望参加科举。李时珍14岁时便中了秀才,这对于一心向往仕途生涯的李言闻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期盼。但天不遂人愿,李时珍在科举路上艰难跋涉,连续参加了三次乡试,均落榜,还因为过度劳累和心理压力得了骨蒸病,险些丢了性命。最终因为屡次落第,他对科举制度心灰意冷,无奈之下转而习医。

至此,李时珍一门心思跟随父亲钻研医术,为百姓治病,闲暇时刻苦研读医学著作。不到4年,李时珍已经成为一名独立行医的医生,并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湖北楚王世子突发暴厥症,楚王找了很多大夫都没治好,便慕名请来李时珍为世子医治,李时珍一服药便药到病除。于是楚王任命李时珍主管王府里的祭祖之事,官居七品。3年后,皇帝突然招揽天下名医,楚王将李时珍推荐入太医院,任太医院判(这一说法的真伪仍待判别)。

因此,李时珍并不厌恶科举,与“淡泊名利、厌恶科举、痛恨官场[5]、钟情医药”的现代版李时珍形象并不相符。李时珍家族从来不排斥官场,甚至非常看重官职。事实上,习医只不过是李时珍在入仕无门的窘境下选择的一条岔路。“不为良相,但为良医”表达的也只是仕途失败的无奈感慨。

李时珍知名度的提升与其著作《本草纲目》的流传和应用息息相关。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本草医学古籍中存在错误,市面上的药材名目混乱,便萌发了编撰一本新本草书籍的想法并付诸实施。李时珍用18年进行野外考察,用10年三易其稿,阅读的书籍800余部,终于完成了其重修本草的心愿。《本草纲目》有16部、52卷,约190万字,收纳了明朝之前本草医书中所记载的药物1518种,并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共1892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

其实,《本草纲目》的出版过程并不顺利。《本草纲目》成书后,李时珍在黄州、武昌府寻求出版商,但因为书籍厚重繁杂,专业性较强,读者群体有限,商业价值不高,屡次被拒。1579年,李时珍远赴当时全国最大、印刷水平最高的刻印中心——金陵(现南京),但也未如愿。1580年,李时珍远赴太仓,欲寻求当时文坛巨子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以此来提高书籍的知名度。但李时珍当时仅在家乡较为有名,因此王世贞并没有答应李时珍的请求,反而作诗讽刺他。可能是两人在名气上相差较远,抑或是宗教信仰不同,因为李时珍对道教崇尚丹药等观念并不认同。10年之后,也许是因为王世贞年老后心境改变或者是李时珍医名的提升,王世贞答应为《本草纲目》作序。其中有“予窥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篆,臣民之重宝也”等语句,对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这些赞誉之词也不排除王世贞卖弄其文学辞藻的可能性,因为李时珍在当时仍未能成为享誉全国的名医。李时珍去世3年后,《本草纲目》在金陵刊印面世,称为“金陵本”,随后又有“江西本”。后来《本草纲目》先后有15种版本面世,这为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盛名远扬奠定了基础。《本草纲目》首次刊印后,很快传入日本,后被译为英、法、德、拉丁、俄等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发行,成为世界各国生物学、植物学和医药研究者学习探究的宝典,是当时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本草纲目》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全面总结了明代以前我国药物学的巨大成就,并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进行纠误补漏。比如李时珍对服食“金丹”可以长生不老,服食黄连、雄黄、芫花等可以成仙不死等说法从理论上加以否定,明确指出这种迷信说法的危害性。李时珍还首创外敷冰降温退热、蒸汽消毒预防瘟疫等方法,并提出“脑是人精神活动的总枢纽”,推翻了自古以来“心是人的思维器官”的传统定论。

《本草纲目》的价值不只体现在药物学方面,还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李时珍敢于实践、善于总结、精于观察,在当时并无朝廷支持的情况下,仅靠一己之力撰写草本药典,其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也在所难免,而且由于李时珍所处的封建社会,其思想和学识会受到历史的局限,将《本草纲目》过分神化也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对《本草纲目》的继承和学习应具有选择性,在日后的应用中加以弥补修正,进一步提高其学术价值,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正确、科学的方向。

《本草纲目》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和“中国古代百科全书”。郭沫若先生为李时珍墓碑题词:“医中之圣,集中国医药之大成,广罗博采,药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这是李时珍医德实践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李时珍医德思想的崇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