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圳高校青年公益实践现状
实践是一切动机的落脚点。在明晰了高校青年的公益参与动机以及信息获取渠道后,则需要全面了解他们参与公益实践的真实情况。根据对调研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所有统计样本中有公益实践经历的高校青年为655位,占比达到了76.0%;没有公益实践经历的高校青年为207位,仅占24.0%(见图1-4)。
图1-4 在校期间是否有公益实践经历
以下将以是否参与过公益实践为分类标准,尝试分别对两类高校青年的参与现状和未参与原因进行探究。
(一)参与过公益实践的高校青年
1.参与情况概述
2020年调研数据显示,高校青年参与公益实践的形式较多体现为成为较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占比为74.4%)、在水滴筹/轻松筹等平台捐赠(占比为43.5%)、四点半课堂/支教(占比为33.6%)等。而策划/执行公益活动/项目(占比为24.9%)、社会企业/公益机构岗位实习(占比为19.8%)、专业机构的项目志愿者(占比为18.5%)则相对较少(见图1-5)。
从上述参与情况可以看出,高校青年更愿意参与时间周期较短、形式更为灵活的公益实践活动。
图1-5 参与过的公益实践形式(多选题)
2.参与周期与投入时间
从高校青年参与公益实践的形式调查结果可知,高校青年主要参与短期公益实践(占比为65.6%),较少参与长期公益实践(见图1-6)。而与之相匹配的调研数据显示,87.5%的高校青年每周投入1~3小时在公益实践上,每周投入4~6小时的占比很少,而投入7小时及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见图1-7)。说明绝大多数的高校青年每周投入公益的时间较少,这也印证了调研数据中多数人仅愿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这一现状。
图1-6 参与公益实践的周期类型
图1-7 平均每周投入公益的时间
3.实践体验
为了解参与公益实践的高校青年感受(见图1-8),调研中采取了李克特五分量表,评分范围为1分到5分。其中79.4%的高校青年对过往参与公益实践的整体感受给出了4分及4分以上的评价,整体的平均值为3.99分。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青年对于过往参加的公益实践有较好的整体感受。
图1-8 过往参与公益实践的感受
4.公益实践过程中专业知识/技能特长使用情况
在有公益实践经历的655位高校青年中,运用到专业知识或技能特长的有291位,占比为44.4%,没有运用到专业知识或技能特长的有364位,占比为55.6%(见图1-9)。其中,社会企业/公益机构岗位实习、策划/执行公益活动/项目、专业机构的项目志愿者运用专业知识或技能特长的比例位居前三。
图1-9 是否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特长参与公益实践
5.专业公益实践的体验感
“获得的成就感、价值感更大”是高校青年参与专业公益的首要感受,占比63.2%。此外,“专业知识/技能特长得到提升,学习爱好两不误”(占比为61.5%)、“更加激发参与公益的兴趣”(占比为53.6%)和“由于参与的程度更深入,自己的付出对结果产生更显著的影响”(占比为52.9%)三个选项占比均超过50%(见图1-10),也是在公益实践活动中运用了专业知识或技能特长的高校青年的主要感受。
图1-10 专业公益实践带来的不同感受(多选题)
(二)未参与过公益实践的高校青年
1.过去未参与公益实践的原因
2020年调研数据显示,“有兴趣但没渠道了解或参与”(占比为77.6%)是高校青年过去未参与公益实践的首要原因(见图1-11),“时间和精力投入过高”(占比为38.8%)也是阻碍高校青年参与公益实践的重要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对相关机构不信任”(占比为31.3%)和“对公益不太感兴趣”(占比为19.4%)这两项在高校青年过去未参与公益实践的因素里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由此可见,如果能通过教育宣讲等方式提高高校青年对公益的认知,改善公益实践项目的专业程度,或许能够改善高校青年参与公益的情况。
图1-11 过去未参与公益实践的原因(多选题)
2.后续考虑参与公益实践的可能性
根据2020年调研数据(见图1-12),如果对上述不参与因素的现状加以改善,样本人群后续参与公益实践的可能性会有显著提高,选择3分及以上的人群合计占比为96.1%。
图1-12 后续考虑参与公益实践的可能性(分越高可能性越大)
由此可见,如果提高公益实践相关参与信息在校园渠道和微信平台的传播效率(如通过高校青年常浏览的校园公众号、个人微信号、志愿社团等传播),提供形式丰富、周期适中的参与方式,那么高校青年后续考虑参与公益实践的可能性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