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视角的经济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西部大开发的时间秩序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区域发展战略,要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要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争取共同繁荣,显然需要经历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东部地区相对繁荣,事实上存在一个由自然环境引致的农耕文化优势历史积累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固然离不开制度安排的因素,但历史积累的发展基础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仍较薄弱,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存在一个较长的奠基过程,包括投资基础的建设、人文基础的建设、生态基础的建设等。这些基础建设都表现出长期性特征,建设过程需要长期的持续推进,效应的形成和影响也具有长期性。譬如西部地区植被的恢复,要达到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客观上要经历较长的种草、种树过程。要扭转相对滞后的状态,也需要较长时间。仅在50年前,西部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还处于封建领主制、奴隶制的社会形态中,甚至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形态。虽经历了5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的洗礼,但与原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文化传统还顽强地存在着,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制度规范仍约束着现实的行为方式,现代科学文化教育的基础影响力仍较弱。可见,人文基础的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西部大开发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要看到战略实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有激情,但切忌情绪浮躁,切忌急功近利,切忌搞运动式的建设。西部大开发必须建立持续推进的时间秩序。

所谓持续推进的时间秩序,就是要求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供给、制度建设、资源配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相关投入都要与西部大开发的具体要求和进程相适应,要遵循社会发育和经济发展的规律,顺应国内外市场开放竞争、创新的大趋势,从西部地区人文基础、生态基础的实际出发来规划和安排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步骤、推进次序及措施,确保开发进程的连续性。形成西部地区投资基础、人文基础、生态基础逐渐改善,资源发现与动员能力逐渐增强,经济开发效率逐渐提高,投资呼唤投资,效益衍生效益的开发态势。同时,关照到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处理好西部地区开发过程中人、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确保开发过程的连续性和开发行为的可持续性。这也是建立持续推进的时间秩序的基本内涵。

建立持续推进的时间秩序,必然涉及投资能力、资源配置和利益实现的时间安排。从近期可能形成的程序来看,总体上是政府行为引导企业行为,政策性投资引导商业性投资,基础性建设带动商品性生产;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西部开发力度应与国力的增强相适应,投资强度要与市场需求有效供给相适应,投资节奏要与资源配置能力相适应;从利害关系的轻重缓急来看,西部大开发必须协调当地居民的眼前生存利益与长期可持续利益的关系,争取两种利益实现趋势一致。西部高寒山区、边疆地区,如横断山区、凉山地区、滇南山区等,是我国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部分群众的生活条件还十分困苦,改善这部分人口的生存条件,改变其物质生活的贫困状态是这些地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因此,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应涵盖扶贫攻坚,并把扶贫攻坚作为近期工作的重点去落实。西部贫困地区大部分处在江河源地,传统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家庭能源消耗方式对当地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甚至导致生态有恶化倾向。这就要求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机,调整这些地区的生产方式,提供新能源来替代传统的家庭能源消耗方式。西部大开发必然涉及开发项目的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虽然项目本身的经济利益可在近期直接见效,但是环境利益更持久并涉及民族生存质量的整体利益。因此,开发项目的经济利益必须是在保证环境利益得到维护的限度内。

建立西部大开发持续推进的时间秩序,需要通过国家宏观决策部门制定开发规划并加以统筹安排,计划落实和推进是时间秩序形成的具体形式和途径。但是,国家开发计划的落实不等于自然形成持续推进的时间秩序,只有科学合理的开发计划才有利于形成持续推进的时间秩序。从根本来看,形成西部大开发持续推进的时间秩序的内在力量来自市场,可持续的开发利益是市场力量的源泉。因此,国家开发计划应建立在市场力量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