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空间演化及其地方效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银行业领域内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措施,银行业先后经历了专业化、企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变革历程,由大一统式的银行业组织结构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多元化的银行体系。中国银行业现已形成了由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领导的包括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等多层次多元化的银行组织。然而,与西方国家银行业的演变历程相比,中国银行业领域并未出现大规模银行破产[1]、银行兼并重组等进入退出过程,尽管银行间规模和盈利水平仍差异较大,但中国银行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始终持续增多、增大。这也意味着西方经济地理学有关银行分支结构空间分布过程和对地方发展方面影响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难以充分解释中国银行业的空间过程及地方效应。况且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始终居于主体地位,是中国金融资源最重要的流通渠道和获取来源。相关研究认为金融业是严重信息不对称的行业之一,业务开展受地理邻近或者关系邻近影响显著。另外,经济金融化进程已经展露出金融对当前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由此可以认为,银行网点的空间演化过程会深刻地影响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进而制约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发展的差异性问题。

本书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全面系统地概括出中国银行业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空间演化过程及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银行机构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约束。在理论方面,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提供了内生的产业空间动态演化的解释思路,但目前研究对象仅限于制造业,本书开拓性地将其引入服务业的空间演化机制分析框架,提出地方产业的金融关联度和区域间投资的金融关联度两个重要变量。这样既扩展了演化经济地理的研究范畴又丰富了金融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本书认为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空间演化过程的主要推动力分别是地方性银行的兴起和银行跨区域经营两个方面,并且在地方层面上进一步将银行业空间演化过程刻画为四个变量,分别为银行操作距离、银行功能距离、地方银行市场竞争环境、银行本地化程度,借此实证分析银行业空间演化背景下的信贷配置以及可能产生的地方效应。在经济效应方面,本书从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分别分析了银行空间演化过程对地方产业演化和新企业进入的影响机制;而在社会效应方面,本书从区域内企业发展情况和城乡间居民生活两个视角分析了本地银行建立和非本地银行进入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基于演化观点的解释变量显著地影响银行分支机构的空间布局机制,而且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网点空间布局机制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同时银行基层网点和分行之间也呈现出差异性的空间演化影响机制。除银行所有制差异外,银行的规模和成长阶段也是造成空间演化路径差异化的原因。接下来,银行空间演化过程显著地影响地方层面金融资源的配置情况,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制度背景下,市场化力量有效地缓解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分权化促进了地方力量的加强,地方政府一方面保护本地企业获得贷款,另一方面培植本地银行有效地改善企业信贷环境。

在经济效应方面,银行业空间演化过程在地方产业转型和新企业进入上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银行空间演化过程削弱了产业关联密度在产业演化和新企业进入方面的正向促进作用,地方银行环境的演进能够帮助地方产业向在产业空间中更远距离演化,帮助新进入企业克服对产业关联密度的路径依赖。在社会效应方面,本书发现本地银行的成立虽会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却并不显著地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另外,尽管非本地银行会显著提升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但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却更为强劲。长期来看,成立本地城市商业银行会显著地强化企业间的发展差异,而且非本地银行进入也只是在少量外来银行的良性市场竞争阶段改善了区域内企业发展的均衡问题,非本地银行数量的增多同样会拉大企业间的差距。另外,地方银行的撤并重组、地方制度环境、地方银行市场的成长过程都会影响到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问题。

最后,本书在回顾全书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银行空间演化与地方发展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和愿景。同时认真分析总结本书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借此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憧憬与展望。


[1]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海南发展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