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内容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第一,基于“间断-均衡”理论揭示了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规律,并且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已有“间断-均衡”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民族地区情景下的调整。
尽管国内有学者运用政策变迁相关理论,对我国不少领域政策变迁进行了分析与阐释,但对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分析,大多缺少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而仅仅通过政策数量和政策背景变化对政策变迁进行阶段性描述,停留在政策变迁的“表面”而未深入挖掘政策变迁背后的演进逻辑。西方公共政策相关理论发展较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在政府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研究教育相关政策,有必要借鉴或引入西方成熟的公共政策理论,能够为我国教育政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借鉴(63)。
本书基于“间断-均衡”理论构建了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的分析框架,并对该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在实证分析之后对该理论在不同制度环境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调整和补充。一是借鉴政策范式理论,补充了判断“间断点”即政策何时变的依据,政策总目标变化即为政策发生“间断”。二是从制度结构、互动机制、驱动动因等方面发现该理论在不同制度情景中运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的尝试性调整,并为民族地区其他公共政策变迁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三是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形态的认识拓展,即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是“间断-均衡”中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第二,以基本公共教育为例,关注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变迁,而非从民族教育政策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展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动态化”的过程,对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在民族地区的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
现有研究对于教育政策的理解,大多处于一个静态的视角,而将其视作动态化的过程则为少数(64)。本书从政策变迁的视角出发,将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置于动态化的维度分析。国内对于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的研究,更多的是从民族教育政策入手。民族教育政策固然包括了一部分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教育政策,但是基本公共教育政策涉及的范围更广,并且基本公共教育政策是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全国性政策,与其他地方相比,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拥有共同性与差异性。以政策变迁展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在某一具体领域、不同政策层面、不同历史时期的联系,能够从宏观上在一般与差异的比较中,较为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同时也能在政策变迁中窥探各民族地区各具特色的发展脉络与政策规划格局。
第三,将民族学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民族学同其他学科的交叉边界。民族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日益加速,随着现实问题日益复杂,单依靠一门学科来解决现实问题很难奏效,往往需要借鉴和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术,才能实现本学科的发展,而这也是未来民族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65)。
本书以民族地区公共政策变迁为研究视角,同时加入了公共政策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式,在多学科交叉的范式中回应了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解答了何时变、如何变、为何变、有何效果、有何脉络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民族学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还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等引入民族学。比如,在结果检验和影响因素两章中,将政策文本分析法、TOPSIS法同实地调研的半结构访谈法相结合,在三者互为补充的分析中,从客观数据和主观层面揭示出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效果和制约因素,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中,有机地将多学科融合,在协同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既从不同维度为解决同样的问题提供了多维的视角和方法,又深化了本研究的学科积淀,更为民族学同其他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不足
——理论分析方面,尽管“间断-均衡”理论具有较为鲜活的生命力,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研究者使用的频率逐渐上升,本书也提出了民族地区情景下的“间断-均衡”框架,但仅选取了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本公共教育政策进行分析,仍有待通过对其他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的具体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和考察,以完善该分析框架。
——数据分析方面,尽管本书对政策文本进行了多次补充和筛选,但由于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涵盖范围广、内容较多,依然可能存在遗漏。本书选取了相应的指标构建基本公共教育评价体系,但由于数据资料的获取难度和限制,还应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中,继续寻求具体化、可操作的指标。此外,由于研究时间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访谈的对象范围仍然可以进一步扩大,选择更多的对象进行更深入的调查。
(1) 吕芳.公共服务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体间互动机制——以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9(3):108-120,128.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1-15].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1-07-15].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4) 张锁庚.从问题导向、过程导向到主体导向——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08(3):44-49.
(5) 胡祖才.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J].教育研究,2010,31(9):8-11.
(6)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EB/OL].(2015-08-17)[2021-07-1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8/17/content_10097.htm.
(7) 袁同凯,朱筱煦.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1):22-29.
(8) 黄晨.政治学的“行动-过程”视角——重思林德布洛姆及其方法论意义[J].政治学研究,2015(5):32-45.
(9) JONES B D, BAUMGARTNER F R, TRUE J L. Policy punctuations: US budget authority, 1947-1995[J].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1998, 60(1):1-33.
(10) SPETH J G. Punctuated equilibrium and the dynamics of US environmental policy[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1) PRINCEN S. Punctuated equilibrium theory and the European Union[J].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2013, 20(6):854-870.
(12) SAURUGGER S, TERPAN F. Do crises lead to policy change?The multiple streams framework and the European Union’s economic governance instruments[J]. Policy sciences, 2016, 49(1):35-53.
(13) RIDDE V.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an African state:an extension of Kingdon's Multiple-Streams Approach[J].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9, 87(4):938-954.
(14) ACKRILL R, KAY A, ZAHARIADIS N. Ambiguity, multiple streams, and EU policy[J].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2013, 20(6):871-887.
(15) SABATIER P A. 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revisions and relevance for Europe[J].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1998, 5(1):98-130.
(16) 李健,成鸿庚,贾孟媛.间断均衡视角下的政社关系变迁:基于1950—2017年我国社会组织政策考察[J].中国行政管理,2018(12):66-71.
