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蓝皮书(2013—202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特色凸显

十年来,地处西南内陆腹地的重庆,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创新谋划构建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高质量推进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等一批重大功能性中心,高能级打造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高水平推动企业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畅通道、建园区、通口岸、筑平台、优环境等多领域全方位提升,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形成了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一举从开放“末梢”变身开放前沿,构建起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内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国际开放大通道成为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桥梁

重庆通过创新跨国海关体制机制,促进国内跨区域协同联动、打造多式联运物流体系、丰富外贸产品通道走向等举措,谋划推动西部地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多条国际开放大通道。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渝新欧”中欧班列、“渝满俄”国际铁路联运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和“渝甬”沿江铁海联运国际班列构成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成渝联合共建世界级机场群(空中)等公铁水空相结合的国际开放通道运营日益完善,桥梁连接作用日益凸显,为内陆地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拓宽新空间、增添新动力。

图1 重庆市国际开放大通道示意图

资料来源: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官网,http://www.wmlip.com/about/passageway.html

1.推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

自2016年重庆首次提出推进重庆—新加坡双枢纽+通道合作以来,在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下,重庆牵头会同西部12个省(区、市)、海南省和广东湛江市、湖南怀化市,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立“13+2”合作共建格局。通过提升通道共建格局、完善通道线路网络布局、定期发布通道发展指数等特色做法,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等国家合作建设的综合性国际大通道和“一带一路”的合作典范。2017—2022年,重庆铁海联运班列年开行量从48列增至2553列,开行量增长52倍;货物品类从53种增长到948种,物流网络由33个国家(地区)的59个港口扩展至119个国家(地区)的393个港口。

图2 2023年5月18日,2022年度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指数发布

图3 2017年9月25日,渝黔贵新常态化铁海联运始发班列

2.推进中欧班列(成渝)创新突破发展

2011年,我国首条中欧班列线路“渝新欧”在重庆诞生,并于2021年积极主动携手成都合作运营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十余年来,重庆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创新,推动国际货运班列通关一体化、量价联动、铁空联运、班列去回程市场化运营、国际邮包运输模式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成果得以全国复制推广,助力中欧共建“一带一路”。重庆先后成为首个突破国际铁路运邮禁令的城市、首个获批开展铁路运邮试点且率先完成双向铁路运邮的城市、首个开展邮包疏运并全国首发“中国邮政号”专列的城市、首个开行跨境电商进口及B2B出口专列的城市,也是全国唯一常态化开展中欧班列进出境快件运输的城市。目前“渝新欧”稳定运行线路近50条,境外辐射近40个国家,境内通达59个铁路站点和29个港口,逐步形成“3+8+N”集结分拨体系和“东南西北”多点扩散的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网络,为推动重庆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际化物流战略枢纽注入强劲动力。

3.推进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建设

2014年,渝满俄班列由重庆始发至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出关,开创了中国内陆以集装箱专列模式发往俄罗斯的先例,填补了重庆出发的中欧班列北方版图的空白。重庆率先在内陆铁路口岸完成了铁路新舱单系统切换,将海关数据信息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联通,力求线下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通过建设海外集结点、分拨中心,培育发展俄罗斯、白俄罗斯往返邮包运输,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进入“统一运单”时代。2018—2022年,渝满俄开行班列从360列增加到2000列,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加强了中国内陆腹地与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同时促进了成渝地区与京津冀的联系。

4.形成长江黄金水道、“渝甬”沿江铁海联运国际班列等沿江综合立体国际开放通道

长江黄金水道是重庆连接东部沿海的主要运输模式。重庆已初步建成果园港、新田港、龙头港和珞璜港四大枢纽港口,推进川渝合作,启航长江航运“川—渝—沪”快线。加快推进智慧物流和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建设,采用口岸直报和重庆报关口岸验放的大通关模式组织开展“渝甬”沿江铁海联运国际班列。目前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已初具雏形,已成为上游地区最大的集装箱集并港、大宗散货中转港、滚装汽车运输港、长江三峡旅游集散地,长江黄金水道切实发挥“黄金效益”。

