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21世纪重读《资本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马克思以后的分工理论的比较研究

一、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分工理论的评论

(一)马歇尔的分工理论

在马克思以后,新古典学派经济学者马歇尔(A.Marshall)十分关注分工。他在1890年出版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从第九章到第十二章分析了分工。

关于企业内部的分工,马歇尔提出了下述有别于古典经济学的看法。

第一,在低级的操作性的工作中,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从而可以提高效率。但是,在高级的技能型工作中,过细的劳动分工反而会影响到工作的效果,因而劳动分工未必提高效率。例如,具有较广经验的医师与只治一种疾病的医师相比一般来说要更加高明。[61]

第二,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获得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内部经济是企业进行更加合理的分工所产生的节约。外部经济是同样的企业聚集在同一个地区可以相互得到的好处。例如,一个企业新的经营思想、新的制造方法、组织上的改良,都会为别的企业所仿效。另外,随着这些企业的聚集,原材料供应企业也会随之而来,招募掌握本行业技能的工人也更加方便。因此,企业得到这些好处而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62]

第三,企业内部的分工不仅包括操作工人的分工,还包括管理人员的分工。工场手工业的雇主的职能已经由不同类型的人来担任。以股份公司为例,股东提供资本并承担最终风险,但不参加管理活动;董事支配企业的管理权但不从事日常管理工作;经理及其助手则承担全部管理工作。[63]

(二)对马歇尔的分工理论的评论

对于马歇尔的分工理论,笔者的评论意见如下:

第一,劳动分工可以增进熟练程度和技能水平是普遍的真理,不论是操作性的工作还是技能性的工作都是如此。尽管医院不完全等同于企业,但既然马歇尔提到医师的分工,实践仍然可以证明,专门从事某一个科室工作的医师,在这个科室的治疗上比不是专门从事这个科室工作的医师更高明。当然,医师的治疗对象是人,而人的病源是错综复杂的,医师必须对人的各个器官及其机能的相互联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具备这个前提的情况下,专门从事某个科室工作的医师的医术将更加精湛。

如果将不同历史时期医院的科室做一个比较,就可以发现,医院科室的分工是越来越细了,而不是越来越粗了。就现在的医院来说,内科除了普通内科以外,还有老年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血液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等。外科除了普通外科以外,还有皮肤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脏外科、神经外科、整容外科等。除了内科、外科以外,还有妇科、儿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康复科、运动医学科等。

第二,马歇尔区分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指出内部经济是企业分工带来的,外部经济是企业在地理上的聚集带来的。马歇尔提出的企业分工带来内部经济没有新意,只是使用了内部经济这个新的概念。但是,马歇尔提出的企业集聚带来外部经济有新意,但这已经不是企业分工的问题。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企业聚集确实能够带来外部经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美国硅谷的发展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美国硅谷(Silicon Valley)是加利福尼亚州圣塔克拉拉谷的别称,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机构和企业聚集的地方,现在已经演变为一个电子和计算机工业的“王国”。

第三,马克思关注的企业分工是企业内部工人的分工。马克思指出,在工场手工业中,体现在管理方面的“智力”已经作为工人异己的力量处于工人的对立面。随着企业的发展,体现在管理方面的“智力”也在不断进行着分工,形成不同层级的专门从事不同管理职能的管理人员。从这个角度来看,马歇尔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尽管管理人员和工人都被资本家雇佣并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但是管理人员和工人属于不同的阶层,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

第四,马歇尔分析的企业内部分工是生产使用价值意义上的分工,他并没有分析马克思关注的生产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意义上的分工,也就是说他没有分析特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工。

在马歇尔以后,企业内部分工似乎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者们的注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学派、当今主要经济学流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都没有关注企业内部分工的问题。

二、对新兴古典经济学企业分工理论的评论

(一)扬格和杨小凯的分工理论

1928年,美国经济学者扬格(A.A.Young)发表了题为《递增报酬与经济进步》的论文。他在这篇论文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描述劳动分工:第一,个人的专业化水平。这种专业化水平随个人生产活动范围的缩小而提高。第二,生产的迂回程度。这是指将初始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的生产链条中的中间产品种类。

扬格认为,斯密只注意劳动分工的第一种表现形式即专业化的发展,而没有注意到最重要的分工形式即生产迂回程度。扬格认为生产的迂回程度是报酬递增的源泉。扬格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斯密关于市场容量决定分工水平的看法。他认为,在市场容量决定分工水平的同时,市场容量本身又是由分工水平所决定的。这就是说,斯密主要从市场需求方面来探讨分工问题,而扬格不但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研究分工问题,而且从市场供给方面来研究分工问题。换言之,扬格认为分工水平由市场需求所决定,市场需求由社会生产率所决定,但生产率又依赖于分工水平。[64]