(17) 黄扬,李伟权.网络舆情推动下的网约车规制政策变迁逻辑——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案例分析[J].情报杂志,2018,37(8):84-91.
(18) 宋心然.中国网约车监管政策变迁研究——以倡议联盟框架为分析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7(6):103-107.
(19) 文宏.间段均衡理论与中国公共政策的演进逻辑——兰州出租车政策(1982—2012)的变迁考察[J].公共管理学报,2014,11(2):70-80,142.
(20) 濮岚澜.我国学生贷款政策变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9):9-14,23.
(21) 王刚,王誉晓.倡议联盟框架的理论验证与应用改进——基于典型邻避案例的分析[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0,9(5):58-72.
(22) 周振江,何悦,刘毅.深圳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演进历程与效果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3):27-31.
(23) 徐喆,李春艳.我国科技政策演变与创新绩效研究——基于政策相互作用视角[J].经济问题,2017(1):11-16,102.
(24) 范逢春.建国以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回顾与反思:基于文本分析法的视角[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17(1):46-57.
(25) 杨波.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演进特征与变迁逻辑——基于2006—2018年政策文本分析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0(5):196-202.
(26) 姜晓萍,郭宁.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与演化规律——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策的文本分析法[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0,9(6):33-42.
(27) 龙翠红,易承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公共政策优化——我国义务教育政策变迁与路径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6):14-20.
(28) 刘天,程建坤.改革开放40年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变迁、动因和经验[J].基础教育,2018,15(6):22-31.
(29) 徐晓新,张秀兰.将家庭视角纳入公共政策——基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演进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6(6):151-169,207.
(30) 冯元,俞海宝.我国特殊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演进与路径依赖——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J].教育学报,2017,13(3):92-101.
(31) 李家深,李文军.教育公平政策注意力的演进及走向探析——基于《教育部工作要点》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2):185-188.
(32) 曹燕.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基础教育公平:回顾与前瞻——基于1979—2016年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文本分析[J].教育科学,2017,33(4):24-31.
(33) 黄萃,赵培强,苏竣.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5):88-95.
(34) 蒋雅俊.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政策的变迁: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8):33-40.
(35) 吕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嬗变的动力变迁及其优化路径——基于多源流理论的考察[J].现代教育管理,2018(2):45-50.
(36) 赵利堂,谢长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基于倡导联盟框架(ACF)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23):15-21.
(37) CHATTERJEE I, LI I, ROBITAILLE M C. An overview of India's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policies and outcomes 2005-2011[J]. World development, 2018, 106:99-110.
(38) HORNBERGER N H. Bilingual educ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he Andes:ideological paradox and intercultural possibility[J].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2000, 31(2):173-201.
(39) OVANDO C J.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issues[J].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2003, 27(1):1-24.
(40) 杨波.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演进特征与变迁逻辑——基于2006—2018年政策文本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0(5):196-202.
(41) 龙立军.间断平衡理论视角下70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变迁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1):22-31.
(42) 阿木古楞,苏德.新中国成立70年内蒙古民族教育政策的逻辑进路与时代走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5):37-44.
(43) 王世忠,王明露.中国共产党民族教育政策的三重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10):80-88.
(44) 康翠萍,邓锐.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回顾与新时代发展构想[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6):72-77.
(45) 袁梅,张良,田联刚.民族基础教育政策变迁历程、逻辑及展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5):219-225.
(46) 孙杰远,韩小凡.70年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6):5-14.
(47) 谢德新,邱佳.回顾与研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与趋势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49-55.
(48) 郭人豪.多民族地区民族心理距离对教育政策过程的影响——以贵州省义务教育均衡政策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2):108-114.
(49) 赵彦俊,卢政婷.我国发展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成就、问题与建议——基于政策的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5,26(1):5-11.
(50) 康翠萍,余双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6):52-56.
(51) 白贝迩.民族地区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基于政策生命周期理论与教育政策评估标准双维度[J].青海民族研究,2021,32(1):47-52.
(52) 谢治菊,朱绍豪.民族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理论基础、指标设计与应用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7,28(5):5-11.
(53) 李雪峰,王慧,贾晋.民族地区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绩效评估——基于四川省“一村一幼”计划的实证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4):123-131.
(54) 杨胜才,柳劲松,苏美玲.广西壮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绩效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5):146-151.
(55) CINCOTTA-SEGI A R.“The big ones swallow the small ones”or do they?Language-in-education policy and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in the Lao PDR[J].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2011, 32(1):1-15.
(56) DRIESSEN G. The limits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ractice?The cas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Netherlands[J].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00, 36(1):55-72.
(57) ROGER D, RUKSANA O, BUCHLER M.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 in South Africa, 1995-2006[J].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2010, 25(1):95-110.
(58) 孙建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政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3.
(59) 吴遵民.教育政策学入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3.
(60) 黄萃.政策文献量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71.
(61) 吴遵民.教育政策学入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3.
(62) 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71.
(63) 吴遵民.教育政策学入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1.
(64) 吴遵民.教育政策学入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2-23.
(65) 祁志伟.民族学研究前沿热点分布及其发展趋势——基于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2014—2018)的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8(5):61-69.