5.推进成渝世界机场群建设成为空中陆海新通道

成渝机场群已成为我国内陆国际航线最多、国际业务量最大、国际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国际航空货运取得历史性突破。江北机场以及国航、川航、重航等14家合作主体共同签署《加快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打造空中陆海新通道战略合作协议》,结合“空铁公水”多式联运条件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协同拓展国际、地区航线,逐步形成网络型与区域型、干线与支线、客运与货运相互协调、差异化发展的航空运输市场,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更加自由流动和有效集聚,加快推进西部打造对外开放空中大通道。

(二)重大功能性中心助力提高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供给能力

为增强重庆产业发展的国际分工协作地位,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整体提升,集聚国际消费资源,通过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等重大功能性中心,提升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资金、产品、消费等供给能力,不断提升重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吸引力、影响力、关注度和美誉度。

1.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助力“重庆造”引进来、走出去

重庆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产品进出口贸易。汽车、摩托车、手机、通机等传统优势产业拓展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市场和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与新加坡在智能制造、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领域合作紧密,增强“重庆造”出口品牌影响力。通过历届智博会、西洽会、进博会、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等大型平台,推动奥特斯、菲律宾银钢摩托车、康宁新加坡大猩猩熔炉等一批外资项目签约,并吸引来自全球的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院所和各界来宾到渝,极大增强了企业更好、更快融入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信心和底气。

2.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近年来,重庆在金融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和金融生态上持续发力,金融资金供给持续增加,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加强。中央在渝直属金融机构与市属国有金融机构发挥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金融合作的引领、助推和支持作用,加大对实体企业跨境投融资支持,推进跨境融资持续创新,支持跨境双向投资,为服务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自贸区建设等“一带一路”通道建设做出新探索。推出中西部地区首笔跨境不动产投资信托和首笔跨境债权转让业务,“区块链+跨境金融”试点、中新机构间首笔“再保理”业务、中欧班列(重庆)增加战争保险等多项金融服务。积极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融资结算应用场景,深化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2022年重庆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达到3260.2亿元,同比增长67.9%,结算量居中西部首位。

3.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拓展消费市场规模和消费空间版图

持续推进重庆海关创新监管,推动通关便利化,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试点示范,突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项目化、清单化、事项化推进,高效促进更多国外优质农产品、海外艺术品、进口汽车等优质进口商品聚集重庆,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具“国际范儿”。突出“山城”“江城”“桥都”城市名片,打造多元融合消费场景,推进“两江四岸”、中央商务区等核心承载区升级,成功打造及升级全国首个室内森林沉浸式体验的光环购物公园等“网红”新地标以及磁器口等巴渝文化特色消费场景,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汇聚“国际名品”、打造“渝货精品”、培育“网络优品”,大大增强重庆集聚全球优质消费供给能力。2022年,全市外贸出口额5245.3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407.1亿元,同比增长27.9%。

4.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国际创新合作能级水平

积极谋划推动开放创新,加快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吸引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加快推进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首个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加快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大研究研发平台和载体。与国外研发机构相继开展了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泰国典型食品加工废水一体化云管理装备和云管理平台的合作研发与示范、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在工业互联网技术、工业废水一体化管理、技术转移、农业技术等方面国际科技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引进国际知名高校来渝共建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与60余个国家开展不同程度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助力“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图4 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图5 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室

5.打造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提高重庆经济外向度、城市美誉度和国际事务参与度

重庆通过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活动,优化完善国际交往设施、动力、载体、平台、环境,加快推进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十三五”时期,接待来渝访问重要外宾超过300位。国际交往功能设施更加健全,成功吸引白俄罗斯、乌拉圭两个国家来渝设立总领事馆。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医疗、文化旅游、人才合作等新兴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智博会、中新金融峰会、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峰会等一批国际性重大会议活动在渝成功召开并永久落户,搭建起具有长效机制的高能级、国际化交流合作渠道,重庆参与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提高。充分发挥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桥梁作用,有效增进多边务实合作、深化民心相通认同感。

(三)重大战略平台成为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领头雁”