沿着扬格的研究方向对分工进行了大量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出生于中国的澳大利亚经济学者杨小凯。杨小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地发表学术论文研究分工问题,并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出版了《专业化与经济组织》和《经济学:新兴古典和新古典框架》,试图建立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的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马克思在斯密之后提出分工理论,纠正了斯密的一些错误看法而将斯密的分工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杨小凯则声称他继承了斯密的分工思想而回避了马克思的分工思想。

杨小凯指出,新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则主要研究经济组织问题;新古典学派认为企业是现成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则认为企业是由分工产生的;新古典经济学关注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函数的关系,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则关注如何通过分工和企业组织来进行生产;新古典经济学要说明在实现一定效用的条件下各种产品是如何配置的,以及在生产一定产量的条件下各种资源是如何配置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则要说明分工水平、经济组织的依存以及企业的结构是怎样确定的。

但是,杨小凯也指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效用函数、生产函数、需求和供给、价格均衡、帕累托最优状态等经济范畴与新古典经济学是相似的,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不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革命,而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改组,让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这些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躯体中复活。[65]

杨小凯试图把古典经济学的灵魂赋予新古典经济学的内容不属于笔者讨论的范围,笔者关注的是与马克思分工理论相联系的杨小凯关于分工的思想。

杨小凯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专业化经济、分工经济、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等经济范畴进行了区分,这是杨小凯研究分工问题的基础。在杨小凯看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分别是由生产规模扩大或生产范围扩大产生的收益或者是节约,与专业化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即使专业化水平没有提高,规模或范围扩大都可能出现收益或者是节约。

杨小凯对专业化经济作了如下说明:假定存在可以产生专业化经济的生产体系,每个人生产两种产品,它们的生产函数是:

在式(1-1)中,xpyp是两种产品的产量;xy是自给的产品的数量,xsys是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的数量;li是一个人用于生产产品i的时间比例,也就是这个人在生产产品i上的专业化水平;a表示专业化经济程度的参数。

在这个生产体系中,每个人都受到工作时间的约束:

由于a大于零,一种产品的产量对这个人生产的专业化水平的二阶导数大于零,一种产品的边际劳动生产率dxp/dlx或dyp/dly随着这个人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就是杨小凯定义的专业化经济。[66]

分工与专业化不一样。分工是指将不同的人的劳动分配给不同的工作。由于杨小凯将某个人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专业化水平定义为这个人投入这种产品的劳动时间的比例,专业化和分工没有直接的联系。即使在自给自足的经济里,一个人也会在不同的产品的生产上投入不同的劳动时间比例,也就是存在不同的专业化水平。在杨小凯看来,如果在一个以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两种产品的坐标系里,分工与自给自足相比可以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那么就产生了分工经济。

但是,杨小凯也指出分工经济与专业化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在图1-1中,横轴表示产品x的产量,纵轴表示产品y的产量,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一个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D,两个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个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相加,即E。在专业化经济的条件下,边际转换率递增,即一个人将更多的劳动时间用于生产某种产品将更大幅度增加这种产品的产量,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转换曲线分别为FG

图1-1 专业化经济与分工经济

如果一个人专门生产y而另一个人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将曲线F上移La便得到总量转换曲线H1。如果一个人专门生产x而另一个人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将曲线F右移La便得到总量转换曲线H2。由H1H2组成的总量转换曲线位于自给自足的转换曲线G的上方,表示产生了分工经济。[67]

另外,杨小凯还将比较优势划分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是由于人们专业化水平不同造成的生产率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外生比较优势是由于人们自然禀赋的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杨小凯还证明,即使一个人不具备外生比较优势,但通过提高专业化水平可以产生绝对优势。他假定某个人A比另一个人B聪明,如果两个人生产同样的两种产品,在专业化水平相同的条件下,A生产两种产品的生产率都高于B。但是,如果B在其中一种产品的生产上专业化水平比较高,也就是将更多的劳动时间投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那么B生产该产品的生产率高于A,即对A具有绝对优势。[68]

