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城乡融合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但是标准可以有高有低,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回溯人类发展史,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和互相适应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起源于农业、农村,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上众多先贤对农村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了农村环境宜居水平。优质的农村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勤劳奋斗、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在现代社会之前的人类漫长历史中,受科技等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叠加自然灾害和战乱不断,尽管出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等安居乐业、生态宜居之景象,但整体来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受到政府管理者和农民自身的关注不够,农村建设处于较低水平。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划时代意义,她从建立之初就把谋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这个复兴是多维的、全面的,不仅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还包括生活质量(物质和精神)和生态环境质量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着。这一时期,中国广大农民主要为生存和繁衍而奋力拼搏,重点解决长期困扰农民的温饱难题,成就斐然,但是对整体生活环境仍然关注不够,处于粗放状态。直至改革开放,中国农业和农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决温饱到不断追求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逐渐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20世纪80年代,我国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壮大,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也不断得到重视,逐渐形成了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县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农业建设体系,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各类建设的重要落脚点。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以遏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农村建设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且把新农村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第一位,列为具体实施和实践的第一篇章,重视程度可见一斑。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快速增长。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聚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具体要求全面推进。其中,村容整洁是农民生活环境的直观显现和展示农村风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进行村庄整治,创造适宜人居、整洁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作为其重要目标。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基本住房、饮用水水源、公共交通等基本生活条件应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的乡村人居环境,并要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关键词由新农村时的村容整洁转变为当前的生态宜居,内容既一脉相承,内涵又不断丰富,标准质量要求更高。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文件围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谋划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确立起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提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深刻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而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首善之区,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首要窗口,一直备受国内外关注。众所周知,农村地区是中国城乡发展的短板,也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区域,北京亦是如此。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既是北京实现建成高水平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这一宏伟发展目标的重要拼图,也是北京为其他地区做出表率的应有之义。北京农村人居环境大规模整治主要发生在2000年之后,而其中两个关键节点围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农村建设时期,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实施的代表性工作有“5+3”工程[1]、山区搬迁工程等;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深入,北京市重点实施了煤改清洁能源工程、垃圾治理和污水治理行动计划、厕所革命,等等。近年来,在政策的接力支持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当地居民等各方力量对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物力和财力,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宜居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乎民生福祉,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项工程还将长期持续深入推进,并得到更多重视。各地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加大投入并创新举措,形成了一批有效经验和模式,浙江的“千万工程”即为其中的标杆。在取得的巨大成绩背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也存在规划不科学、追量轻质、重建轻管等问题,造成了一些规划没有达到预期成效、工程项目重复建设或质量不达标等现象,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因此,梳理总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及提出有效对策建议,是后续提升其建设成效的有效举措。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点多、线长、面广,工作千头万绪,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因地制宜,明确方向,找准切入点,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这项工作才能取得实质进展与显著成效。同样,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也要抓住关键,聚焦问题,尽量避免面面俱到,否则很难深入探究。结合各地开展工作的实践可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当前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虽然对生活污水治理的技术研究较为成熟,且类型多样,但由于投资较大且现实中影响技术成效的因素较多,造成各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体效果不理想。当前,北京正按照“清脏、治乱、控污、增绿”的要求,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村污水治理是其中的关键和重要短板。鉴于此,本书在对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的宏观战略分析基础之上,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解析,总结实践经验和成果,这既是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的现实需求,也能够为北京乃至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参考。
本书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路对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系统研究,共包含上下两编共十章内容。上编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是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内容、技术模式和国内外典型区域发展经验进行总结;第二章系统地研究了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历程、现状成效、存在的问题、下一阶段整治工作的实施路径以及改善北京农村人居环境的对策建议。下编包括第三章到第十章,即在北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宏观战略分析基础上,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为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第三章到第五章对农村污水来源与特征、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的标准要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成本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比较研究,为北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工艺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第六章总结了北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主要包括北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发展的历程、污水处理设施的政策关联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现状以及技术工艺应用情况。第七章对北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污水处理设施停运的成因进行了科学解析。第八章和第九章选用适宜的评价方法对北京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装备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主要污水处理技术工艺的适宜范围进行了科学分析与推荐。第十章就提升北京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周中仁
2023年8月于北京
[1]“5+3”工程即新农村建设“五项基础设施”和“三起来”工程。“五项基础设施”指的是村庄街坊路硬化和两侧绿化、供水老化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三起来”指的是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户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