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内容
本书从产业与人动态匹配的视角,主要就北京市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现状、机制与路径,对就业的影响测算及未来趋势预测,对心理的影响及测度,应对政策体系与实现路径进行研究。本书主体分为六个部分,具体研究内容为: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历史考察与国际比较研究、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及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制分析与路径刻画、人工智能对北京市就业的影响测算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心理冲击研究、应对政策体系及实现路径研究。
二、研究重点
本书的研究重点如下。
(1)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制分析和路径刻画。从就业和心理双维度,以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人工智能对就业及心理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清晰刻画影响路径。根据要素集聚效应理论,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圈层分析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与就业动态匹配的形成机理,为实证及应对政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2)人工智能对北京市就业的影响测算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对北京市人工智能的细分行业领域、职业、人群的就业现状及影响程度进行精准分析和描述,测算北京市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水平及就业影响效应,预测2019—2030年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量及缺口,测度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心理冲击程度,为精准制定政策目标及应对措施提供实证依据。
(3)政策应对体系构建及实施路径。根据产业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及政策约束,制定短期、中期、长期政策目标,构建应对政策体系,分析实施路径,精准发力,对处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破坏区间的重点行业、职业、群体制定干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促进创新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劳动力能力转型升级的问题。
三、总体框架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形成研究的总体框架如图1-2所示。
图1-2 研究总体框架
四、结构安排
本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八章。
第一章: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与应对研究导言。以北京市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针对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给北京市就业带来的负面冲击,梳理研究对象、目标、思路及方法,构建研究框架及内容:以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和就业现状、对就业的影响测算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等实证分析为基础,研究影响机制及路径、产业与人的动态平衡机理,提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政策目标,体系化的应对政策及实施路径,并阐释创新之处。
第二章: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与应对研究现状与趋势。界定人工智能、就业等基本概念,厘清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理论演进,探索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研究缘起,追踪研究热点和趋势,梳理人工智能产业与就业关系、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影响效应,为后续研究提供文献基础和研究借鉴,对现有研究进行述评,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缺口和拓展新的研究空间。
第三章: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历史考察与国际比较研究。①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演进研究。根据演化经济学家佩蕾丝的技术演进过程阶段划分方法,划分技术演进过程,深入分析蒸汽、电子、信息、互联网、人工智能每个技术革命阶段的特征、表现及其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梳理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动态演进过程,旨在发现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动态演变规律。②国内外比较研究。比较分析人工智能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的城市如上海、深圳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政策,分析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引致的就业弹性变化规律,归纳上述国家及城市面临人工智能冲击的应对思路与做法,探寻人工智能背景下北京市劳动力市场未来的对标城市。
第四章: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及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①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通过统计数据及课题调研,摸清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涉及的领域、规模、类型、分布、业态,绘制可视化的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分布地图,为研究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奠定基础。②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从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两个方面,从总量、结构、劳动力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对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就业总量、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收入情况、劳动力能力素质情况开展调研,对北京市人工智能的细分行业领域、职业、高中低三类技能人群在人工智能冲击下的就业现状及影响程度进行精准分析和描述,重点对受冲击最为严重的中等技能人群的影响规模及程度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形成可视化的北京市人工智能就业分布图。③研究2016—2018年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就业数量、质量匹配的时空演变特征。
第五章: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制分析与路径刻画。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理和路径开展理论分析。①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破坏机制分析及影响路径刻画。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劳动手段替代机制、管理效率破坏机制、产品生命周期破坏机制。宏观层面包括:劳动力市场需求破坏机制、经济周期破坏机制。②人工智能创造就业的补偿机制分析及影响路径刻画。微观层面主要包括:技术进步引发企业产品和工艺创新产生的利润效应补偿机制。宏观层面包括:价格效应补偿机制、带动效应补偿机制、收入效应补偿机制。③人工智能产业与就业动态匹配形成机理。根据要素集聚效应理论,从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圈层分析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与就业动态匹配的形成机理。
第六章:人工智能对北京市就业的影响测算及未来趋势预测。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冲击下,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从产业和人的角度定量测量影响程度及未来发展趋势是制定精准政策的实证基础。①北京市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水平测算及趋势预测。研究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首先要测算北京市的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水平。构造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 TFP指数测算当前及2019—2030年北京市整体及细分行业领域的人工智能产业TFP变化指数。本书引入反映产业结构变动强度的变量(TSTR)以考察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为后续测算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奠定基础。②北京市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测算及趋势预测。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得到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动的交互作用三个模型,得到北京市就业扩展模型,采用层级回归法建立联立方程,测算人工智能细分行业的就业量。进一步,在不同的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水平上对劳动力供需进行预测,供给预测采用“脱离教育人数法”,需求预测采用就业弹性法,引入产业结构变动强度、实际工资代表的劳动力成本变量,计算就业弹性系数,再乘以人工智能产业增长速度得到就业岗位吸纳量,加入时间序列模型,以此预测2019—2030年人工智能产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预测供需缺口情况。
第七章: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心理冲击研究。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冲击,不仅表现在数量和结构上,也表现在对劳动力心理的冲击上,因此,关注并测度受影响劳动力的心理冲击程度对制定以人为本价值导向的应对政策至关重要。本章从理论上构建心理冲击程度指标体系,利用多套高质量的大数据及招聘专业网站和社交网站等抓取的相关数据,测度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引发的心理冲击程度、原因及作用机理。
第八章:应对政策体系及实现路径研究。从产业和人的视角,分劳动力市场冲击和心理冲击应对两个方面,考虑到北京市人口疏解政策约束条件,制定短期(战术)、中期(战略)和长期(愿景)的政策目标,系统化构建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教育与培训、社会保障、区域联动等协调政策,设计可操作的实现路径及应对措施。①政策目标分析。根据对标城市,结合北京市新的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目标,分阶段勾勒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劳动力市场总量和结构的理想状态,分三个阶段:短期(战术)目标,到2020年,主要研究适应性问题,即劳动力市场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带来的调整。中期(战略)目标,到2025年,主要研究匹配问题,即劳动力市场与人工智能产业结构如何进行精准匹配。长期(愿景)目标,到2030年,主要研究动态匹配问题,即劳动力市场如何主动地动态匹配技术进步带来的调整。②政策体系构建,设计产业发展、劳动力市场调整、教育与培训、人才及社会保障、区域联动等互为支撑、相互协调的政策体系。③实现路径及应对措施研究。分产业促进、就业创业、心理疏导、区域联动四条路径制定应对措施,以主动适应和动态匹配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产业促进: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放大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二是就业创业:劳动力供给端,变革和调整教育培训体系以动态匹配人工智能技术进步趋势引致的劳动力市场效应,具体包括变革和调整教育体系,在高校、职业院校开设“人工智能+X”相关专业,以及在现有专业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增加高技能劳动力供给,通过“人工智能+培训”,提升劳动力适应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技能水平。劳动力需求端,从宏观层面推进实施与人工智能趋势相协调的政策,如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受冲击人员的工作转换、中低等技能人员的技能培训、收入缓冲与再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调整政策;从微观层面精准发力,对处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破坏区间的重点行业、职业、群体制定干预政策措施。同时,要扩大人工智能的创业推动效应,构建人工智能带动创业、创业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与应用、创业提拉就业的多效能系统。三是心理疏导:根据各行业、职业及人群心理冲击程度,制定失业恐慌心理干预措施,重点关注中等技能人群的心理干预。四是区域联动: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及人口疏解的政策约束下,设计与雄安新区进行产业、劳动力市场及人才联动发展的政策措施。④采用政策实验法,选取典型园区和企业开展政策实验,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并进行修订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