2013年以来,重庆着力推动开放平台建设和提档升级,已经形成“战略平台+园区平台+功能平台+活动平台”的开放平台体系,聚集了全市80%的外贸进出口和70%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重庆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窗口。其中,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重庆自贸试验区、两江新区等战略平台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1.高标准实施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塑造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是中国和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以重庆为运营中心,是中新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性重点项目。创新谋划开通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中新跨境融资通道、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渝新国际航空运输通道、中新人才培训交流通道等多个开放通道,有力促进了中国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高水平互联互通。重点推进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四大重点领域合作,新加坡在渝设立的法人金融机构增长至20家,中新航空产业园、中新(重庆)互联互通多式联运示范项目等加快建设,设立了中新信息通信媒体联合创新发展资金。持续拓展教育科研、医疗、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重庆莱佛士医院、重庆中新肿瘤医院等项目落地运营,重庆来福士建成投用并成为地标建筑,石柱黄精、巫山脆李等重庆农特产品通过中新(重庆)农业合作计划进入海外市场,中新跨境绿色融资项目、中新分布式能源项目加快推进。截至2023年6月,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256个、总金额253亿美元;金融服务项目251个、金额304亿美元。

图6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总体进展情况

资料来源: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综合服务网,http://www.cciserv.com/kcg.htm

2.创新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打造了重庆开放创新“试验田”和“排头兵”

重庆自贸试验区2017年挂牌以来,依托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在全国率先探索以铁路提单和多式联运“一单制”为核心的陆上贸易规则,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并实现批量化运用,制定国际货运代理铁路联运作业规范等3项国家标准,实现通道网络和国际货物集散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贸易投资自由便利,首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四自一简”监管模式,被国务院纳入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开展本外币合一账户体系、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等20多项创新试点,进口付汇、跨境运费支付业务办理时间分别缩减至2分钟、10分钟。成立全国首家覆盖全域的自贸试验区法院,设立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创新推出涉外商事诉讼、仲裁与调解“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全市1.46‰的面积贡献了全市近1/2的实际使用外资、近2/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成为重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3.推动两江新区高水平开发开放,打造了重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重要平台

作为内陆地区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加快建设重庆自贸试验区和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核心区,截至2023年6月,两江自贸片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3.9万家;两江新区累计签约中新合作项目45个、总金额109.8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18%和43%。持续优化功能平台,两路寸滩综合保税区2022年外贸进出口额超1900亿元、全国排名第六位,江北嘴金融平台、悦来会展平台影响力不断提升。深化国际产业文化交流,打造了欧洲重庆中心和中意、中韩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引进莱佛士医院、常青藤国际学校等。推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外贸进出口额3062亿元,占全市的38%,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89.3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80%,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稳居全市首位,服务贸易额占全市比重超40%,连续4年稳居全市第一。

(四)“五型”国家物流枢纽为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效服务和有力支撑

按照《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重庆依据城市空间布局、存量基础设施等,统筹考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及对外物流大通道建设基本格局,积极布局国家物流枢纽,自2019年起,连续五年先后成功创建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首个拥有“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地位进一步巩固。

1.成功创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长江上游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贸易集散中心

重庆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两江新区,拥有长江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果园港、国家级铁路枢纽站鱼嘴站、两路果园港综保区以及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等功能设施,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在此汇聚。依托“水铁公空”一体的交通优势,构建内陆型开放口岸、国际物流枢纽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三合一”的现代化枢纽港。目前,两路果园港综保区正式验收,鱼嘴铁路货运站建设有序推进,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一期建成运营。2022年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货物总吞吐量2548万吨,集装箱量88.95万标准箱,物流业务收入31.4亿元,进出口额46.3亿元。

2.成功创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服务全国、辐射亚欧、无缝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亚欧国际多式联运枢纽中心

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由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和江津珞璜物流园组成,拥有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珞璜港、重庆铁路口岸、江津综保区等功能设施。目前,建成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一期)、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展示中心,集装箱共享调拨中心投入试运行,国际物流城“升级版”加快打造。2022年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货物吞吐量约3300万吨,集装箱量约93.1万标准箱,其中国际集装箱量34.6万标准箱,枢纽物流业务总收入4370亿元,累计在册企业5292家。