在对这些经济范畴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杨小凯指出,分工是由交易效率和专业化经济程度决定的。他假定有两个人A和B生产两种产品xy,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他们要同时生产产品xy供自己消费。在分工的条件下,A专门生产产品x,除了部分产品供自己消费以外,将剩余的产品卖给B;B则专门生产产品y,除了部分产品供自己消费以外,将剩余的产品卖给A。这样就出现了xy两个产品市场。这样,杨小凯得到下述结论:当交易效率和专业化经济程度足够高时,完全均衡是分工;当交易效率或专业化经济程度相当低时,完全均衡是自给自足。杨小凯还证明,交易效率的足够改进将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分工水平的提高和专业部门的增加。[69]

至于分工为什么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杨小凯指出,如果一个人将时间集中在生产某种产品上,他就可以钻研这种产品的生产细节,并且通过熟能生巧获得更多的生产经验,因而能够掌握更多的生产知识,并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70]

(二)对新兴古典经济学企业分工理论的评论

对于杨小凯的分工理论,笔者试图发表下述商榷性的看法:

第一,人类社会的分工分为企业分工和社会分工。斯密没有区分企业分工和社会分工,他实际上分析的是企业分工。杨小凯声称要发扬斯密的分工思想,依旧没有区分企业分工和社会分工,但他实际上分析的却是社会分工。从分工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分工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又是相互区别的。企业分工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上的分工,它的调节机制是企业的所有者或者管理者。社会分工是劳动者在不同产品生产上的分工,它的调节机制是产品交换。杨小凯借用了李嘉图(D.Ricardo)比较优势的范畴,但却将这个范畴解释为外生的比较优势,并用于解释个人聪明程度不同造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笔者认为,应该明确区分企业分工和社会分工,才能更加全面地揭示分工的本质。

第二,人类社会的分工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是杨小凯对分工的分析却没有历史感。例如,杨小凯用数学推导证明内生的比较优势是分工产生的重要原因,而所谓内生的比较优势是指劳动者没有自然禀赋的差异而只有专业化水平的差异。但是,人类社会最初的分工正是人的自然禀赋的差异造成的。据历史资料记载,在新石器时代,由于男人身强力壮,他们主要从事狩猎的活动并进而驯化动物。女人不如男人力气大,她们主要从事采集植物的活动并进而种植植物。后来在交换发生以后,有的家庭、部落或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有的家庭、部落或氏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业才逐渐从畜牧业分离出来。

又如,杨小凯用数学推导的方法证明效用函数系数k=22-2a是自给自足和分工的分界线。但是,处于地球不同区域的家庭、部落或氏族的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在社会分工发生以前,在家庭、部落或氏族内部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分工。在交换发生以后,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分工情况也各有不同。不论是在现象上还是在本质上,在社会分工过程中不存在某个决定性的因素,也不存在所谓的k=22-2a的分工分界线,这种过度抽象不能反映社会分工过程。

第三,对人类社会分工的分析是一个逻辑过程,即根据分工的历史事实运用经济范畴去揭示分工内在联系的过程。杨小凯为了数学求解的需要努力将专业化和分工区别开来,并将交换和专业化经济看作分工产生的前提。但是,从历史事实来看,杨小凯定义的专业化并不是分工的主要原因。杨小凯利用两个人分别生产两种产品的模型说明,一个人在某种产品生产上花费的时间比例决定了他的专业化水平。应该指出,为了说明问题方便起见,使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去揭示事物的本质是正确和常用的研究方法,但是问题是杨小凯的简单模型不能反映社会分工产生前的专业化过程。

在社会分工发生以前,社会组织形态是家庭、部落或氏族。以家庭为例,在历史上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家庭成员一起去生产他们自给自足的产品,由于各家庭在某种产品生产上花费的时间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家庭之间的专业化经济。历史事实是,家庭成员不论是生产同一种产品还是生产不同的产品已经存在一定的分工,这样在不同的家庭之间生产同一种产品逐渐表现出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出现差异的原因是很多的,如家庭内部分工的合理程度、家庭成员的自然能力、熟能生巧的经验等,而不只是花费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时间比例不同。在商品交换发生以后,各个家庭倾向于专门生产自己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于是发生了社会分工。

第四,杨小凯分析的社会分工与马歇尔相似,是生产使用价值意义上的分工,并没有分析马克思关注的生产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意义上的分工,也就是说,他没有分析特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的分析是对的,推动社会分工的主要原因是交换,也就是杨小凯指出的交易效率。尽管笔者在上述四个方面并不认同杨小凯关于分工的分析,但是笔者认为杨小凯对经济学是有贡献的。不论是社会分工还是企业分工,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经济活动,推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杨小凯试图用分工思想重塑新古典经济学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