3.成功创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中新“双枢纽”航空物流运营中心

重庆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以江北国际机场为核心,是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核心地带以及重庆自贸区、中新航空产业园的承载地,打造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中新“双枢纽”航空物流运营中心、临空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安全保障基地,是西部地区首个具备“空铁公水”多式联运条件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重点发展航空运输、区域分拨、保税物流、供应链服务等业态,入驻物流企业200余家。提升枢纽物流设施,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加快建设。2022年重庆江北机场货邮吞吐量约41万吨,其中国际货邮量21.6万吨,连续两年突破20万吨大关,连续多年保持西部第一;临空经济示范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70.28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约1871亿元。

4.成功创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成服务“一带一路”的西南地区国际制造业供应链运营中心

重庆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由万州区新田港物流园区和长寿区沿江现代物流园区两个片区共同构成,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铁公水多式联运条件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基础,通过优化临港产业布局,创新供应链组织模式,以坝上内循环航运与陆海联运通道为支撑,搭建制造业供应链平台,构建坝上地区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沿长江的产业链分工合作的经济廊道。2022年枢纽货物吞吐量1768万吨,多式联运货运量81.6万吨;枢纽业务收入3.12亿元,其中物流业务收入1.8亿元。万州新田港铁路集疏运中心建成投用。

5.成功创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提升重庆面向西南腹地、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RCEP地区的商贸辐射能级

重庆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巴南区重庆公路物流基地,获批国家示范物流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是重庆重点打造的四大货运枢纽之一、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首发地,也是首批市级重点物流园区、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分拨运营基地,已形成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专业市场、现代物流为支柱的千亿级商贸物流产业集群。2022年市场交易额约1065亿元,商贸、电商、国际贸易等业态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为重庆商贸服务型枢纽的建设运营形成良好支撑。

(五)重点企业成为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先锋队

重点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在承接境外基础设施建设,物流通道建设、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及利用外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为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力军和先锋队。

1.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重庆重点建筑企业采取合作或独立方式,积极走出去参与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出成效。重庆建工集团采取“搭船出海”“借船出海”模式,与中国能建、中设集团、中工国际、保利海外等央企合作,稳妥跟进海外市场,先后开拓了非洲、中东、东南亚、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承包业务。重庆外建集团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涉及亚洲和非洲14个国家道路、桥梁、房建、石油道路和海堤修复等项目。

2.保障“一带一路”物流大通道稳定运行和资金需求

重庆积极促成“一带一路”沿线“四国五方”合作,重庆物流集团、民生集团、国际物流集团等企业积极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大通道,合资成立渝新欧供应链管理公司、渝新欧物流公司对中欧班列进行专业运营,保障货物进出口通道正常运行。积极参与国际铁路联运规则和铁路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着力发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积极探索开行“人文班列”“医疗班列”“旅游班列”等。国开行重庆分行为京东方、润西微电子、重庆外建公司、重庆明德国际、兴渝投资等企业提供外汇融资保障,支持轻纺集团等一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或工程承包项目。中国进出口银行重庆分行长期致力于推动重庆市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紧密结合,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截至2023年7月,重庆分行累计支持“一带一路”贷款超过612亿元,贷款余额超过125亿元,支持项目近300个,融资支持项目和余额逐年稳步提升。

3.大力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

众多国有及民营企业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助推重庆打造世界级电子产业集群和有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重点民营企业博赛集团始终坚持以铝和铁合金系列产品生产销售为两大主业深耕发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拥有3亿吨铝土矿和3000万吨锰矿等资源储量。通过江海联运模式,运回重庆万州和涪陵两地生产高品质氧化铝和硅锰合金等系列产品,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和西部地区新材料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太极集团获批成为14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之一。

图7 赛力斯整车在重庆铁路口岸装箱出口

4.扩大境外投资,带头“走出去”

汽车产业是重庆工业支柱,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积极“走出去”。长安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海外出口头部品牌,通过投资、贸易等方式,在俄罗斯、沙特、智利、巴基斯坦等6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400多家长安品牌汽车销售与服务网点,拥有近90万忠实的用户,在俄罗斯、巴基斯坦、东盟等地建立海外基地,提供高性价比出行产品共建“一带一路”。赛力斯集团将印度尼西亚作为海外投资首选,于2014年开始在印度尼西亚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打造高自动化工厂,生产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多功能汽车(MPV)和轻型商用车等车型,最大年产能5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